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志伟

    摘 要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家庭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多,因此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也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高效地完成此项工作,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等教育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可以改变人们命运的机会,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保障高校学生有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其中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运而生。如何构建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各高校面临的重点问题。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1家庭贫困学生认定环节缺乏合理的机制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家庭贫困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如何高效地认定出贫困学生这项基础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各大高校中每年申报家庭经济贫困资助的人数众多,认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大高校很难对所有申报的学生进行详尽的家庭实际情况调查,而学生出示的当地有关部门开具的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则成为唯一的判定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异较大,而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认定并没有设立统一的衡量标准,生源地部门一般会出于人情考虑给开具证明,有些人甚至会利用关系开具假证明,因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没有绝对的可信度。所以,单纯依据一张简单的表格判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则有失公允。总而言之,是否有合理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认定机制,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1.2资助工作难以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在认定过程中,认定工作者面临大量的资助申请,无法对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等信息作公开透明处理。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但其家庭经济情况却要比多子女的家庭经济情况要好;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但其家庭经济情况却要比少部分城市家庭情况要好。这些因素导致认定工作者很难做出公平、公正的抉择。另外,一般情况下,贫困生是由班级民主投票选出的,有的同学人依靠好的人缘关系也能获得资格认定,从而拿下资助金。所以认定过程中,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认定工作就难以做到完全公平公正。

    1.3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来说,能得到他人尊重的这种心理比其他学生更强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不希望自己因为贫困而受到更多的关注,不想因此而被别人瞧不起。关于贫困助学金,许多学生本着“不要白不要的”从众心态,即使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为了个人利益也会申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而真正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实际家庭经济情况。这样的心理则导致了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资助,到最后这笔费用则落到了具有从众心理的那些学生之中。

    2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做到公平、公正

    各大高校应出台更加明确和操作性更强的认定标准,针对生源地域差别、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等多个主要参数因素,制定一个较为统一和规范的认定标注。在认定工作开始之前,应深入了解学生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均收入等实际情况,并向当地相关部门确认其开具的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来确保学生提供的家庭信息的真实性。这样,在认定过程中既能有标准可遵循,又能根据掌握的情况灵活处理,才能真正地做到对贫困生公平、公正的认定。认定工作结束后,适时对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 掌握贫困生的各种信息,包括经济情况的变化、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贫困生信息,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2.2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额的学费支出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自卑心理可能会导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一定的障碍,若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也有可能导致其心理扭曲问题产生。所以,高校工作者除了直接给予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外,还应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对贫困生谈心, 向其周围同学了解情况, 关心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状况,必要时应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品格,避免贫困生因为自卑引发其他严重后果。此外,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引导贫困生学会宣泄排解压力和苦闷,用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2.3逐步改變资助模式

    按照我国目前各大高校资助体系来说,助学金资助大多是经济资助并以无偿资助为主,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劳而获和依赖性心理,所以高校资助工作要逐步改变现有资助体系中无偿赠予的资助模式,向有偿资助模式转变。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助教类等勤工助学岗位,提供有偿性助学,让更多的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取生活费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伪贫困生出现,大大降低了学生诚信问题事件出现的概率。目前,我国越来越鼓励大学生创业,而贫困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可以实际锻炼其工作能力,为以后进行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劳动中既可以锻炼自身能力与意志,又能有效地减轻生活经济负担,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塑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完善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在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认定、心理疏导等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深入了解其家庭经济收支和心理情况,确保将助学金发放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各大高校应积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用劳动换取有偿收入,以便塑造大学生坚强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冯潇袆.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J].学理论,2016(05):107-108.

    [2] 门元元.浅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J].智富时代,2015(02):139.

    [3] 陈依玲.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分析[J].亚太教育,2015(19):230-231.

相关文章!
  • 深度学习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物理实验教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引导初中生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实现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度学习则成为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学

    王登群【摘 要】课程改革是初中教学的里程碑,也是以培养学习习惯,达成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即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内在的习惯需求,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