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构建刍议

    【摘要】构建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是农业院校助力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构建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农业院校在农民创业培训中亟待突破的瓶颈,重点探讨了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的策略选择,为农业院校更好地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6-0069-03

    【收稿日期】2018-01-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为17GLE28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为GJC131604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项目编号为GBB1317012

    【作者简介】吴立全(1980—),男,黑龙江通河人,硕士,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于兴业(1977—),男,哈尔滨人,博士,常务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姜佳奇(1992—),男,黑龙江富锦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财务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立体式全方位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三位一体的重要发展战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农业院校应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构建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1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擘划了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美好未来,将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本,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群体的成长和进步。实施过程既要注重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农民素质的软件建设。农业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服务于农民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体精准把握创业机会,使农民群体具有足够的创业知识储备,为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农业院校构建服务农民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不仅是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赋予农业院校的时代使命,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历史任务。

    2农业院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的劳动技能整体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为主,其工资性收入不高且不够稳定,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技术更新以及产业升级导致大量缺乏技能的农民不得不返乡谋生,使得农民群体迎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传授给农民文化、科技、创业、市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实现就地创业创造条件,帮助和促进他们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势在必行。因此,农业院校构建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不仅可以满足农民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愿望,也是农业院校服务于农民群体、拓宽农民群体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

    3农业院校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依靠大量的新型农民。目前,新型农民的培训大多以单纯农业技术培训为主,仅仅局限于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给农民培训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农民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已逐渐成为了新型农民的能力核心。因此,农民创业培训已然成为新型农民培育过程中的一项专项培训,也是一项必要培训,农业院校需要在原有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由被动适应和选择,转变为主动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建立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打通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稳定渠道,为当前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落地型创业人才。

    二、农业院校在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中亟待突破的瓶颈1高校服务机制不活,自觉服务难

    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使得立足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高校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致使农业高校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自觉意识不足。[1]从目前看,一是国内部分农业院校对在高校四大职能中“社会服务”这一项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重视教学与科研,并没有建立一个指导体系来指导如何开展社会服务,致使大部分农业高校没有将农民创业培训融入“送课下乡”等支农活动,服务农民培训的主动性不强;二是由于经济等诸多原因,我国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高校如何服务社会及其能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国家“重视农民创业就业”方面的政策指向,拿不出足够的实际行动,支持和服务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对引导农业高校服务农民创业可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够;[2]三是专项经费缺乏支持,持续开展比较困难,创业教育需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进行强化培训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我国在农民培训的资金来源上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社会资金的投入,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群体对创业培训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培训时间较短,培训缺乏连续性。

    2农民学员观念落后,接受培训难

    从目前看,一是农民群体长期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缺乏长远的创业规划,加之资金积累不够,不愿进入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和新兴产业就业,不愿尝试进入其他产业的创业,制约农村创业活力的激发;二是農民缺乏创业风险意识,即使有些农民具有创业意向,因缺乏创业技能、经验和资金,创业活动的范围总局限于自己接触过的相关领域,即使拓展到其他领域,多是也不能正确获取和分析市场行情信息,无法选择出畅销对路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处于弱势;三是部分农民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对于农民参与创业没有一个理性认识和明确目标,有较大部分的农民认为外出打工挣钱较快,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创业,而忽视了长期的利益,对参加农民创业培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

    3培训内容模式单一,供需相符难

    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差距明显,进而对创业培训课程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培训内容单一并且缺乏创新,导致供需相符难。从目前看,一是高校开展的农民创业培训,多以创业培训讲师的照本宣科的讲授为主,虽然部分高校告别了黑板和粉笔,但取而代之的也是形式上的多媒体教学,其实质没有改变,学习过程中使农民学员感觉枯燥无味,缺乏新鲜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学员接受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培训内容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大多讲授的是政府部门的农业政策和技术的知识培训,对于农民学员最缺乏也是最渴望学习的关于营销、风险、成本等涉及创业方面的知识传授还不够,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来更新教学内容,很少有利用互联网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三是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参与创业培训的农民,一般都为农民群体中的佼佼者,创业培训讲师往往不能准确掌握农民学员群体的学习特点,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农民学员的学习能力,不能满足农民学员的个性化需求,缺少实践性,使得参与培训的农民学员有隔靴搔痒之感。[4]

    4培训师资能力薄弱,质量提高难

    农民创业培训需要一支数量足、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看,一是农业院校虽然在可用于农民创业培训的教师资源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但农业院校所建立的农民培训讲师队伍还不够成熟,大部分创业培训讲师理论知识水平都较高,而同时还具备创业实践经验以及推广农业技术实践经验的创业培训讲师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农民学员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农业院校在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创业培训讲师从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业绩认定无章可循,创业培训讲师开展培训与职称评定不挂钩,导致创业培训讲师不愿意开展培训工作,影响了对农民进行创业培训的效果;三是部分从高校队伍中选聘的创业培训讲师,忽略了农民群体与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动机、能力和效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农民学员完成创业培训后表示培训的内容很高大上,使农民学员受益匪浅,但根本无法解决农民学员在创业实践中出现的实際问题,培训与实践严重脱节;[5]四是多数农民创业培训结束后,创业培训讲师都没有能够对参训的农民学员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导致农民学员不会将培训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不到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的根本目的。

    三、构建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创业培训长效机制的策略选择1重视社会服务职能,建立高校服务动力机制

    农民创业培训的实效性离不开农业院校的主动服务,因此农业院校应转变观念,将服务农民创业的社会责任提升到新的高度,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体也要更新观念,解决自觉服务难的问题。一是政府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业高校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创业培训中来,同时逐步推进将农业高校为“三农”服务的状况和业绩纳入政府部门对农业高校的考核体系,强调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财政支持相挂钩,以促进农业院校服务农民培训进入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农业高校应调整自身定位,将服务农民创业培训作为高校必须履行的社会服务职能之一,发挥农业高校自身的优势,办出农业高校自己的社会服务工作特色,同时农业院校应关注创业培训讲师的实际需求,在政策上向创业培训讲师倾斜,在学校层面将创业培训讲师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加分条件,这样必然能够全面调动农业院校创业培训讲师的工作热情,激励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农民创业培训和指导中去。

    2创建多元培训架构,建立培训内容切合机制

    紧密结合当地“三农”发展和农民创业的实际需要,考虑创业培训和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创建多元化农民创业培训架构,激发农民群体对参加创业培训的热情,解决组织培训难和供需相符难的问题。一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民创业培训内容的局限性,农业高校应保证农民创业培训内容要真正地满足农民群体开展创业实践的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并充分考虑农民学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实施分类教学,从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改良、课程体系的创新与设置、培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等多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农民学员从心底接受培训,确保教学质量;二是农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智力、资源、平台的优势,对农民学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逐渐向创业前、创业后延伸,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三是要创新培训方式,倡导依托“互联网+”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新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学员可以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与农民创业相关的学习资源,提高农民参与创业培训的便捷性。

    3强化创业讲师培养,建立讲师队伍建设机制

    依托农业院校现有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大农民创业培训讲师的遴选和聘任力度,注重创业培训讲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一支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经验、有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解决质量提高难的问题。一是建立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队,从高校内部、创业培训机构和相关行业部门聘请农民创业培训讲师,成立农民创业培训讲师团,同时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二是强化创业培训讲师的综合水平,对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的创业培训讲师,进行统一的系统培训,完善其知识体系,必要时应将创业培训讲师派出到先进的创业实训基地顶岗培训,使创业培训讲师掌握更完备的创业实践经验;三是优化讲师队伍结构,农民创业培训讲师队伍成员应由经管类、农学类、畜牧类等教师以及熟悉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专家、企业家等构成,使讲师队伍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综合解决农民学员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4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跟踪服务保障机制

    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年来科教兴农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高校专家教授服务“三农”问题的优势,加强对参加创业培训并顺利结业的农民学员开展跟踪指导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服务链条。一是农业院校要明确由学校农民培训管理部门牵头,积极组织相关学院开展对农民创业培训结业学员的跟踪和服务工作,及时掌握农民学员参与创业实践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跟踪式指导服务,使农民学员的创业想法能够真正落地;二是搭建创业培训讲师或专家教授与农民学员的沟通渠道,保证农民学员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解决,大问题可以自行登门求教或者邀请创业培训讲师或专家教授现场指导,使农民学员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使农业高校和农民学员间的交流和指导形成优质的互动;三是建立培训质量双向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掌握农民创业培训情况,全面、客观地评价农民创业培训讲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跟踪服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群体接受创业知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晓瑞.在校研究生参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问题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76—178.

    [2]谢启文.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教育的着眼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9):30—32.

    [3]唐金权.城镇化发展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培训[J].成人教育,2017(9):56—59.

    [4]程艳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农民继续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32):73—74.

    [5]李宁.我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6):62—64.(编辑/徐枫)

相关文章!
  • 深度学习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物理实验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引导初中生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实现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则成为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学

    王登群【摘 要】课程改革是初中教学的里程碑,也是以培养学习习惯,达成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即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内在的习惯需求,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