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阅读入手培养历史思维品质
心理学认为:思维在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的智力品质,即思维品质。①虽然高考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但是我们可以从高考中看出教学方向: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最高目标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近几年高考命题中的开放式题型如解读题、论证题,阅卷标准中的SOLO评分法,都是希望能检测出学生的思维层次差异和水平等级。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思维品质”。
如何能使这些文科生在思维上发生质的飞越,形成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呢?从哪里起步培养这些能力呢?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为了检测学生的初始水平,我们对即将入学的60名高一学生布置了入学前的暑假作业:“按时间顺序列出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写出朝代名称、你理解的重要大事名称。”
检测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主要朝代”“重要大事”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否能区分重点、非重点及对“重要”的理解,能否依据一定原则对材料进行筛选。
结果表明,近2/3的同学基本不写重要大事,说明没有史实基础;近1/3的同学写的史实过于详细,把知道的大小事件都写上,不分主次,不习惯分类。他们认为哪件事都有重要性。只有不到10位同学能准确写出像“贞观之治”这样影响深远或典型的大事。还有的学生表达不准确,作业中出现“中俄条约X3”的写法。
学生的初始状况,还揭示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知识是能力之源,没有知识谈不上能力,更谈不上思维品质。而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讲授和书籍阅读。毋庸置疑,阅读书籍对中学生学习熏陶、史实拓展和人文素养提高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布置的读书作业往往流于形式。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静下心来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其次,阅读质量的评价不易操作。每个人读的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很难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另外教师往往为了鼓励学生阅读,不愿意约束学生思想,欠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多数学生无法从阅读书籍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一些学生读书过滥、认识肤浅、先入为主,养成了不良的读书习惯,到高三的时候仍然读不懂历史材料,或表达信息不准确。
文科学生的特点是视野开阔、用语丰富、思路发散,而我们对提升学生思维过程的要求也是灵活的,比如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从同一文本中得出不同感悟等。文科学生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力。学生阅读的成果,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又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表达中的逻辑性、整合性要求更高。
综上,在学生高中历史学习中,文本阅读障碍、思维的灵活度,以及表达的逻辑性成为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升华的瓶颈。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改变读书的方式。从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用书籍等文献的片段进行精读指导,培养学生整合归纳信息和逻辑表达能力,意图使学生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得到提升。这样,指导阅读和课堂教学相配合,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1.片段精读,初涉思维逻辑与表达
准确归纳信息可以体现学生是否掌握文本信息的真实含义、能否抓住文本重点信息。
我们选择与教学进度相关的书籍,利用其中的片段,选择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精读,并进行阅读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比如利用“十一”长假,布置学生阅读葛剑雄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阅读其中的第三、四、五章和结语部分。这几部分主要讲的是统一与分裂的概念、统一与分裂的原因、影响等。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写读后感,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读书回答问题:“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首先,联系教学。当时正好基本讲完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重点强调的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其中学生学习了“秦统一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从“社会变革、统一趋势、秦特殊因素”等方面归纳条件。本人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结合课堂所学的方法,把归纳“秦统一的条件”方法迁移到“统一的条件上”。其次,拓展知识。教材并没有过多讲述关于统一的史实,但是国家统一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所以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阅读。第三,方便指导。片段阅读节省学生时间,确保学生在繁杂的学习生活中有静心读书的时间,而且便于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信息,推演文本的逻辑,提升学生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写统一条件的时候,多数都是依据作者原文段落大意进行缩写。比较典型的是按自然环境、人口、粮食运输、经济平衡、制度与文化一致性、人民愿望、君主决策等方面写,基本都罗列了七八点以上,最多的罗列了二十一条。他们的原意是对文本进行分类和处理,但是分类过多导致逻辑混乱。而且几乎没有人用到已学过的分类方法。
我重新展示教材关于“秦统一的条件”表述逻辑:
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各国变法——社会变革
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统一趋势
商鞅变法使秦强大、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完成统一条件
进而引导学生依据设问尽量将文本信息归类。这样,学生把自己罗列了七八条的统一条件再合并归类,就可以表述为:政治(制度、君主决策)、经济(人口、运输、平衡)、文化、地理(环境)等。这样的表达逻辑就清晰多了。
随后,我做了追踪练习。在讲完历史必修Ⅰ第二单元后,我为学生提供了摘编自李雅书、杨共乐主编的《古代罗马史》的片段文本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文本资料主要讲的是两个意思:①罗马法解决经济纠纷;②近代以来各国出现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教师希望能通过这个文本阅读,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文本信息含义,学生能否分类归纳信息,并表达出古代法律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多数学生能够把答案进行归纳分类,多数按政治、经济两方面分,也有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的。过半数的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了材料的两个信息。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可以做到分类归纳,尽量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但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信息归类不准确,比如把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政治和经济的)归在了文化类;二是写了许多文本材料没有涉及的信息,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三是逻辑不完整,表述不到位,比如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对近代西方有什么影响呢?没有表达出来。
以上尝试说明学生在思维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表达的完整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指导。不过好在对于入学一个月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讨论合作,激发思维灵活与创新
思维的开放灵活性,是建立在准确归纳、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是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基础。如果说信息概括属于一种思维内敛,强调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那么,评价论证的开放性属于发散性思维或求异性思维,反映了思维的灵活程度,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维的创新。近些年高考开放型设问设置的答案不唯一、多角度,甚至不设标准答案。在高中教学中,也应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开放度。这种活跃多元的思维要求,必须对学生的大脑和思维进行多元刺激,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教学中,遇到评价或论证这类问题时,我们经常依托学校Moodle教学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讨论。Moodle教学网络平台的优点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的答案信息,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能立即看到。一个人的思维可能有局限,网络使全班人都能看到其他组的答案,这就最大范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能在信息全面的情况下综合各家观点,分析比较,形成自己比较科学合理的观点。这种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思路也不求同,锤炼的是思维,而不是对答案的死记硬背。另外,在分组讨论和网络支持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小组辅导和沟通,也可以做全班性的统一说明。避免了传统学生讨论形式中,各组之间无法充分沟通,有些学生说的多,有些学生不思考,老师无法照顾每个人的无序状况。
下面是高二讨论课的一个例子。选择高二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比高一时拥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我先提供文本材料和问题: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该学说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
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竞争能够创造出最优秀的社会和最优秀的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最好任其死掉。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进化论。
这题要想做好,前提是材料信息要看全,准确理解各种观点,归纳概括信息要点。评价的时候既要用全所有有效信息,又不能罗列,需要分类评价,另外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适当分析。教师希望通过充分讨论,达到三个目的: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提示,更准确的理解各级材料信息,训练学生联系所学,对三个观点有初步价值判断,试图增强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②引导学生从尽量多的角度来解读历史材料,或多角度评价或论证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物种、动物、人等词汇,最大范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刺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切磋,研究措辞,训练表达力。
讨论步骤: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再把讨论内容条理化,组织措辞,然后文字输入到Moodle平台。下面是学生讨论结果的典型示例:
【小组一】:
好的方面:1.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解放了人类思想,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2.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时代,给人们提供新的研究生物世界的模式(科学领域)。3.为被殖民国家和半殖民国家提供反侵略的思想武器,尤其给中国带来极大震动(维新运动)。
不好的方面:1.理论本身被人曲解,为种族主义者提供可乘之机,压榨其他有色人种。2.被人曲解利用后,导致社会阶级分化更严重,贫富差距更大,社会矛盾加剧。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主流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也有有待提高和完善的一面。
【小组二】: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对欧洲学术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对处于国家危亡的中国思想界:产生极大震动,成为资产阶级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根据不同国家的政治需要衍生出不同社会理论,但进化论被殖民者、资产阶级等利用,片面强调其理论的某个方面,造成殖民地以及穷苦人民的灾难。
从小组答案可以看出:经过学生的小组学习,互相补充,基本能够做到之前做不到的取全材料信息,理解到位,表达顺畅完整。但是,答案中还存在着新的问题: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欠缺,因此他们的讨论基本都是就材料论材料,尚不能结合具体史实;就事论事,看问题很细致,但是不能从文本整体得出自己的综合性观点。
教师设计了几个任务,加大思维的难度。①你作为评价者,依据文本整体含义,用一个总的观点(论点)引领下面的各种论据,要求这个总论点是综合性的,包含多个信息。②重新整合论据,要求论据准确完整表达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还要有机联系学过的史实,并能证明前面的总观点(论点)。③用一两句话小结你前面的论述,要求升华你的总论点,但表述不能重复。第一个任务是希望学生跳出文本细节,从历史整体把握材料信息,形成自己的多维观点并概括表达出来。第二个任务是希望学生能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并与自己的观点形成对应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习惯。第三个任务是希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升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思维在活动过程中升华,以便形成创新能力。
从答案看,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跃式的上了一个台阶。下面是典型答案举例:
进化论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领域,从一国到世界各地,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影响政策的制定与选择。
①严复翻译《天演论》阐释变法图强的必要性,促进维新变法、思想解放。②民国初,(进化论)增强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实业救国热情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③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理论使英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④(进化论)使德国通过对外战争,扩展生存空间。⑤使美国白人加紧对有色人种的剥削,加剧矛盾和不平等。
综上,进化论一方面促进世界变革进步,另一方面为西方国家的掠夺寻找借口。
在短短一篇答案里,蕴含了大量的信息。首先,综合运用了唯物史观,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关系。其次,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在对材料信息整理归纳整理后,把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研究方法。第三,无论从观点或结论看,都是多个角度的、综合性的,论证也相应地呈多角度。这篇答案,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高度的概括能力,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和原理,体现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我们经过三年培养的学生,在2014年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和学习,他们正享受着读书带来的乐趣,甚至在高考后的暑假还购买了历史学著作自主研读。令我感到欣慰的不是他们都读过哪些书,而是他们能真正读懂书,还能进行理性思考,并能延伸学习。他们获得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反思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是个综合性工程,不是靠课堂教学一项工作能完成的。可以尝试从阅读的角度,配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尝试改善了阅读的方式,阅读书籍的片段或者局部,加强了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阅读更有效果,从而使读书(或读文本)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另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能完成的。教学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所以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关的策略逐一来解决。有的时候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问题。因此,培养的策略也会因时或因人来调整。上述阅读书籍的选择、讨论方法的制定,都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综合考量选择的。事实证明学生欢迎,教学质量有效,并能循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样使教师发生着变化。教师需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了解学术动态,了解每个学生以便于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内容和能力培养的侧重。比如需要了解语文、英语阅读与历史文献阅读的异同,学科之间可互相借鉴,不做无用功或重复做功。这样,教师也逐渐向学习型教师转化。
我们在具体探索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前文所述:如何使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能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分析问题如何更具深刻性,怎样合理的得到创新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张彤,女,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如何能使这些文科生在思维上发生质的飞越,形成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呢?从哪里起步培养这些能力呢?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为了检测学生的初始水平,我们对即将入学的60名高一学生布置了入学前的暑假作业:“按时间顺序列出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写出朝代名称、你理解的重要大事名称。”
检测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主要朝代”“重要大事”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否能区分重点、非重点及对“重要”的理解,能否依据一定原则对材料进行筛选。
结果表明,近2/3的同学基本不写重要大事,说明没有史实基础;近1/3的同学写的史实过于详细,把知道的大小事件都写上,不分主次,不习惯分类。他们认为哪件事都有重要性。只有不到10位同学能准确写出像“贞观之治”这样影响深远或典型的大事。还有的学生表达不准确,作业中出现“中俄条约X3”的写法。
学生的初始状况,还揭示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知识是能力之源,没有知识谈不上能力,更谈不上思维品质。而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讲授和书籍阅读。毋庸置疑,阅读书籍对中学生学习熏陶、史实拓展和人文素养提高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布置的读书作业往往流于形式。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静下心来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其次,阅读质量的评价不易操作。每个人读的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很难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另外教师往往为了鼓励学生阅读,不愿意约束学生思想,欠缺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多数学生无法从阅读书籍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甚至有一些学生读书过滥、认识肤浅、先入为主,养成了不良的读书习惯,到高三的时候仍然读不懂历史材料,或表达信息不准确。
文科学生的特点是视野开阔、用语丰富、思路发散,而我们对提升学生思维过程的要求也是灵活的,比如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从同一文本中得出不同感悟等。文科学生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力。学生阅读的成果,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又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表达中的逻辑性、整合性要求更高。
综上,在学生高中历史学习中,文本阅读障碍、思维的灵活度,以及表达的逻辑性成为历史思维能力发展升华的瓶颈。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改变读书的方式。从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用书籍等文献的片段进行精读指导,培养学生整合归纳信息和逻辑表达能力,意图使学生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得到提升。这样,指导阅读和课堂教学相配合,成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1.片段精读,初涉思维逻辑与表达
准确归纳信息可以体现学生是否掌握文本信息的真实含义、能否抓住文本重点信息。
我们选择与教学进度相关的书籍,利用其中的片段,选择适当的时间,让学生精读,并进行阅读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比如利用“十一”长假,布置学生阅读葛剑雄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阅读其中的第三、四、五章和结语部分。这几部分主要讲的是统一与分裂的概念、统一与分裂的原因、影响等。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写读后感,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读书回答问题:“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首先,联系教学。当时正好基本讲完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重点强调的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其中学生学习了“秦统一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从“社会变革、统一趋势、秦特殊因素”等方面归纳条件。本人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结合课堂所学的方法,把归纳“秦统一的条件”方法迁移到“统一的条件上”。其次,拓展知识。教材并没有过多讲述关于统一的史实,但是国家统一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所以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阅读。第三,方便指导。片段阅读节省学生时间,确保学生在繁杂的学习生活中有静心读书的时间,而且便于教师细致地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信息,推演文本的逻辑,提升学生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写统一条件的时候,多数都是依据作者原文段落大意进行缩写。比较典型的是按自然环境、人口、粮食运输、经济平衡、制度与文化一致性、人民愿望、君主决策等方面写,基本都罗列了七八点以上,最多的罗列了二十一条。他们的原意是对文本进行分类和处理,但是分类过多导致逻辑混乱。而且几乎没有人用到已学过的分类方法。
我重新展示教材关于“秦统一的条件”表述逻辑:
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混战、各国变法——社会变革
兼并战争、人民渴望统一——统一趋势
商鞅变法使秦强大、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完成统一条件
进而引导学生依据设问尽量将文本信息归类。这样,学生把自己罗列了七八条的统一条件再合并归类,就可以表述为:政治(制度、君主决策)、经济(人口、运输、平衡)、文化、地理(环境)等。这样的表达逻辑就清晰多了。
随后,我做了追踪练习。在讲完历史必修Ⅰ第二单元后,我为学生提供了摘编自李雅书、杨共乐主编的《古代罗马史》的片段文本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文本资料主要讲的是两个意思:①罗马法解决经济纠纷;②近代以来各国出现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教师希望能通过这个文本阅读,检验学生是否真正领会文本信息含义,学生能否分类归纳信息,并表达出古代法律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多数学生能够把答案进行归纳分类,多数按政治、经济两方面分,也有分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的。过半数的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了材料的两个信息。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可以做到分类归纳,尽量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但仍然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信息归类不准确,比如把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政治和经济的)归在了文化类;二是写了许多文本材料没有涉及的信息,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三是逻辑不完整,表述不到位,比如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对近代西方有什么影响呢?没有表达出来。
以上尝试说明学生在思维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表达的完整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指导。不过好在对于入学一个月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讨论合作,激发思维灵活与创新
思维的开放灵活性,是建立在准确归纳、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是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基础。如果说信息概括属于一种思维内敛,强调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那么,评价论证的开放性属于发散性思维或求异性思维,反映了思维的灵活程度,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维的创新。近些年高考开放型设问设置的答案不唯一、多角度,甚至不设标准答案。在高中教学中,也应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开放度。这种活跃多元的思维要求,必须对学生的大脑和思维进行多元刺激,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教学中,遇到评价或论证这类问题时,我们经常依托学校Moodle教学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讨论。Moodle教学网络平台的优点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输入的答案信息,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都能立即看到。一个人的思维可能有局限,网络使全班人都能看到其他组的答案,这就最大范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他们能在信息全面的情况下综合各家观点,分析比较,形成自己比较科学合理的观点。这种讨论没有标准答案,思路也不求同,锤炼的是思维,而不是对答案的死记硬背。另外,在分组讨论和网络支持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小组辅导和沟通,也可以做全班性的统一说明。避免了传统学生讨论形式中,各组之间无法充分沟通,有些学生说的多,有些学生不思考,老师无法照顾每个人的无序状况。
下面是高二讨论课的一个例子。选择高二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比高一时拥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我先提供文本材料和问题: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该学说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
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竞争能够创造出最优秀的社会和最优秀的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最好任其死掉。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进化论。
这题要想做好,前提是材料信息要看全,准确理解各种观点,归纳概括信息要点。评价的时候既要用全所有有效信息,又不能罗列,需要分类评价,另外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适当分析。教师希望通过充分讨论,达到三个目的: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提示,更准确的理解各级材料信息,训练学生联系所学,对三个观点有初步价值判断,试图增强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②引导学生从尽量多的角度来解读历史材料,或多角度评价或论证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物种、动物、人等词汇,最大范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刺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的切磋,研究措辞,训练表达力。
讨论步骤: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再把讨论内容条理化,组织措辞,然后文字输入到Moodle平台。下面是学生讨论结果的典型示例:
【小组一】:
好的方面:1.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解放了人类思想,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2.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时代,给人们提供新的研究生物世界的模式(科学领域)。3.为被殖民国家和半殖民国家提供反侵略的思想武器,尤其给中国带来极大震动(维新运动)。
不好的方面:1.理论本身被人曲解,为种族主义者提供可乘之机,压榨其他有色人种。2.被人曲解利用后,导致社会阶级分化更严重,贫富差距更大,社会矛盾加剧。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主流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但是也有有待提高和完善的一面。
【小组二】: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对欧洲学术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对处于国家危亡的中国思想界:产生极大震动,成为资产阶级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根据不同国家的政治需要衍生出不同社会理论,但进化论被殖民者、资产阶级等利用,片面强调其理论的某个方面,造成殖民地以及穷苦人民的灾难。
从小组答案可以看出:经过学生的小组学习,互相补充,基本能够做到之前做不到的取全材料信息,理解到位,表达顺畅完整。但是,答案中还存在着新的问题: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欠缺,因此他们的讨论基本都是就材料论材料,尚不能结合具体史实;就事论事,看问题很细致,但是不能从文本整体得出自己的综合性观点。
教师设计了几个任务,加大思维的难度。①你作为评价者,依据文本整体含义,用一个总的观点(论点)引领下面的各种论据,要求这个总论点是综合性的,包含多个信息。②重新整合论据,要求论据准确完整表达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还要有机联系学过的史实,并能证明前面的总观点(论点)。③用一两句话小结你前面的论述,要求升华你的总论点,但表述不能重复。第一个任务是希望学生跳出文本细节,从历史整体把握材料信息,形成自己的多维观点并概括表达出来。第二个任务是希望学生能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并与自己的观点形成对应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习惯。第三个任务是希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升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思维在活动过程中升华,以便形成创新能力。
从答案看,他们的思维已经飞跃式的上了一个台阶。下面是典型答案举例:
进化论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领域,从一国到世界各地,反作用于政治与经济,影响政策的制定与选择。
①严复翻译《天演论》阐释变法图强的必要性,促进维新变法、思想解放。②民国初,(进化论)增强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实业救国热情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③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理论使英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④(进化论)使德国通过对外战争,扩展生存空间。⑤使美国白人加紧对有色人种的剥削,加剧矛盾和不平等。
综上,进化论一方面促进世界变革进步,另一方面为西方国家的掠夺寻找借口。
在短短一篇答案里,蕴含了大量的信息。首先,综合运用了唯物史观,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经济、思想的相互关系。其次,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在对材料信息整理归纳整理后,把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研究方法。第三,无论从观点或结论看,都是多个角度的、综合性的,论证也相应地呈多角度。这篇答案,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高度的概括能力,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和原理,体现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我们经过三年培养的学生,在2014年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和学习,他们正享受着读书带来的乐趣,甚至在高考后的暑假还购买了历史学著作自主研读。令我感到欣慰的不是他们都读过哪些书,而是他们能真正读懂书,还能进行理性思考,并能延伸学习。他们获得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反思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是个综合性工程,不是靠课堂教学一项工作能完成的。可以尝试从阅读的角度,配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尝试改善了阅读的方式,阅读书籍的片段或者局部,加强了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阅读更有效果,从而使读书(或读文本)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另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能完成的。教学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所以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关的策略逐一来解决。有的时候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问题。因此,培养的策略也会因时或因人来调整。上述阅读书籍的选择、讨论方法的制定,都是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综合考量选择的。事实证明学生欢迎,教学质量有效,并能循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样使教师发生着变化。教师需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了解学术动态,了解每个学生以便于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内容和能力培养的侧重。比如需要了解语文、英语阅读与历史文献阅读的异同,学科之间可互相借鉴,不做无用功或重复做功。这样,教师也逐渐向学习型教师转化。
我们在具体探索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前文所述:如何使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能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分析问题如何更具深刻性,怎样合理的得到创新思维而不是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开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张彤,女,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