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蒋进霞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华夏儿女智慧的精华,是世代相传并不断更新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蕴藏着深邃的民族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淳朴民风的汇集,其中传统美德对修养学生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沉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而传统文化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美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对小学生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经典“熏陶感染”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力争把校园打造成“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校园里开辟文化长廊,设立传统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地方特色文化等版块。并在楼道、教室等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每班开辟学学习园地,展示学生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让孩子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视角的精心布置,文化生态环境的精心创设,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学生整体沐浴在文化的海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言行举止,每一时、每一刻都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染感染,使其逐渐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二、打造精品课堂,让经典“春风化雨”
中華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而古诗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其中蕴含着强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奋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传统文化的这个载体,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诵读、品读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美与丰富,感受中国文化底蕴的神采之所在,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古诗词中蕴含着强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奋进,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在教学中,采用释放诗歌的音韵美和画面美:知人论事,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等模块。采用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等手段精心打造每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全身心沐浴在古典文学的教育中,耳濡目染,道德和情操受到熏陶。日复一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内化成自己的气质魅力。
三、打造精品社团,让经典成为“良师益友”
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的作用,营造校园文化浓厚的氛围,让校园文化处处感染、陶冶师生的情操,使师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地把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习惯、精神等。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是社团。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因此,打造精品社团,传承经典文化,是每个学校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可适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打造了一系类传承经典文化的特色社团活动。如“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的经典诵读小组;“墨韵溢校园,书法显魅力”的书法小组;“神奇刺绣,编织五彩童年”的刺绣小组;“古韵“筝”鸣,演绎精彩人生”的古筝兴趣小组等独具特色的社团活动。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经典“无处不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给学生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门学科都 无法替代的,它和学科课程有效地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更加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机会。于是,我们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如搜集与春节相关的信息,查阅整理资料,通过板报等形式进行交流。还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究、体验,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位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屹立世界文化之林。
注:本文系甘肃省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号:GS[2017]GHB07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