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张婉旭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发展机遇,也给带来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要突出“互联网+”时速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应对能力;突出“互联网+”的草根性,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突出“互联网+”的教育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突出“互联网+”的监督性,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3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拥抱“互联网+”,如何利用“互联网+”,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党员,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互联网+”发展迅速,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法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时俱进的体现。
(一)有利于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
“互联网+”把高校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发展。通过“互联网+”,打破时空障碍、管理层级,将每一名党员连接在一起,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快速、无缝连接,有利于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互联网+”与党员广泛、平等地交流,及时掌握党员的一些情况,拓宽党群联系渠道,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创新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信息传递的新机制
高校党建信息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创新、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将网络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也是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机制建设的有效举措。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快速传递党建工作信息,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传统的组织结构优化,增强组织运转机制的速度,减少信息传递层级,让信息直观地、原始地、照本地传递下去,提高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组织运转机制的效率。同时,“互联网+”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降低工作成本,促进高校党建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三)密切高校基层党组织和教职工关系的新途径
新时期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在“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互联网+”,建立微信、QQ等现代化交流手段来密切联系群众,及时了解教职工民意、民情,疏通批评途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解决各种高校存在的问题,增进教职工对党和政府的理解和信任。
(四)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新措施
“互联网+”平台不仅是交流、表达的平台,而且是重要的工作平台。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互联网+,党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组织生活可以通过在线会议室、视频、交流论坛等进行交流。党员的党费可以通过支付宝、财付通和网上银行等方式进行缴纳。推动高校广大党员由“坐等群众上门”变为“主动上门服务”,对党员登陆网站、参加网上学习和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汇报工作、建言献策等情况及时掌握,拓展高校党员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运用“互联网+”,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通过搭建高校群众的公益平台,可以补充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常规救助帮扶工作,让公益善举成为高校党员、教职工的自觉行为。
(五)展示高校基层党组织形象的新方法
“互联网+”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利用“互联网+”传播快捷的特点,生动地展示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机会,增进党员和高校教职工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认知、认同,提升自身形象,提升党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比如通过高校党建工作“互联网+”平台,及时公开党务、政务信息,开设“党组织风采”“经验交流”等专题栏目;对党组织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员、优秀党组织和先进工作经验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高校智慧党建平台开设网上党校和远程教育频道,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每周向党员推送党建资讯、党史党建知识、主题教育活动材料等。这种“互联网+”形式,一方面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党组织生活就是开会读报”的刻板形象,有利于增强高校党组织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互联网+”如此深入人心,但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互联网+”负面舆情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的理想信念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竞逐的集中地。“互联网+”舆论使高校的思想意识形态观念受到冲击,网络传播的多元性使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使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制和传播方法受到冲击,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一些高校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受到冲击。比如,2012年以前,网上各种恶意诋毁党的形象言論,引发党员对高校党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所以,“互联网+”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某些方面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性,冲击着高校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空前的挑战,动摇了一些高校党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的整体功能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党建系统客观存在融合不到位、智能开发不到位、功能发挥不到位等现象,大多数高校信息化平台种类较多,涵盖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等,但大部分没有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高校“互联网+”党建平台服务功能开发程度普遍偏低,仍处在初级阶段,功能上大多局限于信息传播,大部分都无法实现党费缴纳、党组织关系转接等业务线上办理,缺少互动交流和实时反馈等功能,在网络建设上缺乏成熟成型的信息采编、传播,往往有时慢几拍。“互联网+”党建服务与党员、教职工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在线上线下结合、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延伸等方面仍需加强。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互联网+”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高校基层党组织都纷纷建立了机关党建网站,探索建立“网络党支部”、党建微信群、党建QQ群,不断完善党建新闻发言人制度,持续加强党建工作网络宣传、网络党建通讯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还不够重视“互联网+”平台建设的建设;有的网站管理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党员不掌握互联网技术,有的创新意识不强处理问题能力不足;有的高校基层党建网站的建设流于形式,内容单一,照搬照抄上级部门的通知、文件,较少更新,点击率较低,党员群众不爱看、不爱用,形成“自弹自唱”的尴尬局面。
(四)“互联网+”舆情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教师和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富有激情,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校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思潮并存:既有资本主义的,又有社会主义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又有集体主义的;既有激进主义的,又有保守主义的;既有无政府主义的,又有新权威主义的。对于不同声音,有的党员面对网络,显得被动而手足无措,有的沉默以对;有的党员教师气急败坏,对不同的声音一禁了之,或者看到网上出现“不和谐音符”,就将其简单地视为“洪水猛兽”。面对不同声音,高校党员应该思考“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补充,而有些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凡此种种,要求高校党员熟悉网络、运用网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用党的主张,用网络语言,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及时地对网络上各类错误言论、错误看法进行引导和纠正,而不是简单对待、粗暴处理。
三、“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互联网+”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加强自身建设 。
(一)突出“互联网+”时速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互联网+”曝光时间快。有关实验表明,一条“互联网+”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虽然用词略显夸张,但“互联网+”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面对可能会引起高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思想波动的突发事件,以掌握正确的准确信息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释疑解惑,说话要少一点“正在办理中”,少一点“无可奉告”,多一点实事求是,多一点解决办法;要科学把控,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動权,必须时刻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避免网络化发展中的负面影响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握并顺应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治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结合、从单纯监管向更加注重协同治理转变的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决策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要始终保持高度政治警觉,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随时准备进行伟大斗争,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二)突出“互联网+”的草根性,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影响力
“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表达门槛,人人都是“自媒体”。针对这种草根性情况,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和教职工的信息跟踪,掌握高校党员和教职工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提供一批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学习教育资源;对工作信息和党建教育内容常换常新,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要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利用网络与党员互动交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一切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要利用网络形成“互联网+支部+党员”,形成党员与组织、缴纳党、参加活动,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形成灵活、互动的工作格局。
(三)突出“互联网+”的开放性,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
开放化是“互联网+”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高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创造性地开发党建“一朵云”,将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等智能化,提供规范便捷的一站式党员服务。利用“一朵云”科学设计云计算机党建内容,着眼务实管用;在党建“一朵云”上开发党建工作考核管理模块;实施管理目标,规范管理流程;不断修改完善“一朵云”模块,注重标准化管理。同时,要抓紧对教职工和党员的信息网络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之充分了
解和掌握运用“互联网+”等网络工具;选拔培育一批优秀高校党员成为网络中具有号召力的核心群体,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工具与其它社会中党员开展良性互动;设置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导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开展学习讨论;培养在“互联网+”开放环境中的创新意识,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与时俱进。
(四)突出“互联网+”的教育性,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
“互联网+”时代学会说话,何尝不是一种作风转变?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干部在网上、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坦然、从容,往往就来自于对工作的自信,对教职工的真诚;而另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不会说话,不愿回应热点,畏手畏脚、错失应对良机。所以,“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基层党建需要用先进的思想,主动占据互联网这个思想宣传的阵地,以防该阵地被落后的理念、封建的思想、虚假的信息占据。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网站,运用网络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群众的通俗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转化为网络读本、图片和视频;把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体系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高校迅速兴起学习贯彻高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互联网+”传媒手段,形成强大合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五)突出“互联网+”的监督性,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信息安全方面加强监管,强化责任,除了从技术层面进行严格控制,还要对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严密监控,及时应对网络风险,确保健康安全运行。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科学运用舆情监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管理与控制。要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导控,有效化解舆情风险;要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校园座谈等方式,引导舆论走向。要建立民意诉求、网络舆情数据库,联通高校相关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各类门户网站,特别是留言板、评论区。借助“互联网+”加强对高校学生支部管理,完善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党费管理、换届选举、日常管理、组织关系管理、考核评价、移动终端等功能,全面地反映高校每个党员、每个党支部的基本情况以及动态管理状态,为高校党建工作决策、工作指导提供大数据支撑。
參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 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姚臻.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 制[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215/c410844-29082824.html.
[3]张英涛.探索“互联网+”智慧党建服务新模式[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421/c117092-29227572.html.
[4]李生敏.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04/c187708-28998505.html.
[5]覃秋媛.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 响[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101/c407661-28825345.html.
[6]胡海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14,(3).
[7]冯源.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N].人民日 报, 2017-04-16.
[责任编辑:秦 超]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