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音乐”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存在问题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关于“原生态”、“原生态音乐”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也引发过热烈的学术论争。但就现状而言,本文揭示了研究中存在的六大问题,而对此六大问题的真正解决才是“原生态音乐”研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原生态” “原生态音乐” 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曾几何时,“原生态”概念横空出世,并迅速充斥于人们的视听。一时间,冠之以“原生态”的文化、艺术、食品、住宅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频繁出现于各类立体媒体和平面媒体,随之而来的与“原生态”相关的报道、评论、学术讨论也逐渐丰富、热烈起来。
从“原生态”概念涉及的总体范围看来,基本可以分为普通大众、主流媒体、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其中,普通大众与主流媒体对“原生态”概念的使用与理解交互性最强,影响面最大,且最为繁杂和混乱,如“原生态食品”、“原生态饮料”、“原生态中药”、“原生态日用品”、“原生态涂料”、“原生态冰箱”、“原生态家居”、“原生态住宅”、“原生态公司”、“原生态旅游”等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其概念的广告宣传和制造噱头的意义显而易见。
从“原生态音乐”概念涉及的总体范围看来,基本可以分为主流媒体、音乐实践、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其中,主流媒体层面,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侗族大歌和系列片《中国民歌》等节目初步展现了原生态民歌,2001年底中央电视台为筹建西部频道而推出的《魅力12》节目开始系统展示原生态民歌,2004年春节期间西部频道推出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开始以比赛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民歌及其文化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3月29日开播至今的《民歌·中国》节目是原生态民歌真正有意识地展现于主流媒体的重要标志①,2004年第11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加入的“原生态唱法”和2006年第12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加的“原生态组”曾引发学术界两轮热烈的论争;音乐实践层面,2002年9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在浙江仙居县举办,2003年7月开始的杨丽萍主创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在杭州、上海和北京公演,2004年3月20日张艺谋主创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广西桂林阳朔漓江公演,2004年6月28日北京综艺博览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推出的“‘山月月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经典歌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2004年8月21日第一届“南北歌王擂台赛”在山西左权县举行,2004年8月底“‘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2005年10月26日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举行,2005年11月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向前进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主办的“原声黄河——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民歌演唱会”在北京市海淀剧院举行②,2005年11月中旬陈哲领导的“‘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项目云南试点展示会”在云南大学举行等等,这一系列赛事、演出活动展示了“原生态音乐”的实践轨迹。
根据以上情况,窃以为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利益驱使、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无意更无力对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的“原生态”予以深究、思考和批判。而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层面的“原生态音乐”则受到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原生态”的强烈影响,不足以成为我们深究、思考和批判的对象。因此,本文仅对学术层面与“原生态”和“原生态音乐”相关的研究予以梳理和总体分析。
一、“原生态音乐”研究的基本状况
在能力和手段所及范围内,笔者所搜集到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涉及“原生态”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书籍20多部,论文500多篇,其中,直接关涉“原生态”及其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4部,论文160多篇。主要涉及“原生态晶体”、“原生态生活”、“原生态神话”、“原生态图腾”、“原生态诗歌理论”、“原生态写实”、“原生态情状”、“原生态运动”、“原生态把握方式”、“原生态椰子油”、“原生态创作手法”、“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诗歌”、“原生态视角”、“原生态民俗”、“原生态史料”、“原生态档案”、“原生态资料”、“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标准”、“原生态场景”、“原生态的‘思”、“原生态语言”、“原生态景观”、“原生态美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新闻”、“原生态艺术”、“原生态建筑”、“原生态表演”、“原生态经济”、“原生态包装”、“原生态法律”、“原生态音乐”等相关概念,其界定大体上都在“原始”、“本来”、“原初”、“最初”、“初始”的“形态”、“生态”范围之中。
在“原生态”研究成果范围内,直接关涉“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3部,论文60多篇。其中,专著有张兴荣著《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李晓红、陈劲松著《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陈蔚著《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论文主要有黄允箴《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桑德诺瓦《质疑“原生态”音乐》(《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刘晓真采访整理《专家谈原生态民歌》(《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杨民康《“原形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蔽谈为音乐文化遗产的变异过程跟踪立档》(《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韩宝强《现代科技手段:一把保护原生态音乐的双刃剑》(《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李闽《“原生态”的逆变——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人民音乐》2006年第12期)、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谢颖《原生态音乐概念辨析》(《艺术探索》2008年第3期)、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人民音乐》2009年第9期)、吴延《原生态音乐现代生存方式的文化思考》(《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朱婷《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悖论》(《人民音乐》2010年第3期)、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等。主要涉及“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歌舞”、“原生态说唱”、“原生态戏曲”、“原生态宗教音乐”等相关概念,其界定大体上也都在“原始”、“本来”、“原初”、“最初”、“初始”的“形态”、“生态”范围之中。
综上所述,音乐学术界对“原生态音乐”的研究已经基本涉及概念研究、类型研究、个案研究、技术性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
二、“原生态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认为迄今为止的“原生态音乐”研究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一)对“原生态”概念来源的考证研究基本忽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或其分支学科“生态学”、“植物学”,并且对“生态学”、“生态”等概念予以考证和描述。但是,所有的研究成果中都没有提出过确凿、可靠的证据以证实其来源。
(二)对“原生态”概念界定的语言学研究缺乏重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概念主要是指“原生的形态”和“原有的生态”,但是其如此界定的依据不明,绝大部分成果都没有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仅有麻勇恒《原生态文化之概念诠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和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二文对“原生态”概念予以语言学的考量,但是分析逻辑较为混乱。
(三)对“原生态音乐”概念界定的美学、心理学研究完全忽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音乐”概念主要是指“原生的音乐形态”和“原有的音乐生态”,但是其如此界定主要依据通常所理解的概念外延“传统民间音乐”的特征,所有研究成果都没有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导致“原生态音乐”界定中“音乐”与“人”的缺位。
(四)对“原生态音乐”保存、保护、发展的兼容模式发掘不足
目前,学术界主要提出“原生态音乐”的“静态保存”、“活态保护”、“动态发展”、“多态多元”四种保存、保护、发展模式,其中的“静态”、“活态”、“动态”相互分离,“多态”虽然强调兼顾,但始终难以实现“静态”、“动态”、“活态”相兼容的保存与发展。
(五)对“原生态音乐”的价值归属研究缺乏关注
目前,学术界主要以通常理解的“原生态音乐”之外延“传统民间音乐”为对象挖掘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等,所有研究成果都没有关注“原生态”、“原生态音乐”概念的价值归属和价值异化问题。
(六)对“原生态音乐”的全面、综合研究重视不够
目前,学术界对“原生态音乐”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研究、类型研究、个案研究、技术性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但还没有出现从历史、来源、界定、分类、价值、保存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
三、结语
就现状来看,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中对“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的使用与理解影响广泛,并且与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所使用的“原生态”概念有着很强的交互性。而学术层面中“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使用也都渗透着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的影响,缺乏深入地理性剖析与严谨地学理追问,故形成了文中所揭示的六大问题,而对此六大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使“原生态音乐”的研究有所突破。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阶段成果之一,批准号:07CD62。结项证书编号:艺规结字[2014]42号。
注释:
①朱智忠,通拉嘎:《原生态民歌在电视节目中的走势》,《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12期。
②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浩,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关键词:“原生态” “原生态音乐” 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曾几何时,“原生态”概念横空出世,并迅速充斥于人们的视听。一时间,冠之以“原生态”的文化、艺术、食品、住宅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频繁出现于各类立体媒体和平面媒体,随之而来的与“原生态”相关的报道、评论、学术讨论也逐渐丰富、热烈起来。
从“原生态”概念涉及的总体范围看来,基本可以分为普通大众、主流媒体、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其中,普通大众与主流媒体对“原生态”概念的使用与理解交互性最强,影响面最大,且最为繁杂和混乱,如“原生态食品”、“原生态饮料”、“原生态中药”、“原生态日用品”、“原生态涂料”、“原生态冰箱”、“原生态家居”、“原生态住宅”、“原生态公司”、“原生态旅游”等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其概念的广告宣传和制造噱头的意义显而易见。
从“原生态音乐”概念涉及的总体范围看来,基本可以分为主流媒体、音乐实践、学术研究三个层面。其中,主流媒体层面,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侗族大歌和系列片《中国民歌》等节目初步展现了原生态民歌,2001年底中央电视台为筹建西部频道而推出的《魅力12》节目开始系统展示原生态民歌,2004年春节期间西部频道推出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开始以比赛的形式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民歌及其文化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3月29日开播至今的《民歌·中国》节目是原生态民歌真正有意识地展现于主流媒体的重要标志①,2004年第11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加入的“原生态唱法”和2006年第12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加的“原生态组”曾引发学术界两轮热烈的论争;音乐实践层面,2002年9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文化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在浙江仙居县举办,2003年7月开始的杨丽萍主创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在杭州、上海和北京公演,2004年3月20日张艺谋主创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广西桂林阳朔漓江公演,2004年6月28日北京综艺博览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推出的“‘山月月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经典歌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2004年8月21日第一届“南北歌王擂台赛”在山西左权县举行,2004年8月底“‘天籁之声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2005年10月26日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举行,2005年11月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北京向前进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主办的“原声黄河——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民歌演唱会”在北京市海淀剧院举行②,2005年11月中旬陈哲领导的“‘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项目云南试点展示会”在云南大学举行等等,这一系列赛事、演出活动展示了“原生态音乐”的实践轨迹。
根据以上情况,窃以为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利益驱使、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无意更无力对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的“原生态”予以深究、思考和批判。而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层面的“原生态音乐”则受到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原生态”的强烈影响,不足以成为我们深究、思考和批判的对象。因此,本文仅对学术层面与“原生态”和“原生态音乐”相关的研究予以梳理和总体分析。
一、“原生态音乐”研究的基本状况
在能力和手段所及范围内,笔者所搜集到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涉及“原生态”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有书籍20多部,论文500多篇,其中,直接关涉“原生态”及其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4部,论文160多篇。主要涉及“原生态晶体”、“原生态生活”、“原生态神话”、“原生态图腾”、“原生态诗歌理论”、“原生态写实”、“原生态情状”、“原生态运动”、“原生态把握方式”、“原生态椰子油”、“原生态创作手法”、“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诗歌”、“原生态视角”、“原生态民俗”、“原生态史料”、“原生态档案”、“原生态资料”、“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标准”、“原生态场景”、“原生态的‘思”、“原生态语言”、“原生态景观”、“原生态美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新闻”、“原生态艺术”、“原生态建筑”、“原生态表演”、“原生态经济”、“原生态包装”、“原生态法律”、“原生态音乐”等相关概念,其界定大体上都在“原始”、“本来”、“原初”、“最初”、“初始”的“形态”、“生态”范围之中。
在“原生态”研究成果范围内,直接关涉“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3部,论文60多篇。其中,专著有张兴荣著《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李晓红、陈劲松著《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陈蔚著《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论文主要有黄允箴《生存与释放——论遗存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功能与观念》(《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桑德诺瓦《质疑“原生态”音乐》(《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刘晓真采访整理《专家谈原生态民歌》(《艺术评论》2004年第10期)、金兆钧《关于“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杨民康《“原形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蔽谈为音乐文化遗产的变异过程跟踪立档》(《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韩宝强《现代科技手段:一把保护原生态音乐的双刃剑》(《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李闽《“原生态”的逆变——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人民音乐》2006年第12期)、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谢颖《原生态音乐概念辨析》(《艺术探索》2008年第3期)、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人民音乐》2009年第9期)、吴延《原生态音乐现代生存方式的文化思考》(《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朱婷《原生态民歌的生存悖论》(《人民音乐》2010年第3期)、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等。主要涉及“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歌舞”、“原生态说唱”、“原生态戏曲”、“原生态宗教音乐”等相关概念,其界定大体上也都在“原始”、“本来”、“原初”、“最初”、“初始”的“形态”、“生态”范围之中。
综上所述,音乐学术界对“原生态音乐”的研究已经基本涉及概念研究、类型研究、个案研究、技术性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
二、“原生态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认为迄今为止的“原生态音乐”研究存在以下六大问题:
(一)对“原生态”概念来源的考证研究基本忽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或其分支学科“生态学”、“植物学”,并且对“生态学”、“生态”等概念予以考证和描述。但是,所有的研究成果中都没有提出过确凿、可靠的证据以证实其来源。
(二)对“原生态”概念界定的语言学研究缺乏重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概念主要是指“原生的形态”和“原有的生态”,但是其如此界定的依据不明,绝大部分成果都没有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仅有麻勇恒《原生态文化之概念诠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和董阳《“原生态音乐”辨析》(《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二文对“原生态”概念予以语言学的考量,但是分析逻辑较为混乱。
(三)对“原生态音乐”概念界定的美学、心理学研究完全忽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原生态音乐”概念主要是指“原生的音乐形态”和“原有的音乐生态”,但是其如此界定主要依据通常所理解的概念外延“传统民间音乐”的特征,所有研究成果都没有从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角度对音乐存在方式和作为音乐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导致“原生态音乐”界定中“音乐”与“人”的缺位。
(四)对“原生态音乐”保存、保护、发展的兼容模式发掘不足
目前,学术界主要提出“原生态音乐”的“静态保存”、“活态保护”、“动态发展”、“多态多元”四种保存、保护、发展模式,其中的“静态”、“活态”、“动态”相互分离,“多态”虽然强调兼顾,但始终难以实现“静态”、“动态”、“活态”相兼容的保存与发展。
(五)对“原生态音乐”的价值归属研究缺乏关注
目前,学术界主要以通常理解的“原生态音乐”之外延“传统民间音乐”为对象挖掘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等,所有研究成果都没有关注“原生态”、“原生态音乐”概念的价值归属和价值异化问题。
(六)对“原生态音乐”的全面、综合研究重视不够
目前,学术界对“原生态音乐”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研究、类型研究、个案研究、技术性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几个方面,但还没有出现从历史、来源、界定、分类、价值、保存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
三、结语
就现状来看,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中对“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的使用与理解影响广泛,并且与普通大众和主流媒体层面所使用的“原生态”概念有着很强的交互性。而学术层面中“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使用也都渗透着主流媒体与音乐实践的影响,缺乏深入地理性剖析与严谨地学理追问,故形成了文中所揭示的六大问题,而对此六大问题的有效解决才能使“原生态音乐”的研究有所突破。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阶段成果之一,批准号:07CD62。结项证书编号:艺规结字[2014]42号。
注释:
①朱智忠,通拉嘎:《原生态民歌在电视节目中的走势》,《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12期。
②何晓兵:《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浩,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