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管理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刘志刚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
幸福感是指人类在外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基于自身的满足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客观条件是幸福的基础,主观上的满足感是过程,持续的快乐体验是结果。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很显然,职业幸福感是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主观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个人在从事不同职业时,或处于同一职业的不同位置时,幸福感是不同的,这是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所处环境相类似的同一职业人群中,有的人感觉幸福,有的人感觉不到幸福,这是主观体验的结果。管理者所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影响员工的主观情绪,从而提升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这一职业群体,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任务,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构建未来社会文明的设计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很有必要研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原因
1.生活层面的原因
待遇比较低,教师基本上都是师范院校“科班出身”,读书多年,付出巨大。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劳动,工作量大,工资却比较低。因此,教师免不了要与其他和自己知识能力相当的工作人群相比较,这样一比较,心理自然不平衡,久而久之,幸福感就降低了。
2.工作层面的原因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长们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再加上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学校管理者自然会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而有效的管理方法又是有限的,剩下的只能靠加大教师的压力来完成任务。最终,大多数重点高中的教师都处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疲惫状态。在这种高压下疲倦地工作,何谈幸福?
压力过大,会让教师身心俱疲,不要说让教师产生爱岗敬业的情感,即便原有的从教幸福感也会在疲于奔命的工作中逐渐消失。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没有充分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当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时候,职业与教师个体之间必然产生断裂并构成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正是职业倦怠的根源。
3.社会层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付出努力之后都有得到认可的渴望。如果付出了努力得不到认可,很可能导致对所从事工作产生倦怠。久而久之,教师可能会感觉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失去了进取心,没有了成就感,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
4.心理层面的原因
幸福有时只是一种感觉。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生活,有的人感觉幸福,有的人感觉痛苦。究其原因,是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特别是在教师群体中存在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师幸福感的获取。
《论语》中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为什么在颜回看来是快乐的?因为颜回懂得宁静自守、安贫乐道的儒家生活哲学。
“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庄子持竿不顾”。濮水波光粼粼,投钩处水花直冒,游鱼已经在他的钩边转悠,庄子专心致志地看着他的浮漂的动静,根本无暇瞟一眼身后楚国的相位——“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庄子,面对楚国的相位,一个无数人磕破了头也求不来的好机会,竟然“持竿不顾”。庄子认为,楚国的相位远抵不上持竿钓鱼的舒心惬意。
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针对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下的原因,学校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从管理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
1.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马克思说:“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都没有感觉。”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师的物质待遇亟待提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学校管理者对提高教师的待遇问题力量甚微,但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坐视不管,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为教师争取更多的福利待遇。
2.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
学校工会应该经常了解教职工的生活状况,发现困难,及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抚。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教师从困境中走出,将精力放回到工作上,提升幸福感,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干群关系的和谐,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教师也会因此增强归属感、安全感。具有温暖和谐的心灵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好学生,让学生学会宽容、感恩。
3.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学校管理者,无论任不任课,一定要是教育的内行。管理者要搞清楚哪些事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事做了只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管理者要信任教师,放权给教师。宽松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发挥,让学术气、书卷气回归校园。聪明的领导更懂得“无为而治”“垂拱而治”的奥妙。
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让教师工作、生活两不误。学校的管理者要考虑有效指挥:既要考虑学校工作,顾及教师的身体及家庭,又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更是学校的事。为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经常为自己充电。教师的充电学习可以在校进行,也可以在家进行,甚至在旅游中、在与同行的闲聊中进行。管理者要相信教师,不能像管理简单劳动者那样来管理知识分子的复杂劳动。
(二)满足教师的社会需求
1.树立教师的人格尊严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这种理论最多只适合管理简单劳动者。
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是脑力劳动者,工作带有创造性,应该在受尊重的前提下,放松自如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工作效能才可能提高。
2.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成就感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切身利益。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对教师来说都很重要。学校的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也要考虑到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多为教师争取机会。
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通过教育研究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创设展现平台,开辟学习和交流空间。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引领制定职业规划。
(三)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
1.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取代消极的心理暗示
学校管理者要给予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多展示教师风光的一面,想方设法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意义,让他们乐于从教。
从前,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染坊。有一天下雨,老太太发愁地说:“唉!我小儿子染的布往哪儿去晒呀!要是晒不干,顾客就该找他的麻烦了。”天晴时,老太太发愁:“唉!看这个大晴天,哪还有人来买我大儿子的雨伞呀!”就这样,老太太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发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不去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那是愚蠢的。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是不幸福的人的感受。
其实,当你为没有鞋而痛苦时,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没有脚。
幸福是多种多样的。呼风唤雨、一掷千金是幸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幸福;灯红酒绿、吆五喝六是幸福,孤灯夜雨、畅游书海也是幸福;左右逢源、广开人脉是幸福,传道授业、桃李芬芳也是幸福。幸福既是一种客观上的拥有,更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
2.让教师合理地宣泄情绪
学校可以开通“校长信箱”,让教师进言献策。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合理地宣泄情绪,还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民意。
管理者要大度,要能听进去不同意见。中国有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允许教师发牢骚,甚至给教师提供发牢骚的平台。当教师的不满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后,矛盾自然就更容易化解了。
3.引导教师客观地认识幸福
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教师特有的。其他行业有其他行业的苦恼。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改变心情,而不是抱怨。
学校管理者应采取恰当的方式让教师明白,“乐业”是智者的表现。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在《恰到好处的幸福》中把幸福定义为“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她坦言,到了40多岁才明白什么是幸福,“我原来觉得幸福是毫无瑕疵的,它应该没有任何阴影,应该那样纯粹和美好。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教育是艺术,管理也是艺术。教师不是壮工,管理者也不是工头。他们都应是用心灵去工作的艺术家,他们的工作都应是幸福的、有意义的。教师不能将教书育人干成粗活,学校管理者也不能将管理工作干成粗活。管理者应拿出“润物细无声”的大智慧去感染教师的情绪,优化学校的管理。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教师在工作中进步,在进步中快乐;让学校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辉煌;也让管理者自己在思考中走向成熟,在成熟中收获幸福。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中学,滁州,2332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