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女声”与“注意力经济”
沈大伟 徐 婷
【摘要】湖南卫视在2004年主办大众歌手选秀活动“超级女声”,并于2005年、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2009年更名为“快乐女声”。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国刮起了一阵选秀热潮。本文从传媒经济视角对其产生的“注意力经济”进行分析,加深对“快女”的认识。
【关键词】快乐女声 注意力 传媒经济
一、“快乐女声”的运作
2009年5月,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一起举办大众歌手选秀活动“快乐女声”,其前身为湖南卫视2004年起举办的“超级女声”。自2004年举办以来,在全国刮起一股选秀热潮。据统计,今年的“快乐女声”在全国吸引了超过15万选手报名参加,对比“超级女声”2004年接近5万人、2005年超过15万人、2006年超过8万人,以及“快乐男声”2007年超过10万人的报名总人数,2009年“快乐女声”以15万人的总报名人数,与诞生过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最具人气选手的2005年“超级女声”总报名人数持平。①
负责整个选秀活动策划统筹的天娱传媒有限公司2008年被湖南卫视全资收购,意味着专业娱乐频道和资深传媒公司开始深度合作。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选手皆由天娱进行策划和包装。根据参赛要求,本届“快女”规定进入全国准决赛二十强后必须与天娱签约,而且双方约定不得公布合约细则,否则赛事主办方有权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如果选手拒绝与天娱签约也将被取消参赛资格。事实是,在20强产生之后,就有两名“快女”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签约而退出了比赛。而历年来因为签约解约而产生的纠纷让天娱公司对这些选手们的发展策略也愈加谨慎。
二、“快乐女声”的推动力
今年的“快乐女声”评委依然众多,有来自民间的大众评委,也有来自各大媒体和唱片公司的专业评审,包括滚石、索尼、华纳、英皇、保利演艺等音乐公司,以及著名网络媒体,如新浪、搜狐、百度、网易、金鹰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顶尖时尚杂志《ELLE》与湖南卫视全程合作,负责对选手造型进行时尚包装,这次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圈和娱乐圈跨界融合的蓝本。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在已经进入中国21年的《ELLE》的推波助澜下,突破国内选秀节目内耗的瓶颈,成功与国际时尚接轨;而《ELLE》则依靠湖南卫视近5年选秀资历所建立起的强大的亲民性和渗透力,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每一个湖南卫视的观众心中,成为时尚杂志的首选代表。
三、“快乐女声”与“注意力经济”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度。②
“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Haber认为,相对于当今大量过剩的信息来说,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他进而指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是稀缺的,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快乐女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耀眼的话题。它涵盖了兴奋、苦情、悬疑、歌舞等所有好莱坞大片的精华元素。5年来它总是在夏天如约而至,虽然制片人在变、导演在变、主要演员在变,但剧情进行中,总会有些话题、有些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单从2009年“快乐女声”活动来讲,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就从没有中断过。从“注意力经济”来说,“快乐女声”已经成功从中获益。在今年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湖南卫视依旧能够撑起“快女”,其中的看点值得探讨。
其一:媒体强强联手
这是节目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内音乐界的大牌公司几乎悉数到场,并且直接参与了选手晋级的投票,对快女们的前途握有生杀大权。而五大网络媒体皆开辟“快女”专题页面,对每期选秀的台前幕后做足文章,相关的博文、评论以及幕后花絮多方位地展示了每一位选手的魅力和个性。这一方面使“快乐女声”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网站间的恶意竞争,从而形成合力,中国3亿网民几乎在同一时间得知了09“快女”的消息。《ELLE》作为唯一参与的时尚杂志,不仅在形象塑造上为今年的“快女”披上国际巨星的风采,杂志的编辑总监晓雪也成为其专业评审中的一员。
其二:选手争议不断
海选阶段郑州赛区的选手贡米,因为酷似香港女星张柏芝被媒体和网民热炒,“翻版张柏芝”几乎一夜成名。虽然事后被证明是贡米幕后团队所安排的一次精心炒作,但贡米的出现赢得了“快女”海选阶段超过1/3的关注度,可谓居功至伟。
另一个话题人物是快女十强中的曾轶可,因为争议不断而被众多网民呼为“争议可”。天才般的创作才华与超烂的唱功合二为一,致使专家评委为此明争暗斗,甚至评委包小柏在直播现场大呼“她留我走”。导演组为她的唱音冠以“绵羊音”的美称,并且媒体连篇累牍地关注这个“争议女声”的去留问题,让这个名副其实的“争议可”,成功跃上“注意力经济”的头把交椅。
其三:赛制悬念迭起
我们从2004年的“超女”中学会了PK一词,今年的“快女”依旧PK不断。一对一的唱功大比拼,总在亮分之前插播长达10分钟的广告。每一位选手的去留都有50位大众评委、19位专业评委、4位专家评委的三方制衡,结局怎样不得而知。几乎每一场被淘汰下去的选手都会让人遗憾不已。且不论背后导演组的策划是否公正,但有关“黑幕”“暗箱操作”的报道层出不穷,无论当事人如何辟谣,观众的注意力已经被成功锁定了。
其四:炒作新闻不断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在选手唱好歌之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制造看点。无论是主办方炒作、媒体炒作还是公众的自娱自乐,“快女”们彼此之间的流言蜚语就没有消停过。炒作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名炒作:快女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虽然不大,但是在80、90后中的影响力不小,能炒作的话题自然很多。
2、借事炒作:因为选秀是直播,快女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淋漓尽显,PK中的胜负方的表情都会被放大并配以评论。一直热炒不断的“专业评审因为出口不逊被观众扔鞋”一事被炒得真假难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快乐女声”的关注度上去了。
3、借势炒作:快女们除了要准备每周一期的比赛之外,要飞到大江南北唱歌拉票,还要做客各大网络媒体的访谈节目。湖南卫视还依托自身资源让这些快女们上娱乐节目以提升人气。甚至让快女和快男们一一配对拍电影短片。这些公关活动的展开和各大网媒的跟进报道,都旨在增加点击率。
4、借利炒作:这是媒体的谋生方式,也是传媒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后的产物。实际上是用新闻的方式创造商业利益。
现在的选秀节目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星了。这些“星”上的闪光点更多是在传媒经济的驱动下被人为赋予的光环。看点越多,受到的注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谁拥有了注意力资源,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求索,2006年10期
[2]王陶然,试论传媒经济中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经济,2009年2期
[3]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4]金鹰网,快乐女声专题,http://girl09.hunantv.com/zixun/index.html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任编辑:姚少宝
【摘要】湖南卫视在2004年主办大众歌手选秀活动“超级女声”,并于2005年、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2009年更名为“快乐女声”。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国刮起了一阵选秀热潮。本文从传媒经济视角对其产生的“注意力经济”进行分析,加深对“快女”的认识。
【关键词】快乐女声 注意力 传媒经济
一、“快乐女声”的运作
2009年5月,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一起举办大众歌手选秀活动“快乐女声”,其前身为湖南卫视2004年起举办的“超级女声”。自2004年举办以来,在全国刮起一股选秀热潮。据统计,今年的“快乐女声”在全国吸引了超过15万选手报名参加,对比“超级女声”2004年接近5万人、2005年超过15万人、2006年超过8万人,以及“快乐男声”2007年超过10万人的报名总人数,2009年“快乐女声”以15万人的总报名人数,与诞生过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最具人气选手的2005年“超级女声”总报名人数持平。①
负责整个选秀活动策划统筹的天娱传媒有限公司2008年被湖南卫视全资收购,意味着专业娱乐频道和资深传媒公司开始深度合作。选秀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选手皆由天娱进行策划和包装。根据参赛要求,本届“快女”规定进入全国准决赛二十强后必须与天娱签约,而且双方约定不得公布合约细则,否则赛事主办方有权追究法律责任。此外,如果选手拒绝与天娱签约也将被取消参赛资格。事实是,在20强产生之后,就有两名“快女”因为种种原因拒绝签约而退出了比赛。而历年来因为签约解约而产生的纠纷让天娱公司对这些选手们的发展策略也愈加谨慎。
二、“快乐女声”的推动力
今年的“快乐女声”评委依然众多,有来自民间的大众评委,也有来自各大媒体和唱片公司的专业评审,包括滚石、索尼、华纳、英皇、保利演艺等音乐公司,以及著名网络媒体,如新浪、搜狐、百度、网易、金鹰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顶尖时尚杂志《ELLE》与湖南卫视全程合作,负责对选手造型进行时尚包装,这次合作成为国际时尚圈和娱乐圈跨界融合的蓝本。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在已经进入中国21年的《ELLE》的推波助澜下,突破国内选秀节目内耗的瓶颈,成功与国际时尚接轨;而《ELLE》则依靠湖南卫视近5年选秀资历所建立起的强大的亲民性和渗透力,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每一个湖南卫视的观众心中,成为时尚杂志的首选代表。
三、“快乐女声”与“注意力经济”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度。②
“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Haber,1997年他在美国著名杂志《Hot Wire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Haber认为,相对于当今大量过剩的信息来说,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他进而指出,目前正在崛起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是稀缺的,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价值的。
“快乐女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耀眼的话题。它涵盖了兴奋、苦情、悬疑、歌舞等所有好莱坞大片的精华元素。5年来它总是在夏天如约而至,虽然制片人在变、导演在变、主要演员在变,但剧情进行中,总会有些话题、有些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单从2009年“快乐女声”活动来讲,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就从没有中断过。从“注意力经济”来说,“快乐女声”已经成功从中获益。在今年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湖南卫视依旧能够撑起“快女”,其中的看点值得探讨。
其一:媒体强强联手
这是节目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内音乐界的大牌公司几乎悉数到场,并且直接参与了选手晋级的投票,对快女们的前途握有生杀大权。而五大网络媒体皆开辟“快女”专题页面,对每期选秀的台前幕后做足文章,相关的博文、评论以及幕后花絮多方位地展示了每一位选手的魅力和个性。这一方面使“快乐女声”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网站间的恶意竞争,从而形成合力,中国3亿网民几乎在同一时间得知了09“快女”的消息。《ELLE》作为唯一参与的时尚杂志,不仅在形象塑造上为今年的“快女”披上国际巨星的风采,杂志的编辑总监晓雪也成为其专业评审中的一员。
其二:选手争议不断
海选阶段郑州赛区的选手贡米,因为酷似香港女星张柏芝被媒体和网民热炒,“翻版张柏芝”几乎一夜成名。虽然事后被证明是贡米幕后团队所安排的一次精心炒作,但贡米的出现赢得了“快女”海选阶段超过1/3的关注度,可谓居功至伟。
另一个话题人物是快女十强中的曾轶可,因为争议不断而被众多网民呼为“争议可”。天才般的创作才华与超烂的唱功合二为一,致使专家评委为此明争暗斗,甚至评委包小柏在直播现场大呼“她留我走”。导演组为她的唱音冠以“绵羊音”的美称,并且媒体连篇累牍地关注这个“争议女声”的去留问题,让这个名副其实的“争议可”,成功跃上“注意力经济”的头把交椅。
其三:赛制悬念迭起
我们从2004年的“超女”中学会了PK一词,今年的“快女”依旧PK不断。一对一的唱功大比拼,总在亮分之前插播长达10分钟的广告。每一位选手的去留都有50位大众评委、19位专业评委、4位专家评委的三方制衡,结局怎样不得而知。几乎每一场被淘汰下去的选手都会让人遗憾不已。且不论背后导演组的策划是否公正,但有关“黑幕”“暗箱操作”的报道层出不穷,无论当事人如何辟谣,观众的注意力已经被成功锁定了。
其四:炒作新闻不断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在选手唱好歌之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用来制造看点。无论是主办方炒作、媒体炒作还是公众的自娱自乐,“快女”们彼此之间的流言蜚语就没有消停过。炒作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名炒作:快女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虽然不大,但是在80、90后中的影响力不小,能炒作的话题自然很多。
2、借事炒作:因为选秀是直播,快女们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淋漓尽显,PK中的胜负方的表情都会被放大并配以评论。一直热炒不断的“专业评审因为出口不逊被观众扔鞋”一事被炒得真假难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快乐女声”的关注度上去了。
3、借势炒作:快女们除了要准备每周一期的比赛之外,要飞到大江南北唱歌拉票,还要做客各大网络媒体的访谈节目。湖南卫视还依托自身资源让这些快女们上娱乐节目以提升人气。甚至让快女和快男们一一配对拍电影短片。这些公关活动的展开和各大网媒的跟进报道,都旨在增加点击率。
4、借利炒作:这是媒体的谋生方式,也是传媒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后的产物。实际上是用新闻的方式创造商业利益。
现在的选秀节目已经不是简单的追星了。这些“星”上的闪光点更多是在传媒经济的驱动下被人为赋予的光环。看点越多,受到的注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谁拥有了注意力资源,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陆军,中国传媒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求索,2006年10期
[2]王陶然,试论传媒经济中的“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经济,2009年2期
[3]任金州,电视节目策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4]金鹰网,快乐女声专题,http://girl09.hunantv.com/zixun/index.html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任编辑: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