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向的启示
谢玮
摘 要:战败后的日本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萧条,通过科技发展战略三次转向,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其举国上下重视科学技术,政府在政策方面为日本的科技发展疏通了道路,企业和学院为日本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力量。日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想要发展,不同阶段的符合国情的科技政策才是关键所在。
关键词:日本;科技政策;科技发展;启示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损失惨重,经济破产,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们无家可归,粮食不足,物资匮乏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手工业,重工业,服务业都无法正常生产,整个国家处于经济停滞的状态。日本人有强烈的不甘落后的赶超愿望,认为如果技术赶不上西方,就要受到西方摆布,沦为殖民地。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日本把握住了先机,成功的走出了迈向世界强国的第一步。
1 "外国技术引进"——"确立自主技术"
日本意识到只有发展科技才能够改变日本的现状,才能在以后的国际经济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日本当时的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暂时无法迅速恢复。由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日本很好地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呈现出冷战格局,美国愿与日本搞好关系,以收纳日本为自己的傀儡国,日本依靠着美国,获取了美国等国家对日本的"优待",在国际贸易中允许其实行单边保护主义,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及其国家专利。确立了"外国技术引进"的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节省了研发时间与费用。1951年,日本购买国外专利投入为24亿日元,195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223亿日元,投入增长9倍之多。在1949年到1970年间,日本从国外引进技术的研究费高达1800-2000亿美元,但日本仅花了57亿美元。减少了5倍的时间,节省了高达35倍的经费。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不仅促进了日本国内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促使经济快速的发展。日本于1956年,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1958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个《科学技术白皮书》,标志着科技政策开始由"国外技术引进"向"确立自主技术"转变。在通过国外引进掌握了国外先进技术后,增强国内自主技术的开发能力,努力缩短或消除与欧美的技术差距,优先发展技术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科技政策主要内容。曾经占资金投入大部分的对外技术引进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减缓,与此相对的本国的研究投入却大幅度增加。1970年投入经费是1960年的6.5倍,1980年投入经费是1960年的25.4倍,投入增长迅速。见表1。
这段时间日本鼓励本国自主技术开发,实行了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制度,并在大学和公立研究机关寻找挖掘优秀的科研成果,使之迅速成型。并制定重点急需的大型研究开发计划。为科研机构与个人设立补助金等政策。在科学政策影响下,日本全国处于科技建设的热潮中,许多大型企业建立研究所,令技术开发与工业生产整合。并以实用为导向,优先发展产业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向占领世界市场,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2 "确立自主技术"——"科技立国"
日本确立自主技术阶段虽然为日本经济带来很大的效益,但仍然在处于模仿阶段,侧重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革新,仍然没有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日本经济复苏,与强国之间的利益加深,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市场,这就面临着与欧美国家更严重的竞争,这就要求日本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迅速的找到一个发展本国科学技术的新路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日本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当时的日本社会急需经济复苏,复苏作为经济领头羊的重工业的活力是当务之急。作为资源匮乏的小国,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传统难以为继,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在寻找新兴能源的同时,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此,日本进入了"科技立国"的创造性阶段。
首先是研究计划的转变,日本从重工业向基础科学的转变。着重研究生命科学,地球环境科学,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宇宙开发,生物工程等方向。其次是研究合作方式的转变,从开发生产结合的研究所向"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转变。日本建立了半导体工业基地"技术城市",集合官、产、学、研等各方精英人才共同开发,降低了科研的失败率,每个系统相互扶持,互补,建立了一条效率极高的产业链。最后是科研经费的高速增长。科研经费占GND比重由1980年的2%左右增长到1989年的2.91%,1989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是1980年的2.1倍。科技立国政策使日本科技力包括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贸易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明显提高,越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1989年3月,美国国防部报告指出,22项高新技术中,日本已经有16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88年日本颁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强调,日本已完成技术上的赶超阶段。但九十年代初,日本技术出口额虽整体超过进口额,技术出口却主要面向亚洲,在北美和欧洲,日本技术进口仍大于出口,这表明在创造性的自助技术研发方面,日本仍落后于美欧。见表2。
由表(2)可见,日本经费投入增长率是七国最高的,日本R&D;经费1996年为15079.3亿日元,1997年为15741.5亿日元,比上年度增长4.4%。1988年日本的R&D;发展经费是德国,法国两国之和,1996年已超过英国、法国、德国三国之和。各国都呈现整体增长势头,美国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表3可以看出日本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几个国家,1996年远超德国,法国,英国,仅次于美国。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政府投入在总研发投入中的占比还远低于其他几个国家,直到1996年仍然没有改变。
表4所示,美国,法国,德国三国政府资助R&D;经费占GDP比重都在1%左右,而日本R&D;经费投入比重只在0.5%左右,但从80年代以来,前者呈下降趋势,后者成上升趋势。日本当时正值从科技立国向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过渡期。法国,意大利两国政府投入占整体的50%左右,英国,德国占1/3左右,美国,加拿大从90年代下降到1/3左右,而日本政府资助仅占整体的1/5左右,一方面看出,日本急于改变科技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可看出企业对科技投入的重视。但企业投入大于政府投入会导致科研隐患。日本研发投入的主体一直是企业。企业作为投入和研发的主体,往往关注研发投入的产出价值,通常重视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等应用型研究开发,对于风险较高且难在短时期内见诸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缺乏投资意愿。
3 "科技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
八十年代后期,日元升值,股票土地投机等因素导致了泡沫经济的成长和膨胀。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的出台,成为了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规定了日本"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阶段,日本的政策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对科技投入大幅增加。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萧条,泡沫危机,年度财政预算有所减少,但有关科技预算持续增加。"穷什么不穷科技"的思想,也是日本平稳度过泡沫经济,跻身世界大国,在国际政治中屹立不倒的原因。见表5。
表5可以看出,加拿大经费逐年上升,英国,德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总体呈减少趋势,法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一度呈上升趋势,自1994年一直下降,而美国与日本恰恰呈现相反的变化曲线。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冷战结束等国际形势变化,R&D;经费与GDP比重一度下降,1994年降到最低水平,但自1995年后逐年增长,仍低于九十年代初水平。日本由于泡沫经济自1993年以来连续两年不断减少,但自1995年来持续上升,1996年达到3%。在七国中投入的比例最高。
其次,政府对科技体制的改革逐年深刻。日本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别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各自为政,管理体制分散是日本科技体制的主要诟病。尤其是对大学和科研机构实行独立法人改革,提高其从事科学研究的效率。并推进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产业。
再次,战略目标的变化。生命科学,纳米技术,材料,信息通信。环境保护,及其符合学科等前沿领域被确立为重点研究领域。见表6。
表6可以看出,国防,知识进步,医疗健康是政府科研资助中普遍收到重视的投入领域,因为这三个领域关系着政府的声望和威信,关系着领导人的执政为民的能力,也决定着人民的安居乐业的保障。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注重工业发展的研究资助,美国法国尤其重视对民用空间技术的研究资助,而日本源于能源匮乏的小国,正如《科学技术白皮书》里所说,注重资助能源与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
最后,对发表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力大的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鼓励,对诺贝尔奖等内容的规定也被列入计划中。
4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从战败国一步一步走到当今不可撼动的强国之位,"拿来主义"的收割式模式,居安思危的民族意识,超前的科学思维定位,政府与人民共同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日本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寻找到了每个阶段适合于本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只有整体框架与地基打得好,才有可能盖出安全有保障的高楼。近年来,亚洲国家逐渐崛起,在国际格局里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我们仍要看到与强国之间的差距,不好大喜功,踏踏实实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缓解当今社会的经济危机与虚拟泡沫。逐步缩短与欧美大国之间的差距。数据显示,1988年,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政府资助R&D;资金总和为271.42亿英镑,不到美国政府当年资助R&D;经费的80%,1997年六国R&D;资助总数为432.77亿英镑,仍不是当年美国政府投入总数的90%。1988年-1997年十年间,六国政府资助R&D;经费总和为3607.07亿英镑,仅只相当于同期美国政府资助R&D;经费总数的85.3%。由此可见,当今国际格局美国领先众国很大一段距离。只有看清差距再寻找适当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现状。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对整个学术生态,社会生态,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今中国当务之急是进行体制政策改革,只有体制健康了,才有经济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战后日本实现现代化的经验[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李功卓.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张利华.日本战后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张晶.日本收割式赶超战略及其对中国技术跨越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