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提高个体生涯成熟度
夏可欣+王乃弋
〔摘要〕职业生涯辅导已逐渐深入到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生涯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生涯成熟度作为重要的理论概念,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中,时间管理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生涯成熟度的起源、理论结构和测量方法,以及时间管理的概念、结构及测量。并在时间管理与生涯成熟度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以高中生为对象,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提出提高个体生涯成熟度的建议。
〔关键词〕时间管理;生涯成熟度;职业生涯辅导;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7-0010-05
一、生涯成熟度
(一)生涯成熟度的起源
“生涯(career)”源自于罗马语词via carraria(马车道)和拉丁语词carrus(马车)[1]。沙特尔1952年将生涯定义为一个人在其生活与工作之中所经历、从事的所有职位或者职业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对于生涯的理解局限于个体职位上,且将其看作个体职业发展中一个个固定的职位。这种静态性的理解很快就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并最终使生涯的概念扩大到个体的整个生活形态。Super于1976年提出,生涯是指一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这一生之中从事的各种职业与所扮演的各种生活角色,并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的形态。即“生涯”应统摄工作、家庭、爱情、休闲、健康等层面,可视为个人整体谋生活动和生活形态综合体[2]。
生涯成熟度,作为生涯发展的核心理论,最早是由Dysinger于1950年提出来的,被翻译为职业成熟度(vocational maturity)。后Super将生涯成熟度定义为个体从探索阶段到衰退阶段这一连续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位置,是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的程度。Crites[3]提议用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概念代替职业成熟度,视为个人在生涯发展上的速度和程度,强调了生涯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特征。但是,个体入职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经过不断地思考、体验、筛选等多重考验才能找到符合自己个性发展及能力的工作,尤其针对青少年(初高中生及大学生),提前为个体进入职场做充分的准备,无疑至关重要。因此在后来关于生涯成熟度的界定中,很多学者将这种“准备状态”也纳入到其中。例如职业成熟度即个体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做出明智的、现实的职业选择的程度,它是个体做出与年龄相适应的职业决策且应对职业发展任务的准备状态。King [4]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做出信息灵通、与其年龄相适宜的职业决策,且在面临社会机遇和约束时能仔细规划自己职业的一种准备状态。因此,熊红星[5]将职业成熟度的核心内容总结为“发展性”和“准备性”。
我国学者大体沿用了西方学者关于生涯成熟度的定义。郑海燕[6]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体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用于评价个体是否具有做出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能力和态度。张玉柱提出,职业成熟度是个体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相关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与其自身相适宜的职业决策的一种心理准备程度。龙立荣、方俐洛和凌文辁[7]依据Betz关于职业成熟度的定义,认为对于职业成熟度的评价标准应相应地分为两类: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标准和适用于成人的职业成熟度标准。
综合以上定义,有关生涯成熟度的研究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集中于职业决策能力,更强调个体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乃至对多方面的职业信息的搜查筛选能力,且随着生涯教育的不断开展,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也逐渐从入职人员扩展到各个年龄阶段,本研究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标准进行总结。
(二)生涯成熟度的理论结构及测量
职业的发展只是个体发展的一部分,且受到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多重因素的影响,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5]。因此职业成熟度必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其维度的划分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比较常用的维度划分及测量工具为西方学者Super的职业成熟度模式及职业发展量表、Crites的模拟智力层次模型及职业成熟度问卷、刘慧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及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等。
1. Super的职业成熟度模式及测量
Super认为,职业成熟度主要由职业规划、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工作世界信息四个维度构成。职业规划维度测量个体能否积极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设计;职业探索维度测量个体能否合理利用可能的职业信息资源;职业决策维度用来考察个体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职业规划和决策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工作世界信息维度则用来测量个体对职业探索和建立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的了解以及对特定职业的了解。
以此理论为依据,Super及其同事编制了适合8~12年级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卷(CDI),每个分测验均为20个题,四级计分。后又编制了问卷的第二部分用来测量学生对偏好职业的认识。
2. Crites的模拟智力层次模型
Crites通过对职业成熟度的论述进行整合,提出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模拟智力层次模型,其维度划分见图1。他认为职业成熟度是由一般因素、因素群和变量三个层次组成。职业选择内容包括职业选择的一致性和职业选择的现实性,一致性是指在个人不同的时间所选择的领域的职业稳定性,现实性是指个人的特点与所喜欢的工作环境是否匹配。职业选择过程包括职业选择能力和职业选择态度,职业选择能力指个体获得职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最终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决定的职业决策能力,涵盖了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筛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五个方面,职业决策态度则包括职业决策的确定性、职业决策的卷入度、职业决策的独立性、职业决策取向、职业决策的妥协五个部分。
3.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
我国学者刘慧[4]以中学生为代表性群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而形成了中学生职业成熟度模型(见图2)。该模型将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分为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维度。职业决策知识指个体对做出适宜职业决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职业决策态度指个体具备做出适宜职业决策所需的良好个性倾向性的程度。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时间管理
(一)时间管理的概念及结构
时间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资源,具有不变性、无存贮性和无替代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8],之后日趋受到关注。Macan提出了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程序的模型,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设置目标及优先级、任务实施机制和组织倾向。而后Britton和Glynn等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时间管理看作心理管理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管理的理论模型,把时间管理分为宏观、中间和微观三个水平的成分。Claessens等人将时间管理概括为“当进行某个有目标指向的活动时,个体有目的性地有效运用时间的行为”。Bond和Feather把个体的时间结构划分为目的感、有结构的常规行为、当前定向、有效组织和坚持性五个维度。
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最先由黄希庭、张志杰等人提出,时间管理倾向即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是时间管理上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具有动力性、跨情境性和潜在的可测度[9,10],深入了我国关于时间管理的本土化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他们继而将时间管理倾向进行了细化,其维度结构见图3。时间价值感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态度和观念;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它体现在一系列的外显活动中;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
张锋[11]提出,对时间管理行为的自我监控可能是时间管理效应的关键,并提出时间管理自我监控的概念,即中学生对个人时间资源的使用与运筹进行监察和控制。根据心理结构抽象程度的不同,把时间管理自我监控分为整体监控和具体监控,整体监控从宏观上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时间管理自我监控的一般整体特征,具体监控则从微观上体现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监控的实际操作过程(见图4)。
(二)时间管理的测量
Britton和Tesser于1991年编制出时间管理问卷(TMQ),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短期计划、时间态度和长期计划,适合于团体施测,主要施测人群为大学生群体。Macan等人依据时间管理的四个维度:建立目标及优先级、制定时间表和活动计划、感知时间控制和组织倾向,并据此编制出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MBS),该量表适合于大学生及入职人员。
国内,张锋[11]编制了适合我国中学生的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用于测评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的特点。该量表包括40个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时间管理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国外对于时间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中,部分集中于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上,Crites等人[12]认为,儿童的时间洞察力在生涯成熟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时间洞察力在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成熟度之间起调节作用。
我国学者以时间管理倾向作为研究重点,吴文春和蔡燕丹[13]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职业成熟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毕颖以师范生教师作为被试,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对职业成熟度具有预测效应。周岩的研究揭示了时间管理倾向对中专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预测作用。因此可以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个分维度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已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其分维度中哪一个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则成为很多学者探讨的下一个关注点。
已往的研究结果显示,时间管理并不是产生积极结果的直接前提,而是通过帮助个体获得控制感来产生作用[11]。据此,张锋推断对时间管理行为的自我监控可能是时间管理效应的关键。张志杰等人[14]将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的。张锋和刘聪[8]系统地探究了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认为时间管理自我监控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吴文春和蔡燕丹[13]以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成熟度总得分存在显著相关,且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可较好地解释职业成熟度。时间监控观维度是从个体的行为层面所提出的概念,即个体对时间形成稳定的价值感和效能感并通过付诸行动,这是个体提升其职业成熟度的关键所在。
四、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提高高中生的生涯成熟度
(一)中学生生涯成熟度发展趋势
Ginzberg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中学生主要处于生涯的尝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思考今后的职业和自己所面临的任务。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理论将中学生划分到成长阶段后期和探索阶段前期,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探索阶段的青少年则利用学校的活动、社团、兼职等对自己的能力与角色进行探索,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促进其实现。
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进行职业探索,提高职业成熟度不可忽视。刘慧等人[16]对我国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了探究,发现初中生的职业成熟度随年级的升高大致呈U型的发展趋势,初三为发展的关键年级;而高中生的职业成熟度虽然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发展有些不平衡,掌握其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能够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
(二)帮助学生形成对时间的稳定态度和观念
对时间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是从时间价值观的层面提出的,是时间管理的基础。由于青少年时期个体思维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因此时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个体的个性特征、年龄、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时间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情感的,会驱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对个体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15]。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可兼顾以下四个方面:时间资源的珍贵性;时间效率的高效性;时机的把握;时间顺序。只有个体对时间有了正确且稳定的认识,才能从自身出发,主动地去管理自己的时间。
(三)增强个体时间管理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时间管理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管理时间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
通过让个体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时间资源,并发现自己在管理时间方面的优势及未被注意的潜能,以此来提高自信。较高的时间管理自我效能感能激发个体对时间管理的期待,而这一期待会导致时间管理行为的激活和被选择。
(四)兼顾整体层面和具体层面,提高学生的时间监控能力
张锋等人将时间管理自我监控分为整体监控和具体监控两个维度,整体监控主要强调的是个体态度方面,而具体监控则强调时间管理的行为层面。除了激发个体时间管理的动机之外,具体监控则更能够让教师从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入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依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关的心理课程或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和职业成熟度。我国生涯教育也处于起步阶段,针对高中生的生涯课程主要集中于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职业探索、专业理解、大学认识等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 目标设置的原则
在目标设置方面,一个好的目标应遵循SMART原则:明确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间限制的。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根据其现有水平设置合适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能够逐步让他们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最终独立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设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
3. 计划制定的四种方式
目标的达成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计划的制定。国内学者提出了备忘录式、时间表式、效率式和罗盘式四种制定计划的方式,时间表式与成绩存在积极的联系,备忘录式与成绩存在消极的联系。因此,选择合适的计划方式,确立明确而有效的计划,是达成目标的基础,也是个体进行时间管理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辅以教师的指导,个体会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也会使其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学习,促进个体完善发展。
(五)推动家校合作的时间管理模式
提高青少年职业成熟度,不仅仅是学校及教师的必要职责,家庭教育及个体与父母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儿童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产生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类型、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信息流通等多方面都体现出家庭功能对于个体时间管理和生涯成熟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提高高中生时间管理和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既有利于提高其学业成绩,从长远角度而言,对其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时间管理与生涯成熟度的关系,已逐渐趋向更深层次的探究,且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应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的限制,结合国外已取得的相关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进生涯教育的尝试。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为生涯教育提供了一个切实的落脚点,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和监控自己的时间,从而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相关职业课程,提高自己的生涯成熟度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夏.高中生生涯发展现状及生涯教育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亚珍,叶一舵,潘贤权 .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47-450.
[3]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1510.
[4]刘慧.(2004).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熊红星.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23(5).
[8]张锋,刘聪.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5(4):79-84.
[9]黄希庭,张志杰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
[10]黄希庭,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11]张锋.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量表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3):668-671.
[12]Kyung-Nyun Kim·Se-Hee Oh .Effects of social constraints on career maturity: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time perspective[J].Asia Pacific Educ Rev,2013,14:221-229.
[13]吴文春,蔡燕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
[14]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邓麟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
[15]谭小宏,张进辅.试论时间价值观[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
[16]刘慧 .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研究[J].教 学与管理,201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