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王沈 付莉
【摘要】从建国后的高考制度开始,我国越发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学校和教师甚至是学生的家长,都应该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具有的学习特性,为学生制定或让学生自主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完成教学任务,要有质量、有效果的进行课堂教学。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生涯的开端,至关重要,能否在小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将直接对后期初中、高中的进一步学习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教育 现实状况 特质和目标
一、当代小学教育现实状况
现在教师教学的现状大多是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进行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着急赶进度,无暇顾及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或者是否有时间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产生逃避学习、躲避教师的想法,认为学习太过于枯燥无味,是一件苦差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对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衡量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企业招聘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统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曾几度出现教育危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符合学生学习的特征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小学阶段是打造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但现如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之前是否打下了学知识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学知识的基础,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只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和负担。
二、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1.对过去小学教育特质的反思
曾经有学者认为,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知识的难度和学习的深度。实际上小学教育的特质就是为以后更深層次的学习奠定基础。这种以所学知识的深度为标准区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教育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但这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
过去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来分析应该接受哪一个层次的教育,但是这些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根据这些来确定小学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从小学生生理特点分析,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但各方面相比于成年人来说还是十分稚嫩的,虽说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判断自己的情感,具有独立的意识,但是缺乏自控力和对学习的持久性。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对自己好奇的事物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好奇的心理并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在注意力方面常常缺乏专注,不能够集中于一件事或一个事物很长时间,会被分散注意力,也不能很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对于他们自认为比较枯燥、没有意思的事情,内心往往是抗拒的,集中注意力对于他们来说就很困难了。小学生在想象力方面比大人有优势,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远远不及大人,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思维空间去进行散发性的思考。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是很丰富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情绪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缺乏稳定性,由此对父母或者老师产生依赖。
根据以上的分析,让我们过去错误的认为我们只能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这一个途径,来决定他们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学。我们之所以会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是为了更有效的推进基础教育,而不是限制学生进行什么层次的教育。这种错误的认识已经使小学教育忽视了小学生与高中生、大学生之间本质上的区别。不可否认,小学教育需要学生学习知识,但不要急于定位去学习什么层次的知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各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教育空间也比较大,但是这正是小学教育的挑战所在,他们对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来说就是一张白纸,小学教育直接影响到的就是这张白纸上会画出什么样的图案或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教育能够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和人生命运。小学教育确实是应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这并不是小学教育唯一的目标,不能单纯的只关注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我国与外界的交往联系日益增多,引导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也将外国优秀的风土人情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世界。这一现状为当代小学教育提出了又一个挑战,怎样在文化多样性的现如今,构建对世界有影响并且坚持我国特色的小学教育?
我们针对过去小学教育特质进行反思,不管是回首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抑或是立足当下,我们都有必要明确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2.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的规定
“特质”中的“特”是特殊、与众不同的意思,“质”就是本质的意思,而小学教育的特质指的就是小学教育所具有的与其他阶段教育不同的本质特点。作为小学教育,它的特殊本质到底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小学教育从本质的角度上来分析确实应该区别于中学和大学教育,而它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小学教育应该以为未来知识的学习打基础作为目标,而这个基础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的基础,还包括培养学习知识能力、将小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目的除了授予学生基础知识外,还需要进行使人具有人的本质的教育。
《三字经》有云: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一开始是很相似的,由于后期的教育和习惯致使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产生了差异和不同。孔子的这一主张虽提出的很早,但却实实切切的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告诉我们人的性情是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和调整的。孔子的观点告诉我们,通过对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是可以将他们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
《论语》亦云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说的意思是青年人要懂得博爱、亲近、除此之外的余力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孔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生在进行品德修养后,才能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本文认为进行品德修养实质上就是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具备拼的素养的基础上学习文化,才算是有用的知识。
在过去不全面得小学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才会导致过去的教育并不成功,教育效果并不乐观。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教育依旧是在学生处于自然人的状态下进行的,塑造出来的人才是属于拥有大量知识的自然人。
基于上文的简述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小学教育的两大任务:基础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应该在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时,要以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主学习为目标,提升学生品德素养,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根据上文内容,本文认为对小学生的教育应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只有给学生灌输此类思想,他们才不会遇事逃避,才会勇于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二方面为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了适合的方法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下更为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方面为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注意观察生活中、社会上的美的存在。世界上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美,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结束语
通过小学教育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明确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