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疾病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李冰玉+侯双迪+武明韬
摘 要: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迅速,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始终受到病害问题的困扰,造成对虾产量及质量下降,严重制约其发展。为此,本文针对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方四省市南美白对虾常见性疾病及导致其形成的不同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方地区主要的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以副溶血弧菌为主的细菌性疾病,可通过控制产量、调节水质、增强免疫力等措施实行对虾疾病综合防治,以提高对虾产量及质量。
关键词:北方地区;对虾疾病;高发原因;防治对策
研究表明,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就包括水产养殖业,而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更是在近十几年来蓬勃发展,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四省市。然而,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调查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常见性疾病及高发原因,在2016年6-11月,通过对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四省市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区320个发病样本的现场调查后发现,典型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疾病为白斑综合症病毒病,发病率低于23.5%;细菌性疾病以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为主,发病率高达55.3%,主要表现为特异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S),溶藻弧菌引起的肝胰腺坏死也日趋多见,约占整个病例的21.8%。同时,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由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藻类中毒等引起的疾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本文对北方南美白对虾主要养殖地区的常见疾病做简要概括,并对南美白对虾疾病高发原因和防治对策做简明阐述。
1 南美白对虾常见性疾病
1.1 病毒性疾病
1.1.1 白斑综合征(WSSD)
随着近年来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选育过程中定向选育抗白斑病病毒的亲虾,所以,近几年来,选用一代正大品系、SIS品系的苗种,WSSV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大降低,对虾即使出现了典型的白斑症状,也不发病死亡,此种现象在北方四省的工厂化养殖体系里面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后期,由典型WSSV引起的死亡病例只有3起,占整个样本的0.9%。WSSV病害较严重的,大部分发生在使用“土苗”的养殖系统中,发病率高达22.6%,尤其在河北、山东、辽宁的海水养殖区域,病虾首先出现绝食,游动迟缓,弹跳疲软无力,虾体或轻度变红,头胸甲与下方组织易于剥离,甲壳内侧有白点,在头胸甲处尤为显著,这是该病的重要特征[1];血淋巴浑浊,不易凝固,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其他组织的细胞核肥大[2]。该病是海水对虾土塘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
1.2 细菌性疾病
1.2.1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S)
对虾急性肝胰腺综合征,大部分是由带有PIRA或PIRB基因的副溶血弧菌引起的,2017年黄海研究所黄倢研究员在发病的对虾里分离到坎氏弧菌,天津水产研究所在发病的對虾中分离出溶藻弧菌,占发病对虾的20%,目前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近几年南美白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病虾初期症状为肝胰腺两侧的白色包膜呈弥散状增生,在约15天时间内白膜增生不断变大增厚,病虾的肝胰腺本体先萎缩后肿胀,颜色也逐渐由正常的青褐色转为暗红色(中期),直至死亡时变成粉黄色,肝胰腺严重糜烂,呈水体状一触即散[3]。近年,AHPNS是世界范围内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害,在北方地区,在本次调查所有的样本中,无论是一代(SPF)苗种,还是本地“土苗”,不管何种养殖模式,均会发生此病,发病率高的可达73%,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2016-2017年工厂化环渤海地区工厂化对虾养殖的成功率不足30%,AHPNS是主要原因。
1.2.2 其他细菌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由细菌引起的疾病还有肠炎、甲壳溃疡病、红腿病及烂鳃,由于现阶段养殖户预防措施得当,药物的品种繁多、以上的几种细菌病多是散发,不会对虾形成较大的危害。
1.3 水环境问题引起的疾病
1.3.1 氨氮中毒
氨氮浓度在水中高于0.3~0.5 mg/L,会引起氨氮中毒。氨氮中毒多发于土塘高密度养殖,尤其是使用地表水的天津、辽宁和河北的唐山和沧州地区,作为养殖水源的地表水中由于环境污染,氨氮含量超标,和水中投饵后的粪便残饵等含氮有机物分解形成的氨氮叠加,水中缺氧、藻类死亡或减少后呈现暴发。南美白对虾氨氮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氨氮中毒会使对虾降低摄食量,生长减缓;鳃组织损伤,损害钙、磷等离子的交换能力;使其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感病害,降低生长速度。急性氨氮中毒会使对虾处于亢奋状态,在水中失去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4]。
1.3.2 亚硝酸盐中毒
南美白对虾亚硝酸盐中毒,多发于养殖的后期,尤其是盐度较低的池塘,如果盐度低于3‰,0.6 mg/L的亚硝酸盐浓度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海水池塘和工厂化高盐度养殖则不会发病。亚硝酸盐中毒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投饵、水中的藻类突然死亡后亚硝酸盐含量突然升高造成中毒,其机理是由于氮循环的途径被切断,水中缺乏氮的转化途径而造成亚硝酸盐的滞留。对虾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时会大量上浮,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5];亚硝酸盐含量偏高主要危害蜕壳期的对虾,使其因为缺氧、中毒而无法蜕壳,造成大量软壳虾出现;亚硝酸盐中毒后对虾的抵抗力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的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由于氯离子对亚硝酸盐结合血蓝蛋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沧州、唐山、辽宁、山东沿海、盐度较高的海水或半咸水池塘,亚硝酸盐含量尽管很高,也不会造成危害,但在上述地区的内陆部分,盐度0.3%以下的淡水池塘中,亚硝酸盐中毒是养殖后期的主要致死原因。
1.3.3 藻类中毒
藻类中毒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主要危害之一。在北方四省的海水养殖区域,主要的危害藻类是甲藻和裸甲藻,当有害藻类形成优势种群,占比超过50%,则会急剧发病。由于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导致裸藻和裸甲藻过量繁殖造成pH值偏高,影响对虾蜕壳,还会抑制水中有益藻生长,影响对虾成活率,在蜕壳期更为严重;裸甲藻过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红棕色并发出腥臭味,使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甲藻死亡产生甲藻毒素,造成对虾肝胰腺病变,摄食下降,影响对虾生长。在淡水区域,形成危害的藻类主要是蓝藻中的微囊藻、项圈藻、鱼腥藻,低盐度的水域很适合其生长[6]。蓝藻的大量繁殖对对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使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对虾的生长因缺少优良的天然生物饵料而受到威胁;其二,导致水体pH值过高,影响对虾的生长;其三,蓝藻死亡后产生大量藻毒素,藻体经细菌分解还会产生氨氮、亚硝氮和硫化氢等多种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对虾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2 南美白对虾疾病高发原因
2.1 苗种质量堪忧
对虾苗种的优劣是养好对虾的关键,有好苗才能养好虾,这是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系统工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由于部分养殖亲虾自身就带有病菌病毒及病原体,传染给育出的虾苗使其健康程度受到影响[7];其次,在对虾的遗传育种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生长速度,牺牲了对虾的抗病能力,选育后的苗种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对虾疾病的多发;另外,为了提高出苗率,滥用抗生素、高温(>32℃)催长趋利心态严重,给本来就免疫力低下的幼小虾苗带来进一步伤害,并最终影响到养殖生产。
2.2 水质问题
养殖对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养水,良好的水质环境是对虾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影响对虾养殖水体质量的因素较为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连续多茬的对虾精养造成环境有机质和致病菌的积累、以及不断增加产量两方面形成的。水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色急剧变化(藻类更替快),地衣过度生长,蓝藻泛滥失控,亚硝酸盐含量太高,氨氮循环失衡,溶解氧含量、pH偏高或偏低等因素都将影响养殖水质环境,而较为恶劣的水质环境将导致对虾生长速率减缓、虾病发生率的升高,并直接导致虾农的经济收益下降。
2.3 营养问题
饲料是对虾的主要营养来源,投喂的饲料质量是影响水产养殖的关键环节。绝大部分虾类自底质及底层水体中摄取食物,杂食性强,但这并不等于各种饵料的营养成分都能满足其生长和生理的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养殖者长期使用劣质饲料造成营养不均衡,使对虾因缺乏某种物质而造成生长缓慢或患病。更有甚者投喂变质饲料,变质发霉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投喂后毒素在虾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导致对虾急性或慢性中毒,出现大量对虾死亡。
2.4 管理问题
科学的管理是对虾养殖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虾池的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对外来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小,因此,要维持虾池的生态平衡必须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管理,用化学、生物、物理的手段来控制,以达到对虾池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8]。在我国北方众多养殖地区,有机质的不断投入、人为过度干预、生物种群单一、敌害生物的入侵等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3 南美白对虾疾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对于疾病的防治,应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健康养蝦模式。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3.1 不盲目追求高产
部分对虾养殖者不谨慎考虑虾池自身的综合养殖条件,如:硬件设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在达不到相应养殖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产和高效益[9],虾苗投放密度过高,使饵料需求量增大,虾的代谢废物及摄食残饵的量从而增多,造成池水缺氧和池底水质污染情况,对虾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多种疾病发生。一般情况下,对虾在粗养时产量控制在1 500 kg/hm2,精养时一般在3 750~6 000 kg/hm2,工厂化养殖7.5 kg/m2为宜。
3.2 选择健康虾苗
虾苗放养前一定要做好检测工作,选择优质虾苗,主要表现为虾苗规格一致,无损伤和畸形苗;体色透明,胃肠饱满;逆水游泳能力强,离水活力强,弹跳性好。严格禁止携带病原体的虾苗进入虾池。
3.3 保持优良水质
换水是解决水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一次少量加换水,地表水应在检测过滤后使用,地下水晒水、曝气后使用并及时调整盐度、硬度等指标。
3.4 选择优质饲料
选购合格的人工合成饲料,尤其不可使用过期变质的饲料,定时定量投喂,尽量避免摄食残饵的存在。禁止投喂携带病菌的鲜活饵料。
3.5 防止疾病传播
首先一定要控制传染源,避免发病池塘的虾进入其他池;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发病池塘的池水污染其他池塘,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工具。
3.6 药物防治
高温环境是对虾疾病的高发环境,必须进行必要的药物防治。可用适量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消毒,约每隔一周施用一次。另外,还可按期投喂药饵,但切忌长期少剂量的投喂抗生素。
总而言之,引起南美白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而疾病的防治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参考文献:
[1] 沈振伟.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J].北京水产,2005(3):1-1
[2] 宋盛宪,李色东,翁雄,等.对虾健康养殖实用新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8
[3] 徐晓津.我国对虾病害防治数据库的建立[D].厦门大学,2000
[4] 张水波.养虾池氨氮的科学认识与调控[J].水产养殖,2013(11):75-77
[5] 章明凤.对虾养殖后期亚硝酸盐高的危害和处理[N].中国渔业报 2016(11)B02版
[6] 徐丰都,胡梁及,周泽琴,等. 藻类变化对水产养殖影响的研究进展[J].水产养殖,2015(1):48-52
[7] 徐涛,刘建民,刘继明. 对虾病毒病的防治对策[J]. 山东畜牧兽医,2005(2):38-39
[8] 李可.对虾养殖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应用[D].厦门大学,2007
[9] 丁晓明. 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