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
赵刚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科技+美学”,是创新软实力。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可广泛应用于一二三产业及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为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英美德日韩等20多个国家已将工业设计纳入国家战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也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作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已成功入选联合国“设计之都”。与之相比,重庆市工业设计产业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全方位提升,服务重庆创新发展。
一、重庆市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滞后
重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有大量的传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升级,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部分政府官员、多数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对设计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加工制造、粗放消费等初级阶段,重制造轻服务,重产值轻质量,不注重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应用意识薄弱,仅停留在外观设计阶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前瞻性和紧迫感。大多人数尚未意识到在服务和体验型消费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培育新兴消费市场的价值。面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产品设计投入,企业管理者不敢投、不愿投,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
(二)市場主体偏少、龙头示范效应不强
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1100家从事设计研发的独立法人机构,其中仅有100余家企业以工业品设计为主营业务,占比不到10%,90%则以广告、平面、品牌、园林等设计为主营业务。在已培育的4家国家级(锦晖、力帆、长安、宗申)、1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引进的3家国家级(阿尔特、浪尖、嘉兰图)中,汽车摩托车行业占比近7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领域优秀设计企业凤毛麟角,有关设计创新主体少,设计能力弱。重庆市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中心主要是为自己服务,不太愿意开放出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没有发挥好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利于构建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
(三)带动性不强、质量效率不高
据统计,美国企业工业设计平均投入1美元,可带动1500美元的销售收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投入1元,可带动500元以上销售收入,而重庆市平均投入1元,只带动了108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的带动性还不强、质量效率还不高,且尚未涌现出如小米、锤子、极米等以设计创新驱动的品牌性龙头企业,样机制造、模具开发等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产业集聚度不高、载体特色不明显
虽然重庆市培育了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N18 loft小院、3D智汇设计产业园、国际创客港等集聚区,但每个园区入驻的设计企业多则十余家、少则几家,与广东顺德工业设计城、安徽(合肥)工业设计城、北京DRC相比,园区规模小、产业积聚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如广东顺德工业设计城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核心区已积聚国内外设计企业253家,设计人员8195人,年设计服务收入近10亿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人才流失较严重、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重庆市重庆大学、四川美院、重庆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2000余人,但调查发现,70%的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同时,由于重庆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缺少消费行为研究、交互设计、品牌设计等人才,具有丰富设计项目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则更加匮乏,人才结构性缺失。
(六)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在政府引导方面,北京、山东、四川等省市均出台了推进工业设计的发展意见,而重庆至今也没制订有关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及意见。在扶持政策方面,与河北(5亿元)、浙江(1亿元)、四川(1亿元)等地相比,重庆市尚未建立工业设计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对急需培育的设计订单市场、共性设计平台等扶持不够。在发展氛围方面,北京、广州、湖北等省市每年都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及设计周活动普及民众设计意识,营造发展氛围,而重庆市“长江杯”设计大赛及设计周在影响力、带动性、持续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二、加强重庆市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产业政策,提高全市工业设计认识水平
建议由市经信委代市政府起草《关于加快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全市设计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5000万/年的工业设计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设计订单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的共性设计平台建设、样机制作及模具开发等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督查,不断提升社会认识水平,提高各级政府及重点企业发展工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建设“重庆工业设计城”,构建工业设计全产业链生态
建议由沙坪坝区牵头,参照广东、安徽工业设计城建设模式,在设计类高校和工业企业较集中的大学城片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重庆工业设计城”,围绕设计创新和研究应用集群、教育产业和工业文化集群、金融服务集群、服务配套/商业集群、产业链整合与智慧工业平台集群、市场及营销/推广/线上平台集群等六大集群建设内容。加快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建设用地及运营模式,积极引导宇杰、浪尖等市内设计龙头企业入驻。招商引进韩国设计振兴院、日本GK、杭州凸凹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以工业设计全产业链集聚为目标,整合消费者行为研究、产品设计、中试生产、模具开发、品牌策划、产业基金等产业链创新资源,打造全市设计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设计创新创业高地,构建产学研协调、多链条融合、无极化配套、复合模式运营的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依托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6+1”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和引进更多的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机构+人才+产品”为抓手,用好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政策,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等多链条融合,打好“条块结合”的政策“组合拳”,务实推进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和引进工作,探索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组织开展设计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及工业设计系师生“设计游学”活动,以 “重庆造”产品创意化、高端化、智能化、健康化、特色化为目标,集聚设计要素集中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发挥示范效应,引领转型升级。
(四)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
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充分发挥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中心、重慶工业设计协会等现有机构和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市内设计龙头企业组建市场化运作的“重庆工业设计产业集团”,探索“平台+基金+联盟”新模式,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抱团发展。加快推进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线上交流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为全市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和产业交流等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申报设计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
(五)探索开展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工作,分层次培育工业设计人才队伍
工业设计师是高端实体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和支柱,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为吸引国内外设计人才来渝发展,增强工业设计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建议由市人社局牵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制定《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明确初中高级工业设计师申报条件、认定程序和评定标准,分层次培育各领域设计人才。对达到“鸿雁计划”“工匠计划”等有关人才扶持政策条件的工业设计师,从个税返还、项目扶持、住房补助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发挥“双引擎”共振合力,引进培育更多适合创新创业的平台,“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招才大使”的作用,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渝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渝工程”,建设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六)启动联合国“设计之都”创建工作,打造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品牌活动
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主要依据七项指标:拥有相当规模的设计业;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活动和设计展的传统;城市为本地设计者和规划者提供利用当地材料或自然条件的机会;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建议成立重庆市“设计之都”建设领导小组,由市经信委牵头,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委、市科委等部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创建工作,营造工业设计发展氛围,激发全市工业设计创新活力。
作 者: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
责任编辑:马 健
工业设计是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科技+美学”,是创新软实力。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可广泛应用于一二三产业及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为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英美德日韩等20多个国家已将工业设计纳入国家战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也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创新引领作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已成功入选联合国“设计之都”。与之相比,重庆市工业设计产业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全方位提升,服务重庆创新发展。
一、重庆市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更新滞后
重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有大量的传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升级,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部分政府官员、多数企业管理者和消费者对设计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加工制造、粗放消费等初级阶段,重制造轻服务,重产值轻质量,不注重对知识价值的认同,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和应用意识薄弱,仅停留在外观设计阶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前瞻性和紧迫感。大多人数尚未意识到在服务和体验型消费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培育新兴消费市场的价值。面对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产品设计投入,企业管理者不敢投、不愿投,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
(二)市場主体偏少、龙头示范效应不强
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1100家从事设计研发的独立法人机构,其中仅有100余家企业以工业品设计为主营业务,占比不到10%,90%则以广告、平面、品牌、园林等设计为主营业务。在已培育的4家国家级(锦晖、力帆、长安、宗申)、1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引进的3家国家级(阿尔特、浪尖、嘉兰图)中,汽车摩托车行业占比近7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领域优秀设计企业凤毛麟角,有关设计创新主体少,设计能力弱。重庆市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中心主要是为自己服务,不太愿意开放出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没有发挥好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利于构建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
(三)带动性不强、质量效率不高
据统计,美国企业工业设计平均投入1美元,可带动1500美元的销售收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投入1元,可带动500元以上销售收入,而重庆市平均投入1元,只带动了108元的销售收入。工业设计的带动性还不强、质量效率还不高,且尚未涌现出如小米、锤子、极米等以设计创新驱动的品牌性龙头企业,样机制造、模具开发等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产业集聚度不高、载体特色不明显
虽然重庆市培育了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N18 loft小院、3D智汇设计产业园、国际创客港等集聚区,但每个园区入驻的设计企业多则十余家、少则几家,与广东顺德工业设计城、安徽(合肥)工业设计城、北京DRC相比,园区规模小、产业积聚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如广东顺德工业设计城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核心区已积聚国内外设计企业253家,设计人员8195人,年设计服务收入近10亿元,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人才流失较严重、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重庆市重庆大学、四川美院、重庆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都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2000余人,但调查发现,70%的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同时,由于重庆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理念和水平相对滞后,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产品结构和功能设计方面,缺少消费行为研究、交互设计、品牌设计等人才,具有丰富设计项目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则更加匮乏,人才结构性缺失。
(六)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在政府引导方面,北京、山东、四川等省市均出台了推进工业设计的发展意见,而重庆至今也没制订有关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及意见。在扶持政策方面,与河北(5亿元)、浙江(1亿元)、四川(1亿元)等地相比,重庆市尚未建立工业设计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对急需培育的设计订单市场、共性设计平台等扶持不够。在发展氛围方面,北京、广州、湖北等省市每年都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及设计周活动普及民众设计意识,营造发展氛围,而重庆市“长江杯”设计大赛及设计周在影响力、带动性、持续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二、加强重庆市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产业政策,提高全市工业设计认识水平
建议由市经信委代市政府起草《关于加快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全市设计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领。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5000万/年的工业设计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设计订单外包、服务中小企业的共性设计平台建设、样机制作及模具开发等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督查,不断提升社会认识水平,提高各级政府及重点企业发展工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推动建设“重庆工业设计城”,构建工业设计全产业链生态
建议由沙坪坝区牵头,参照广东、安徽工业设计城建设模式,在设计类高校和工业企业较集中的大学城片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重庆工业设计城”,围绕设计创新和研究应用集群、教育产业和工业文化集群、金融服务集群、服务配套/商业集群、产业链整合与智慧工业平台集群、市场及营销/推广/线上平台集群等六大集群建设内容。加快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建设用地及运营模式,积极引导宇杰、浪尖等市内设计龙头企业入驻。招商引进韩国设计振兴院、日本GK、杭州凸凹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以工业设计全产业链集聚为目标,整合消费者行为研究、产品设计、中试生产、模具开发、品牌策划、产业基金等产业链创新资源,打造全市设计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和设计创新创业高地,构建产学研协调、多链条融合、无极化配套、复合模式运营的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依托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等“6+1”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和引进更多的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机构+人才+产品”为抓手,用好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政策,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等多链条融合,打好“条块结合”的政策“组合拳”,务实推进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和引进工作,探索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组织开展设计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及工业设计系师生“设计游学”活动,以 “重庆造”产品创意化、高端化、智能化、健康化、特色化为目标,集聚设计要素集中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发挥示范效应,引领转型升级。
(四)搭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
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充分发挥重庆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中心、重慶工业设计协会等现有机构和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引导市内设计龙头企业组建市场化运作的“重庆工业设计产业集团”,探索“平台+基金+联盟”新模式,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抱团发展。加快推进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线上交流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为全市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和产业交流等公共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申报设计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
(五)探索开展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工作,分层次培育工业设计人才队伍
工业设计师是高端实体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和支柱,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为吸引国内外设计人才来渝发展,增强工业设计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建议由市人社局牵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制定《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明确初中高级工业设计师申报条件、认定程序和评定标准,分层次培育各领域设计人才。对达到“鸿雁计划”“工匠计划”等有关人才扶持政策条件的工业设计师,从个税返还、项目扶持、住房补助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发挥“双引擎”共振合力,引进培育更多适合创新创业的平台,“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招才大使”的作用,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渝工程”“百万大学生留渝工程”,建设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六)启动联合国“设计之都”创建工作,打造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品牌活动
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主要依据七项指标:拥有相当规模的设计业;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活动和设计展的传统;城市为本地设计者和规划者提供利用当地材料或自然条件的机会;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建议成立重庆市“设计之都”建设领导小组,由市经信委牵头,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委、市科委等部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创建工作,营造工业设计发展氛围,激发全市工业设计创新活力。
作 者:重庆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