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问题与思考

王逸鸣+李少文
摘 要:以北京大学团委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架构,总结梳理了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明确了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中所应担负的基本职能,并据此提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科学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平台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往往受到部门分割的制约而不能形成合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片面认识又常常导致其被看成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行为。[1]为此,高校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并逐步构建创新创业体系。
北京大学团委创新创业工作现状
本着“推进创业教育,服务创业实践”的工作理念,北京大学团委运用竞赛、培训、论坛、交流等形式,努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主体,以创业知识培训为重点,以创业交流研习为依托,以创业基金评选为助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系列赛事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工作,是学校团委的品牌项目。自1991年至今,北京大学“挑战杯”系列赛事经过23年的发展渐趋成熟,已经成为校内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同时,北京大学“挑战杯”系列赛事理念也在不断变化。2006年,学校团委设立“特别贡献奖”,通过向校内各职能部门招标的方式设置重点课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校园发展结合起来;2008年,学校团委设立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赛前举办院系宣讲会、培训讲座、部门见面会等,加强对选手科研水平的培养;赛中,选手与评审老师的沟通与互动,使参赛选手尽可能多地收获经验;赛后,加强对获奖选手的跟踪调研,在听取参赛选手意见与建议的同时,通过首都“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学术论坛、科技作品博览会等学术交流平台为参赛选手提供锻炼机会。“挑战杯”的赛事定位从单一的竞赛发展成为学校学术育人工程的一部分,真正贯彻了“学术为本,创新成才”的赛事宗旨。
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学校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为拓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的渠道。在竞赛导向上,注重引导学生以自行开发或参与开发中小项目参加比赛;在竞赛体制上,不断完善初赛、复赛、决赛答辩的三级竞赛体系,将书面审核与现场答辩有机结合;在评审机制上,不断提高校外企业家、风险投资家等业界人士的比重,给予参赛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第十五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例,参赛作品共132件,作品覆盖能源、生物医药、服务、信息技术、金融、环保等多个类别,参赛者来自校内20多个院系。其中,“CHEERS简衣时尚设计”平台作品荣获首都“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SKILLFAIR作品荣获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MBA专项赛金奖。
除了在校内营造创业氛围外,学校团委还与各省市团委、其他大学建立起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每年互派优秀创业团队进行创业交流与竞赛。2014年下半年至今,第十六届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优秀创业团队多次参与了省际与校际创业交流。
学校团委的创新创业工作,始终本着以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交流研习为重点,加强创业分层科学指导的思路,以基金赞助和校际交流为助推,拓展学生创业资源;加强创业工作组织体系建设,搭建全员育人创业教育平台。其中,每年与东京大学的校际创业团队交流以及河合创业基金资助已经成为学校团委的重点工作之一,吸引了大量校内的实力团队参与其中,丰富了学校创新创业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技术型创业人才稀缺,专业化师资力量匮乏
一方面,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也普遍存在创业人群精英化倾向和盲目创业等误区。我国现在创业很多,但创新却相对较少,创业项目更多的是瞄准市场而不是瞄准技术,追求利润而非创造市场。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北京大学学生的创业主要分布在14个领域,排在前两位的是IT和教育,关于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很稀缺,但真正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恰恰是科技类创业。推动创新比推动创业更重要,重复性的创业实际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创业应用,要找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中的应用优势。
另一方面,从事创业服务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与创业服务人才相对匮乏。此外,创业教育服务多偏重理论性研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经验较少,使得创业服务效果无法达到最优。
2.服务定位模糊,支持覆盖面小
深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贯穿于从项目培育、项目论证到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全过程;具有广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包括对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对项目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以这样的标准来反观目前的工作,广度和深度仍然缺乏。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的孵化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支持,更多的是提供项目展示的平台,而非后期发展的资源,这使得创业项目的发展举步维艰。
经过调查,学生创业除需要项目指导帮助外,还存在以下需求:一是资金支持,存在项目前期难以融资以及融资到款时间长等问题;二是技术支持,存在想法很成熟却对接不到设计平台的技术人才;三是场地支持,调查的104支团队中,只有11%的团队是学校提供场地,40%需要自行找场地,34%的学生将场地选为最需要的帮助,因为缺少场地使得创业团队难以正规化运营、难以得到注册地点;四是法务和财务支持,学生创业很难兼顾到法律和财务问题,而且初创团队也没有更多的资金去聘请专业的法务与财务人员;五是人员需求,在校学生在期中、期末季很难兼顾工作与学业,这就需要招聘全职员工,而单凭某一个创业公司来普遍推广自己的招募信息确实力量太小。
3.政策落地难,服务难到位
在国家层面上,创业政策在细节上并没有触及根本,政策有效落实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尤其是与毕业生对接的政策。例如:因为户口政策没有落实,如果毕业生创业失败,没有第二次创业机会,将由于不再拥有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资格,只能返回家乡。
在高校层面,目前,不少高校的创业服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而具体到落实和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工作还做得不够。以工作细节为例,学校各部门举办了不少创业比赛,但给学生的奖金却不能及时发放。创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抢占先机,如果奖金一拖再拖,待发到学生手中时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了。为什么一笔创业奖金要辗转几个部门才能发放到学生手中?能不能设置专门的人员直接对接学生奖金的发放?有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得到最大化的效益?此外,高校相关政策的制定仍然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从学生视角考虑问题较少,并未解决学生的真实担忧。例如:是否可以制定一个明确的政策来解决学生因在校期间创业而带来的学业上的压力问题。调查中,“小酱油”的联合创始人说道:“我必须考虑到创业对学业的影响,刚开始创业时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蹦出来了这些问题:难以兼顾课业,是否可以休学创业?休学期间谁来解决学生的住宿和安全问题?创业是否可以转化成学分,减少学分要求?”。“松鼠教育”的联合创始人也说道:“我的23人团队中有18个在校生,在期中、期末季在校大学生很难兼顾工作,希望学校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降低他们的学分要求。”实际上,没有学校的政策支持,在校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实在太高。
4.资源与手段缺失,部门分割陷困境
目前,很多指导服务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技巧指导,鲜有深层的战略指导,也没有与当前市场环境紧密结合。经过广泛调查,目前学校的创业团队至少面临两方面困惑:一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如何从学校获得支持,很多团队直接以社会化方式进入市场,直接寻找商业投资,与学校并不产生交集;二是参加赛事与获取资源并不挂钩,即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赛事,甚至被选中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但由于学校没有专门扶持创业团队的机构,团队无法从学校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搁浅,无法转化为现实成果。
此外,还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缺乏统筹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往往受到部门分割的制约而不能形成合力。第二十三届挑战杯特别贡献奖的一份成果报告指出,学校有许多和创业相关的部门,却没有一个是主导创业的部门,形成了“备胎现象”,谁都有义务但没有权利,这也导致没有统一信息渠道沟通校内校外资源。伴随实践发展,现有的学生创业工作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集中体现为资源分散和缺乏统一管理。
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科学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技术创新
创业服务部门应当学习国内外高校优秀的创业服务理念与方法,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体系,逐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第一课堂;同时,还应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指导队伍。学校团委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体系,邀请成功校友回校讲座,在提升学生创业意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团委还将聘请知名学者、企业家组成“一对一”创业导师团,联合校友资源,建立企业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从全国范围来看,下一阶段高校应出台相应政策,提倡并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从而推动更多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进行技术型创业。
2.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确保创业政策落实
一是要根据创业者的需求制定政策。要积极倾听创业者的声音,通过微信平台、问卷、BBS等途径广泛征集创业者的意见,根据其创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做牵着创业者走的领路人,要做推着创业者走的知心人。
二是要将政策落到实处。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坚决杜绝“有政策、没细则;有细则,没落实”的现象,狠抓政策落实。对一些实施起来有困难的政策,要注意吸收其他院校的好经验、好办法,争取在政策落实上有所突破。
3.构建信息平台,加强资源整合
在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学生缺乏的是信息和资源:谁愿意对我的创业进行投资?成果该由谁推广到市场?哪些企业是我能放心合作的?信息和资源的缺乏,往往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拦路虎,对此有必要构建创业信息平台,加强创业资源的整合,发挥聚合效应。一是要将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平台发布发展导向、扶持政策、产业需求、合作企业等信息,并严格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二是要加强校际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共享创业信息资源,努力实现人才互通、项目共融、创业共进。
4.构建创业支持体系,打造创业实践平台
首先,要积极开展创业孵化器工作,争取学校的支持以建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场所为主,让优秀的创业项目入驻孵化,为学生初始创业提供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业方案付诸实践,真正帮助学生创业团队获得现实效益。但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已经建设的孵化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入驻申请手续太烦琐、周期太长、不利于鼓励学生创业等。要提高效率,还需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孵化器的问题,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平稳有序地进入实践阶段。目前,团委已孵化出一支学生创业团队来建设孵化器,并形成了具体策划与实施方案,即将在校内设立分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帮助创业团队解决场地问题。另外,应继续定点孵化学生创业团队,主要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一是孵化法务支持创业团队,为初创团队统一提供系统周密的法律咨询与法律帮助;二是孵化财务支持创业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财务咨询并实现财务专业人员外包共享;三是孵化融资平台创业团队,寻找现有相关创业团队,为创业团队和投资人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5.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促进各部门工作有机融合
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中,清华大学的学生创业工作统一由学校团委管理,同时建立了“创加”创业服务平台,在整合、发布创业信息的同时,为正在创业的学校团队提供资金和校友资源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团委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专门对接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效果。
借鉴上述高校经验,以北京大学为例,笔者认为学校可以筹划设立“北京大学学生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协调各类创业资源,并为创业团队提供全套创新创业服务。一方面,可以有力整合优化校内现有资源,改变资源分散现状,避免重复建设,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全面、权威、时效的创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孵化器等平台推动创业方案付诸实践,走向市场,真正帮助学生创业团队取得现实效益。
参考文献:
[1]房汝建.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
[2]殷志,邹瑾. 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以衡阳市石鼓区为例[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高尚.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团委)
[责任编辑:李艺英]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