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
赵婧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摸索出来的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处理民族问题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适用于西藏,它的运用既可以促进西藏的繁荣发展,又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简要的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西藏;实践
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的处理民族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民族问题理论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极大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而对当代中国民族发展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问题,以维护全国各民族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结合当前民族的工作问题,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并在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重要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将民族问题放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民族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总体而言可以分为民族问题论、民族关系论和民族纲领论几部分。就民族问题论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民族问题论主要包括民族问题的本质、内涵、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以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在新环境下,民族问题论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建的基础。其次是民族关系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关系论是党和国家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将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当做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核心和目标,用以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策略。民族关系论的形成,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性质进行了详细概述。最后是民族纲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民族纲领论是党中央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坚持和遵循的原则。民族纲领论主要包括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意义
(一) 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同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责任,他们相互推进。因此,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不仅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项政治问题。新时期后,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开发西藏经济,促使西藏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投资力度,启动扩大西藏这项标志性的工程,使得西藏经济得到明显增长。同时,西藏地区的退耕还林和保护生态环境工程正在顺利的进行,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同调整农牧业结构、建设基本农田等结合起来,进而走出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和增收农作物的良好道路。在西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水资源和开发特色资源等同西藏具体状况相结合,进而实施科技和高技术产业的示范工程。国家也相应的支持西藏地区的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装备贫困县级职业技术教育,让科技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发展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安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期,国家的主要扶贫力量为开发西藏地区,帮助西藏人民发展起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
(二)为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开辟了新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人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并根据各个地区之间的具体状况实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建立团结、平等、民主的新型民族关系,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民族间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方针。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
(一) 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和各民族区域自治结合;二是各民族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三是各民族充分自治,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践与西藏,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为:一是通过灵活的方式解决了西藏少数民族自治,如能够达到一级行政单位标准的少数民族,可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并通过不同的行政级别自治行政机关,来行使相应的自治权。二是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建设。在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党中央和国家和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自治,从而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当家做主,维护了各民族的兄弟关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发展。三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我国地域辽阔,而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在维护国防、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上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也激发了少数民族对整个国家的热爱,促进了祖国统一。
(二) 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地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何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对于促进西藏地区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支撑下,党中央和国家关心西藏,加强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结合西藏具体情况,通过专业院校、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大批西藏少数民族干部,并建设西藏少数民族基层干部队伍,从而全面促进西藏少数民族的发展。
(三) 坚持民族理论与民族实际问题的相结合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应用于西藏中,是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对西藏发展进行指引,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新时期下,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实践,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提高民族凝聚力。我国是一个不同宗教、风俗、语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凝聚力和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重视民族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各民族的均衡发展,提高各民族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当做重要问题,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西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和谐、团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藏的繁荣富强。
(四)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应积极的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的解决民族间的纠纷问题,促使国家长治久安,各个民族和睦相处等。但同时,应高度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支持和帮助,有效阻止渗透、颠覆和破坏等活动,促使民族和谐发展,逐渐缩小民族间的差异,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和促使经济水平的发展。只有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中的经济因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将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促使少数民族和地区民族的人民发展起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民族分离的危险因素。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发展中大国,东西经济差距大,边疆内地经济差距大,而少数民族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和边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国家西部和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国家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国家宪法之下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公平发展,稳定繁荣。
参考文献
[1]龚永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生成轨迹——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理论研究系列之五[J].广西民族研究, 2014,(5):1-11.
[2]李斌雄.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创新之作--《共同發展共同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96-97.
[3]赵健君.一元主导与多元共享: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与创新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6):58-62.
[4]金炳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中国民族, 2015,(3):34-37.
[5]张艾力,金炳镐.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贡献——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J].贵州民族研究, 20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