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初探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如下界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可见,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和训练解题能力,更在于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展开研究与
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浅显化和机械化的现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内涵,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迁移运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追求在获得知识意义、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养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既是为了响应新课标理念的号召,也是为了满足高中生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尝试以教材资源、对比分析、合作探究、课堂活动和生活实际为平台,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教材资源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就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事实上,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时候,教材中向学生介绍了荷兰、英国的扩张史实以及这些史实对于荷兰和英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显然无法实现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相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确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拓展有关的史实,理清各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先后顺序,把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其次,围绕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为学生进一步补充史实材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补充内容,明确殖民扩张对荷兰和英国等国的影响,认识到殖民攫取和资本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论证开辟新航路、实施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拓展等一系列历史动作发生的规律性与必然性;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与警示作用,并尝试总结这段历史中体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一方面,使学生能对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与解读,发现历史事件背后蕴藏的客观真理与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够利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历史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做到“以史为鉴”,运用历史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与规律,对自己的社会实践加以启发与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锻炼与培养。
二、以对比分析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如果将每个历史事件当成是独立的事件来看,那么这些历史事件就会成为“偶然事件”。然而,如果将这些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对比分析为平台,通过类似历史事件的重点人物、发生背景、产生影响等因素的对比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观察历史、思考历史、解读历史,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的时候,“欧盟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在时间上存在跨度,但是在建立的原因、涉及的领域、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欧盟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有了更为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从变化与传承两个维度来认识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
三、以合作探究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桥梁,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依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史料搜集、辨析、解读与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学习“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跟“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关的史料;其次,在课前导入环节,要求各组学生交流和分享史料搜集成果,并針对每个人搜集的史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加以辨析,选出最具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史料,分享到班级群组,供全班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再次,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利用各组“选送”的史料,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全体同学对于史料内容进行再次甄别与解读;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再次进行史料搜集与利用,运用史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同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在“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教学中,教师将史料搜集、甄别、解读与运用的机会全部“下放”给学生,使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全面培养与锻炼,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促进与发展。
四、以课堂活动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追溯、分析、评判与整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起源、因果、趋势、影响等的能力,是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将历史解释能力训练渗透于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形成能力、提升素质。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時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采用情境展示的方式,展示若干段有关“辛亥革命”的短片,让学生根据短片内容猜测片中情境发生的时间、背景、寓意等;其次,采用知识问答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让学生阅读材料之后,以快问快答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后,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史料内容,以短剧表演的方式,展示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风尚等各方面的变化。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
五、以生活实际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高中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能够对正邪、好坏、善恶、美丑具备甄别和判断能力,并树立历史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则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降低了教学效率。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实现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则能够大大提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教师可以在给学生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当前“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并让学生对于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背景、意义、影响等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也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和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教师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并用这种观念和态度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用“正能量”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尝试以教材资源、对比分析、合作探究、课堂活动和生活实际为平台,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人生的选择: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一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8).
[2]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4).
[3]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4).
[4]莫伟云,薛明,史振亚.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2018(1).
作者简介:傅林(1980—),男,汉族,重庆万盛人,中学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