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金钊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三大产业之首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兴农是根本,科研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借鉴国外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就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技兴农是强国之本,农业科研人才的供给是农业振兴的保障。如何培养和提高农业科研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课题,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目前农业科研人才来看,主要有集中培养途径,一是各大高校;二是各个科研研究院、研究所或其他科研单位;三是涉农企业等。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生产基地。

    但是,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借助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环境、软硬件都得以提升,以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科研单位成为培养农业科研人员的一块沃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缺乏优惠政策扶持、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受阻。

    (一)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中,仍然受人才储备不足的制约,农业科技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依然处于传统农业模式之中,人才需要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一方面对农业科研人才迫切需求,一方面农学专业的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加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热门就业岗位的影响,农业科研人才纷纷转行,造成人才空缺巨大。

    (二)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人才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环境差,人才待遇差,很难吸引人,导致农业科研人才纷纷流失,人才培养停滞, 后备动力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考核体系

    完善的考核和评估体系,是反映科研成果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传统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采取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成果,没有有效的人才流入机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缺乏独立性、创新性,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造成供需矛盾。

    三、国外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欧美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享受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以法律提供保障,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配备现代教学设施,主张多层次培养人才。

    德国的显著特色是人才培养“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农业院校学习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内容在企业里完成,實现无缝衔接。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不但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更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相适应。

    亚洲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业协会功不可没,教育先从生产实践开始,然后进入课堂学习,最后,两者相结合同时展开,注重培养对农业劳作的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从以上国家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政府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的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施,显著效果,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实践出真知,科研方向是实践调研后的结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可以和高校联合,一方面在学校讲课,一方面通过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活动,使科研人才能迅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转化;三是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用武之地,严格遵循人力资源的供需理论。

    四、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探索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现状,实行差别化管理,创新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注重创新。人才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命力,科学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现代化农业的最新导向为指导,培养出过硬的人才队伍。

    同时,健全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引入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为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生产力,只有人才开发与实现效果并重,才能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对策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资金问题、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各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关资金,优惠政策和高新项目的扶持资金等,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鼓励并吸引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研之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借助现代化设施,利用互联网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壮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农业科技改革的主导,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各大农业科研单位的能力、人才结构、人才层次的不同,努力吸收各种人才,强化队伍结构构成,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科研人才,并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方式壮大人才队伍的力量,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知识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支持各大单位、院校、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创造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畅通,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各大农业科研单位要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培养实用型人才。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结构层次不同,学历、岗位、课题参与及科研研究成果均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形成吃大锅饭的属性,这会打击人才努力的积极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出台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与日常的工作、科研贡献等相匹配,对工作能力突出、对科技成果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给予充分肯定,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初步了解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们发现盡管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呈现了许多亮点,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有的成绩不足以满足飞跃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人才的市场空缺较大,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人才仍然亟需,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为了满足农业科研人才的需求,探索农业科研人才发展模式,对国外先进模式进行借鉴,并提出符合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包括利用政策扶持、构建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实行全面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王艳.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06).

    [2]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02).

    [3]祁连弟.创新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14(08).

    [4]韩常灿,邵敏.农业科研单位青年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4(01).

    (作者单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相关文章!
  • 贵州省贵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

    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和海关总署,同意设立贵安综合保税区,这是继2013年9月14日贵阳综合保税区获批后,贵州省获批的第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