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中庭的归属性
闫丽姣
摘要: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从山顶洞人时期开始就已经有自身的归属感。从具有相对封闭且满足一定生存空间的洞,到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功能齐全的建筑空间,人类的归属感却大不如前。社会在历史长河的推进中迅速发展,建筑也愈来愈承担着城市的功能作用,然而高楼林立的建筑更注重自身表现相互孤立存在,缺乏对周围环境和人们心理的考虑。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解读及实际案例分析,浅析中庭作为城市建筑与周边公共空间所融合的契机,为城市空间所营造的归属性。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受科技数字化革新、信息时代化的影响,中庭作为城市建筑中的共享空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玩赏、文娱、交流等多项功能,同时起到影响人们情感和行为的作用。在面对现代都市公共资源稀缺、空气污染、交通阻滞、房价昂贵和工作高强度等重重压力时,孤立存在的建筑更是让人们意识到内心缺失了对于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中庭作为联系城市建筑和周围公共空间的契机,在缓解现代都市压力的同时,为城市带来了“归属性”,增进了市民主人翁精神。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的发展及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筑周围及室内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具有大众性质的“共享空间”。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建设受经济影响发展迅速,大多形成了相互孤立的建筑形式,且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易被忽略形成都市废弃空间。20世纪中期,城市建筑群逐渐涌现,以综合体的形式使建筑逐步向多样、复合的开放空间系统发展,与城市渐渐走向一体化。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体系的基本单元,彼此协调、融入,逐渐模糊两者间的界限。
二、城市建筑中庭的归属性
(一)归属性的定义
建筑中庭的归属性,即建筑中庭为城市所带来的归属感,“归属感”指主体的一种内心的感受,也可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处地域文化的一种情感认同,是人们在所处环境中由内心散发出的一种安全感。城市作为人们衣食住行的长居空间,给予人们以归属感,不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们心理关注的体现也是城市良好发展的体现。
(二)建筑中庭的发展概述
建筑中庭(Atrium)通常被理解为室内的庭院空间,其显著特点是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既孤立又交融,在建筑空间内共享“户外环境”的特殊形式。十九世纪初,城市建筑对玻璃及钢铁材料的广泛应用为中庭空间的发展创造了前提。著名建筑设计师约翰.波特曼(JohnPortman)和劳埃德·赖特(Lloyd Wright)是推动现代建筑中庭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亚特兰大海特摄政旅店,是波特曼为其增添公众社交活动场一一中庭的典型案例,给静态的建筑空间融入了活力,不仅改善了室内的自然采光、促进室内通风,亦使建筑空间变得更加生动化、实用化,成为室内外环境的灰色过渡空间。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蓬勃发展的年代,随着城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共同发展,缺少与城市空间互动及联系的城市建筑抹杀了旧城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破坏根植于历史环境下的文物建筑,使历史文脉失承,城市氛围冷漠,忽视人们的心理需求,城市缺乏归属感,因而,作为共享空间的中庭扮演着重要的共融角色,成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切入点,弥补二者发展不足的公共性,带来城市“归属性”。
(三)建筑中庭的特性
1.中庭空間的媒介性
建筑中庭具有多功能性,在各个空间的转换中具有空间中介的作用,即媒介性。中庭的出现让建筑本身的空间形式不再单一,给人们带来了更生动的感官体验。建筑中庭使建筑空间达到基础性能外,也丰富了人们的活动场所,增进市民的归属感。
2.中庭空间的综合性
建筑中庭的综合性体现在它的多功能性与聚集力上,建筑中庭除了拥有多功能的特点外,区别于其他建筑空间,其空间功能不乏味单一,既能够独立于建筑本身来使用,也可以作为辅助建筑本体的空间,弥补建筑本体所欠缺的功能一同使用。中庭作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缓冲地带,具有聚散群体的作用,在满足了各类活动所需的场地需求外,无形中也减轻了其中的人流量。例如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的中庭,是学院重要的枢纽区域,是学院评审试卷、作业等教学活动及承载集会、展览、体育活动等相对独立的多功能共享空间。
3.中庭空间的生态性
在相关生态技术基础上,人们对中庭空间进行节能设计,通过中庭空间的高低差所形成的“烟囱效应”,促进室内空气的流动和日光的照射效果。中庭通过对自然界能源的合理利用,使得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低,进而起到节能环保的效益,实现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四)建筑中庭对于建筑“归属性”的作用体现
1建筑中庭是城市建筑的延续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建筑的开放性较弱,人们对建筑的逗留性也较弱。城市中的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单元,建筑中庭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对建筑本身的一种拓展和连续。例如上海市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如图一),其大厅为透明玻璃屋顶的通高空间。此处中庭的设置不仅使建筑内部空间光线充足,让人视线敞亮,同时起到了从外部空间至馆内阅览室转变的过渡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城市建筑。
2.建筑中庭对人们心理状况的影响作用
现代都市中,源于各界压力总能让人们常常有身心俱疲之感。随着人口剧增,土地利用面积有限,就业压力逐增,城市的写字楼建筑也逐渐有了缩小攀高的趋势,因而长期处于这样相对狭小封闭的办公空间,让人日积月累中会处于一种紧张而消极的情绪中,此时中庭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通过引入自然因素和对室内设计手法的运用,来丰富建筑空间的同时,让人们身处开敞明亮的建筑内部,缓解紧张的情绪,因此,建筑中庭有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和改善人们心理的作用。
3建筑中庭是城市交通的枢纽空间
中庭是室内的枢纽空间,拥有聚集疏散人群的功能,在商业建筑中它是结合公共建设、商品展示等活动具有开放性的行走空间,是令人心情舒畅的公共场域。除了满足人们休憩、交流、赏玩、展示等需求,也将人流物流引导得井然有序,利于顾客与商家信息宣传的互动,提高商品成交效率并且利于商品价值的体现。
此外,中庭空间还是城市空间与建筑间的枢纽空间,由于中庭是开敞性和通透性较高的空间,因而视线通畅,让人们拥有较好的定位感,当人们从外部环境进入中庭,再被有序导向另外的室内空间,对于庞大的客流量起到了有序疏导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缓解了人群的拥挤。
4.中庭是城市景观的回归体现
身处都市生活的我们与自然环境逐渐疏远,对于回归自然愈加显得渴望。中庭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单元,使建筑内部空间大量运用了自然景观元素,利用天然条件来调节室内的周围环境,起到丰富空间、净化空气的效果,同时利于人们健康身心的维护,缓解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中庭空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将人工与自然条件相结合,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例如由赫尔佐格(Herzog)&德梅隆设计(De Meuron)设计的迈阿密佩雷斯艺术馆(如图2)突破了以往美术馆自我封闭的形式,为了能够较好地适应迈阿密炎热的气候,该建筑内部设计了一个大中庭,使整个建筑空间对外开放,屋顶被设计成一个大的“散热片”,中庭的开敞不仅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对于艺术馆开放时的大量的人流也起到了交通疏导的作用。设计师在中庭的四周设置了许多平台,上面会不定期地落满植物,使艺术馆与自然相互渗透,在共融中慰藉了人们忙于奔波的心灵。
结语
建筑中庭具有弥补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之间公共性不足的功能,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建筑空间微气候,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市民心理压力等诸多优势。中庭对城市建筑“取长补短”的作用大大增进了市民对于城市建筑的归属感。随着人们对城市建筑需求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回归自然”的城市主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设计也将会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给予城市更富有温情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