云南昆明艺术家社区现象分析
摘 要:艺术家因各种原因集结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已经风靡全国,尤其以当代艺术家为主,以各种形式形成的艺术家社区、艺术家村,在相对集中的区域相互交流创作。昆明也不例外,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艺术家;社区;问题
艺术家集结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已经风靡全国,尤其以当代艺术家为主,以各种形式形成的艺术家社区、艺术家村,在相对集中的区域相互交流创作。艺术家社区也以前沿、融合、创意的形象被大众熟知,像798、宋庄等都已成为城市的名片,促使各种周边产业汇聚于此。
昆明也不例外,在全国艺术家社区风生水起的时候,也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较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宋庄”“798”等地,昆明的画家村少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传奇,但也有专家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昆明艺术家社区发展较晚,更为温和,并未出现极端事件,这可能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和云南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系。在昆明,近年来较为活跃的艺术家社区主要有创库、虹山艺术高地、智库空间、茶城画家村等。而我和身边的诸多艺术家朋友都在各艺术社区进行过艺术创作,每个艺术家社区都有各自的组织、圈子、活动和特点,艺术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社区。
其中创库是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大,成立最早的,50后、60后 、70后艺术家居多,是云南当代艺术界的领军队伍。其本来是昆明机模厂的生产车间,由叶永青、唐志刚等人洽谈带领艺术家建立工作室,并涉及艺术品展览、活动、创意集市、休闲娱乐、餐饮功能,成了较为成功的文化艺术场所。虹山艺术高地较创库而言,成立较晚,位于昆明斑铜厂附近,同样是利用楼内雕刻工艺厂、包装厂等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厂房改造而成,目前是艺术家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工厂还在继续生产的一个状况。初期较为年轻前卫的艺术家已搬至新的艺术社区,目前则以50后艺术家为主,其中不乏退休人员,主要从事风景画创作,整体而言,虹山艺术高地艺术家的作品更为传统。该社区还未形成完善的画廊、展览体系,现斑铜厂有一个展厅,但与艺术家相关的展览并不多。碧鸡关艺术区于2014年成立,是最年轻的艺术家社区,有相对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目前主要集聚了70后、80后,甚至90 后艺术家,作品涉及面非常广泛,但这里仍然还不成熟,艺术家社区不仅仅是租房子画画的地方,这样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另外,位于麻园的实域艺术空间片区,与原云南艺术学院校址一条马路之隔,这里艺术家并不多,但在云南前卫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年轻人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另外金鼎艺术社区也做了诸多努力。而位于滇缅大道旁的西苑茶城,因各种原因铺面大量闲置,多年来商户一直传言将要拆迁,于是就有艺术家瞅准机会用相对较低的房租租用商铺进行艺术创作,也因为地理位置,于是藝术家们将这里取名“滇缅一号艺术区”。西苑茶城均为平层商铺,空间高大,适合进行大尺幅的绘画创作,而且安静祥和,艺术家可以在里面享受短暂的自我时光。
昆明的艺术家社区与其他地区的艺术家社区有共同点,但也有其自身特点,下面,我就从其形成原因、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一、艺术家们为何热衷集结起来进行艺术创作
首先,艺术创作已不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单打独斗在当今社会显得异常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团体、组织来推广的话,艺术家很难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而艺术家个体极有可能淹没在人流中。所以形成一个更大的艺术家群体,对于提高影响力是有绝对帮助的,而且在艺术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艺术家群体,他们或以共同的艺术追求、地域空间向世人展示自己,汇聚成更强的声音吸引大家的注意。其次,当艺术家集结起来后,相应的服务机构,相关产业也会向他们靠拢,如美术馆、画廊等,相信每个艺术家都渴望与画廊签约,或在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当艺术家群体被美术馆、画廊关注的时候,艺术家自然会得到更多的作品展出机会和出售机会。另外,艺术家社区大多在废弃厂房、郊区房屋等地,它们的空间、设施、卫生等都非常适合艺术创作,厂房可以提供较大的空间创作尺幅较大的作品,而且空间大,能满足较大的作品存储空间。在卫生方面,进行艺术创作时难免会产生一些废料或垃圾,也难免对墙体、地面造成破坏,而厂房则不会在意这些问题。当然,经济原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艺术家经济情况并不宽裕,很多艺术家甚至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废旧厂房拥有相对较低的房租,既保证了宽敞的创作场地,在经过简单的装修改造后,还可以满足生活、住宿的需求,自然有大量的艺术家聚居到这样的厂区村落进行艺术创作。最后,艺术家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渴望孤独又害怕孤独,在艺术家社区里,艺术家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相投的人,交流、学习,寻求一些精神慰藉,对提升艺术家创作水平也有一定帮助。
二、昆明的艺术家社区的影响
首先,昆明诸多的艺术家社区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基地和交流环境,也涌现出了大批艺术家,如叶永青、毛旭辉、唐志刚、刘建华、李季、苏新宏、潘德海、孙国娟、曾晓峰、薛滔、罗菲等,在行业内提升了昆明的影响力和活力。当代艺术界的几个重要艺术家都与昆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得益于昆明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昆明作为边陲城市,经济实力与沿海内地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国家一系列重要举措,昆明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文化实力自然不能拖后腿。另外,各展览馆、画廊都长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比较活跃的比如TCG诺地卡文化中心、井品画廊、实域艺术空间等,对云南的当代艺术有非常好的推广作用,也拉近了艺术与大众,艺术家与艺术家的距离。同时活跃的昆明的文化艺术氛围,为专业或非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其次,艺术社区成为新的地标和休闲场所,带动局部经济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岗位。目前较为成熟的艺术社区都有相应的文化生活场所,例如创库甚至是文艺青年旅游、摄影目的地,也催生了酒吧、咖啡馆、餐饮行业的加入。这也让很多濒临倒闭的企业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让沉睡的厂房焕发新的生机,如创库艺术社区如今成了文化名片,吸引大量年轻人光顾画廊、商店、饭店。M60等地更是将商业与文化结合到方方面面,使以往陈旧的红砖厂房如今灯火通明,无不焕发极强的生命力。最后,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家社区起到保护当地建筑、发展文化的作用。随着昆明的高速发展,很多艺术家社区都曾面临拆迁的命运。例如,创库艺术社区所在的昆明机模厂,厂房由极具情怀的红砖和各类钢结构建成,是昆明城市发展的见证,曾经也一度传出拆迁的消息,但最终因各种原因得以保留下来,如果没有艺术家的介入,很难说它现在的命运是什么;西苑茶城,在茶商们搬离时得到的回复就是即将拆迁,但自第一批艺术家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搬进茶城,到现在已经近十年,主管部门仍未明确回复是否动工拆迁,我想,相关部门也在思考茶城未来的发展。无论结局怎样,至少艺术家社区提供了一种模式或思路,这对昆明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昆明艺术家社区带来的问题
艺术家社区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一些地方名为艺术家社区,却实为商业休闲,艺术家成为招商和文化消费的砝码,更有开发商打着艺术创意园区的旗号,招商引资大肆从事商业开发。艺术家已然成为商业棋子,我想,过度消费艺术家社区对于艺术家而言是毁灭性的,这将极大损害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另外,形成艺术家社区后,同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来自学术和经济,在经济快节奏的发展和同行的无形压力下,艺术家的创作开始功利化,甚至瞄准特定的群体或目标进行创作,这严重束缚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对艺术家的成长极为不利。其次,社区开始出现运作困难的问题,一些社区缺乏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加入,没有整体管理制度和人员,更缺乏科学的运作体系。一些艺术家仅仅把社区当作出租房,隔三差五来画画、喝酒,即使有作品也很难销售出去,或者出不了作品,举办展览时,仅仅是挂在工作室或者场馆内供圈内人互相寒暄,缺乏广泛的社会关注,更不用说普通大众的参与。所以,一些艺术家社区也在进行自我淘汰,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还有,因为经济下行,或作品本身質量不够等原因,导致作品销售困难,继而艺术家没有生活来源。在昆明艺术社区,艺术家有几类人:兼职艺术家(有固定工作,同时从事艺术创作),退休职工(退休后全职从事艺术创作),职业艺术家(依靠出售作品生活)。有固定工作或退休人员作品无法出售时还可以用工资养活自己,但很多职业艺术家则需要打零工维持创作,甚至需要家人接济,这部分艺术家的处境是很困难的。而在治安、卫生方面也凸显了一些问题,社区内的治安和环境卫生都需要有效监管,举办各类展览、活动时也要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些都给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昆明的艺术家社区已开始回归理性,大家不再蜂拥而至,盲目扎堆,它的热度正在减弱,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艺术家社区是昆明艺术界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年轻艺术家的摇篮,也为云南的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多地州市也都相继创设艺术家社区,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场所和平台。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摆在艺术家和管理者面前,各方也在探索不同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能让社区健康发展。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艺术家、投资人、画廊、美术馆、政府能找到一条更好的协同发展的路,助力云南艺术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简茹.艺术家村:从城市边缘到产业基地[J].美术观察,2014,(03):22-23.
[2]佛光.流浪艺人部落──圆明园“艺术家村”侧记[J].中国青年研究,1993,(03):18-19.
作者简介:
颜代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省美协会员,云南油画学会会员,昆明风景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