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面推行工匠精神的理论思考与实现路径

    姚婷

    [提 要]2016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打造工匠精神是江西制造强省的“加速器”,弘扬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融入工匠精神是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的“强引擎”。培育工匠精神应始于职业教育。文章分析指出,宥于外部环境和传统的教育思维,对于省内外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工匠精神依然是稀缺品。江西以融入工匠精神为契机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有着扎实的根基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文章建议,要厚植崇尚工匠精神的土壤,让工匠精神扎根灵魂深处,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制度机制,把江西职业院校办成赣鄱“工匠摇篮”。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江西

    [作者简介]姚 婷(1979—),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江西南昌 330077)

    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善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求具有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还要有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工匠精神体现于产品和服务中,却往往始于职业教育。可以说,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孕育工匠精神的摇篮。当前,我省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坚持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不断输出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我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提供有力支撑。

    一、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

    经济社会的发展,既需要高素质的专家学者,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职业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打造工匠精神是江西制造强省的“加速器”

    当前,我省已进入发展升级的新阶段,工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制造业总体上还存在不大不强,制造效率、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我省在写好《中国制造2025》江西篇章的过程中,将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特别是LED、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战略性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离不开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持,特别是系列战略性产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据统计,“2015年,我省技能人才总量为390万人,占劳动力资源人口数的11%,其中高技能人才有102万,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3.2%。”[1]和发达省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专”“精”“细”“实”的工匠精神,培养大批精益求精、创新求变的新时代工匠,能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推动江西制造加速向“质造”转变。

    (二)弘扬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江西提出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我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对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等挑战,面对当前产品供给的结构和质量不能有效满足有市场需要、消费能力外流等问题,迫切需要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提高产品质量赢得竞争优势。也迫切需要我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培养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扩大适应全省经济建设要求的中高端技能技术人才的供给。

    (三)融入工匠精神是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的“强引擎”

    当前,我省旅游发展态势已兴,打造旅游强省全国前十强的目标已明,“江西风景独好”品牌效益已显。在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的背景下,做好“悠”“秀”“绝”三篇文章,做强江西旅游品牌,需要大力倡导旅游工匠精神,在整体品牌之下,注重差异化,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增强吸引力;注重精细化,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劲头,精雕细琢,使景区可看、好看、耐看;注重全域化,在旅游相关要素配置上体现出精益求精的精神,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这种工匠精神的融入,需要管理、运营、规划、设计、服务类的大师级人才和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这也要求旅游类和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有新的作为,在社会培训中有新的举措。

    二、职业院校弘扬工匠精神面临的难题

    宥于外部环境和传统的教育思维、既有的教育模式等多重因素,职业教育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学校教不好、学生不愿读、企业不愿管等问题,对于省内外大多数职业院校说,工匠精神依然是稀缺品。

    (一)学校不积极:职业精神缺位

    一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观念陈旧,存在仅仅满足于营生的办学导向,侧重于“短平快”,忽视了学生就业的质量,也疏于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制度设计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不少职业院校在“传授技术”和“培育精神”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有的院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在实习实训上投入不足,甚至存在“在课本上、黑板上开机器”的情况;有的虽然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但忽视了职业精神的熏陶和职业素养的養成,没有形成把工匠精神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的有效制度和机制;有的“双师型”教师缺乏,能够引领工匠精神的高技能教师和专业建设带头人匮乏。多数院校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落实不够,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标签化,没有制定具体的方案。上述情况,导致我省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技术技能不专不精、职业素养较差、发展后劲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学生无动力:人才观念错位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高,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多。“在瑞士,职业教育的地位则截然不同——70%的中学生毕业后不上大学,而是进入各类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3]而在我们国家,职业类院校虽然就业率高,但仍然普遍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当前社会还普遍以学历文凭为就业、晋升、人才评价前置的条件,“职业技能”被低看一眼。学生和家长多认为考大学才是首选和“正途”,读职业院校没前景,把就读职业院校当作一种无奈的选择。受这种认同度低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面临个人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和尊荣感不高的困惑,对职业精神缺乏自信,由此也难以付诸热情和全身心投入,自然难以形成锲而不舍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三)企业不热心:追逐短期利益

    “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4]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缺市场的推动下,加之受国际市场“品牌换市场”“市场换技术”发展策略的影响,不少企业考虑到投入和利润的比例,对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的要求不高,对彰显工匠精神缺乏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企业的这种态度难免传导到职业院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职业精神产生影响。同时,企业虽然对技能人才求之若渴,却普遍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不高,校企合作还存在模式松散、合作浅层,学校“重教轻用”、企业“重用轻教”,学校热、企业冷等问题。因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缺乏,企业顾及培养的人才不能为企业所用,在指导实践上要投入人力资源,在提供实习实训时会造成企业损耗,在学生实践操作中还存在安全责任风险等因素,认为校企合作徒为他人作嫁衣裳,疲于应付。通过对职业院校的调研,部分学生反映一些企业在提供实习中存在“放羊式”管理和“只用不管”的现象,也部分印证了企业的上述合作倾向。

    三、江西职业教育在孕育工匠精神中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民生密切相关。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以融入工匠精神为契机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我省有着扎实的根基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我省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1896年,江西人蔡金台在高安创办了江西第一所新式实业学堂——高安蚕桑学堂,据初步考证,这是我国创立最早的职业学校;1905年,江西又创办了江西高等农业学堂。20世纪50年代,江西的职业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遍布江西各地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业劳动大学等半工半读高等学校,为江西社会主义建设总计输送22万名各类人才,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肯定。当前,在举国上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之际,期待进一步发掘江西职业院校的优良传统,发扬首创精神,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率先打造出江西的特色和品牌。

    (二)我省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态势喜人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共有高职院校56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44所、民办高职院校12所,在校生47.7万人。各类高职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100多万人。”[5]据2014年江西教育统计信息,该年度江西共有职业高中24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3所、成人中等职业学校73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46所,在校生48万多人。全省每年约有40多万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各种专业技术,为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重要文件,做出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目前,我省已形成了以1所国家示范高职为“领头雁”、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两翼、12所省级示范建设院校为主干的“雁形方阵”。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度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综合评价排名中,江西省位居全国第六。[6]“在日前闭幕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高职院校代表队摘取11项金奖,一等奖数量和奖牌总数大幅增加。”[7]可以说,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强劲,正沿着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快速前进,为下一阶段借力工匠精神实现新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职业院校在弘扬工匠精神中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看到成绩和成效的同时,放眼全球,环顾发达省份,我省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国家重振工匠精神的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工匠精神”提出后,一些职业院校迅速跟进,积极探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学做一体”课程教学,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实行定向培养,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全天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行集团化办学……。抓住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倡导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此深化办学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为建成具有高水平和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把职业院校办成赣鄱“工匠摇篮”之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要以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和“十年树木,百年树木”的战略眼光,加强顶层设计,转变观念、移风易俗;调动学校、学生、教师、企业等多个主体的积极性。

    (一)引领“匠习”:厚植崇尚工匠精神的土壤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的支撑。只有形成了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和社会习惯,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沉心静气,朝着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努力奋斗。为此,我省要构建一套提升工匠精神的体系,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的要求,由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实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打造江西“工匠摇篮”示范性品牌专业,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将其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弘扬工匠精神的典范。围绕江西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的需要,在相关特色院校和新兴专业中,实施“赣鄱工匠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工匠精神培育示范基地和示范学校,形成江西特色和江西品牌。完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针对当前不少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公用经费标准偏低、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讲好江西职教故事和“工匠故事”,出台包括教育培训、奖励激励、宣传示范、督导评估等制度机制,如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逐步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氛围,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行业、企业广泛推行“首席工人”“首席技师”等评选表彰制度,在评选企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技能技术人才。按照《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专业。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推行实绩导向、贡献导向激励机制,探索高技能人才职业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适当提升高技能人才绩效工资水平和生活补贴,体现对“工匠”人才的倾斜;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吸收我省“技兴赣鄱”竞赛的经验,完善職业院校技能竞赛机制,广泛开展高水平的技能大赛,大兴创新之风;开展“赣鄱工匠金种子”等评选表彰活动,设立技能大赛奖励专项资金,对于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给予更高的表彰。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方向发展,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加大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建设,探索实施“赣鄱技能名师计划”,建设“技能导师工作室”,在全省范围遴选、特聘百名技能大师和团队进入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

    (二)培育“匠心”:让工匠精神扎根灵魂深处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工匠精神的形成,首先源自于内心的信仰。毫无疑问,单凭短短几年的时间,学校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一位出色的“工匠”,但学校作为工匠精神的摇篮,可以也必须发挥“搭台子”“架梯子”的作用。具体而言,在办学定位上,要站位高远,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方式,把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下工夫。丰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把工匠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修订教学计划,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有机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真正使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工匠精神宣传月”、“赣鄱工匠”精神展示、杰出工匠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工匠精神体现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突出“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极致。以专项能力认证或全国性大赛成绩为标准,开通“准工匠人才”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绿色通道”,对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对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技术人才实行免试就业职业院校。

    (三)提升“匠技”: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作用

    《大国工匠》记录片中8位一流工匠的成长历程表明,技能技术的传承更多的是缄默知识,学习者现场的观察揣摩和耳濡目染极其重要。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要吸收借鉴“双元”职业教育模式,发挥学校、企业的“双主体”作用。按照《江西省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思路,探索实行“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探索实施“百校千企工程”,选择100所职业院校和1000家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园区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合作方式,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共同体”。落实《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要求,通过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形式,使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支持专业建设、教师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训,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无缝对接。各地出台实质性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严格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明确企业实习实训损耗补贴标准,国资、金融、财政、税务等部门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良好的企业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研究出台专项配套政策,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加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作用。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开展“千企千师选拔行动”,从1000家企业中,选拨1000名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技能大师,将其整体融入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工作,实行“教师即师傅”和“师傅即教师”,“教室即车间”和“车间即教室”的育人模式,突出“技能大师”的对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工匠精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和顶岗实践制度。改革教师补充机制,完善编制、职称评聘、薪酬待遇制度。推出“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加大力度聘请专兼职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把自身建成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开展精细化和个性化培养试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素,其为选配合适的技能导师,突出发展一技之长。

    (四)成就“匠才”: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制度机制

    工匠精神是一种积累、一种心态和一种价值,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个人整体修养的外化。从内容上来讲,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打造工匠精神,绝不能停留在高超的技艺这一表象。从笔者前期的调研了解到,企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把品德教育、职业素养放到第一位。要贯彻“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理念,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除前面所说专业精神外,在职业态度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精神教育,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劳动荣誉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高超技术技能的背后,是以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作为支撑,职业院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品质教育,锻造学生专注、坚守、淡泊、创新和不断突破自我等品质。

    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一柄利剑,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省职业院校抓住机遇、主动探索,必定能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也必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匠才”,为推动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继妍.我省搭建技能人才培育新平台[N].江西日报,2015-05-03(1).

    [2]江仲俞.长风破浪正当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江西实践[N].江西日报,2016-05-23(1).

    [3]张蕾.瑞士职业教育为何一枝独秀[N].光明日报,2015-09-13(6).

    [4]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3-11(2).

    [5]周友珍.我省高职院校开启创新发展新时代[N].江西日报,2016-06-25(1).

    [6]李文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综合评价出炉[N].江西日报,2013-01-05(2).

    [7]周友珍.我省高职院校开启创新发展新时代[N].江西日报,2016-06-25(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打造教育强县 实现“双高双普”

    康延良刘文金近年来,陕西省志丹县教育局在志丹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