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歌舞《小放牛》探究
【摘 要】《小放牛》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是我国民歌、戏曲、民间器乐曲及歌舞中广泛运用的曲牌。《小放牛》版本繁多,仅河北地区就有冀中版、尚义版与赞皇版三种,本文试从流行最为广泛的冀中版《小放牛》在民间歌舞领域入手,进一步分析其音乐特点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冀中版小放牛;民间歌舞;河北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74-01
提起河北民歌,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小放牛》与《小白菜》,这两首作品被称为河北民歌中的“二小”,是河北人民引以为傲的民歌作品。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中,记录有冀中、尚义县、赞皇县三种不同版本的《小放牛》,本文只分析流传最广的冀中版《小放牛》。
一、冀中版《小放牛》
音乐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它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冀中位于华北平原,河北中部地区,该区域河流纵横,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其千百年来悠久的文化积淀,对该地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放牛》是男女对唱的民间歌舞,因其中主要人物是一名放牛的牧童而得名。内容表现的是一位村姑向牧童问路,二人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俏皮地进行对话,边舞边歌。歌词中包含了当地景象与神话传说,表演形式极为清新活泼。该曲旋律优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深受人民喜爱。冀中版《小放牛》分为六个乐段,总共包含246个小节。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每个乐段为一段体结构。
第一段描写的是村姑买酒途中看到的美景。村姑的歌声犹如百灵鸟鸣般愉悦婉转,桃花、杏花、月季、芍药、牡丹开的正艳,描绘了一派乡间美景。在大量的唱词中,常以更为直接的形象化的语言反映出音—地关系的某些内容[1]。乐段最后采用了具有浓厚华北地区色彩的衬词“啊,那呼咿呀咳”,给乐曲标明了显著的河北烙印。
第二乐段最大的亮点在于旋律。该段依旧使用了“垛句”[2],并且连续出现了五次,在第六次出现时,第二小节才做稍微变化,使乐曲变得风趣,抓人耳朵,让听众对牧童的外貌有了清晰的认识,使乐曲变得惟妙惟肖。
第三乐段为村姑询问牧童到哪里去买酒的“对唱”,分为女问男答两句。牧童“用手一指,(就)南指北指,前面的高坡……”歌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牧童给村姑指路的动作,表现了牧童的顽皮可爱。
第四、五、六乐段结构相同,为四句体乐段结构分节歌,曲调与前三段不同,为民族五声徵调式,富有河北特色的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的“息板”的使用,赋予了歌曲“口语化”的特征,更加自然简洁。这三段总体结构规整,歌词诙谐活泼。在歌词内容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赵州桥的问答体现了民间文化知识的教习与口头传承的方式。
二、民间歌舞中的《小放牛》
《毛诗序》记载:“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舞也”[3]。由此得知,当唱歌不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情绪时,就用舞蹈来助以表达。通过《小放牛》的歌词我们不难发现,该曲有很强的叙事性,前两乐段村姑的所见所闻与顽皮可爱的牧童形象,给观众极强的画面感。乐曲从第三段开始,男女主人公开始对唱,二人在问答过程中,故意逗趣的场景,增加了该曲的喜剧成分,使故事发展极具表现力。
民间歌舞主要在传统节日和民俗庙会场合表演,其表演形式热情奔放、独具地方特色。它将艺术化的肢体动作融汇于音乐的字里行间,是艺术表演者们内心真诚的显现。
三、结语
《小放牛》经久不衰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旋律优美简洁,地方风味浓厚,易唱易记;
(二)歌词内容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景色、神话传说与人物事迹等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三)《小放牛》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与其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密不可分。民歌、戏曲、器乐曲,在民间常以歌舞形式出现,受众面广,传播更为广泛。并且采用男女对唱、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更容易感染观众,有利于乐曲的传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对其文化的起源、历史及发展有自觉的了解。当今世界,欧洲音乐、流行音乐冲击着我国大学与平民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义不容辞。本文旨在探究河北音乐的特点,促进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对河北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明]孙鼎.新编诗义集说读风臆补毛诗原解毛诗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乔捷.河北民歌<小放牛>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刘杨扬(1991-),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