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美”字了得
王毓鸿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文以《搭石》为例,阐述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实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这一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 立足文本
美,人人爱之,人人趋之,其不仅表现于事物的形、色,也表现于声音、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各有差异,因学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美的感悟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载体,但需要教者引領学生从中感知美、发现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宣扬美。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搭石》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既然是“风景”,那就一定有其独特的“美”。下面笔者以《搭石》一文的教学为例,剖析在教学中如何以“美”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给学生以美的感悟和启迪。
一、立足文本,发现搭石的实用之美
许地山先生在《落花生》中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俗的语言,揭示出深奥的做人之道和生活之道。做“有用”之人很重要,当今社会我们就是要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在生活中,是否“有用”也成了人们判断事物美丑的一个标准。在教学《搭石》时,上课伊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处?”搭石对生活在交通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陌生的,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学生从课文中能找到介绍搭石的语句,结合书本中的图片,能够初步认识搭石的样子。但对搭石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之重要,学生很难有切身体会。教学中,我抓住“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体会。先让学生做做“脱鞋挽裤”的动作,学生模拟动作:弯腰、脱鞋、挽裤、拎起鞋子、直起腰来蹚过溪,再弯腰穿上鞋子,放下裤脚。然后问学生做了一系列动作后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麻烦”。再出示“来来往往”一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们每次出行都需要这样“脱鞋挽裤”,真是“太麻烦了”。我接着追问:除了太麻烦,还有哪些不便和困扰?例如在春寒料峭的早晨赤脚下水,在杂石乱陈的水中赤脚行走,在肩挑重担或手提重物时过溪……最后,老师出示课件,运用动画在小溪上摆上一排搭石,问:现在人们来来往往,还需要“脱鞋挽裤”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细读体会,学生对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感悟,搭石的实用之美必然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
二、创设情境,感悟众人走搭石的和谐之美
李吉林老师说:“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必须由儿童自主构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情境教学,让儿童在探究中使学习成为自我需要,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获得丰富感受,在创造的乐趣中灵活运用知识。”《搭石》一文有这样一段描写: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一行人动作一致、节奏明快的协调美,踩着搭石时发出“嗒嗒”之声的音韵美,漾漾碧波及倒映在其中的人影绰绰之画面美。其实,字里行间何止这些文字表面所呈现的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进入情境中:刘章先生的家乡在大山之中,青山连绵,鸟语花香,在人们走搭石之时,鸟儿欢歌,人们笑语,青山绿树红花一齐倒映在漾漾的清波之中,好一幅美妙的“走搭石图”! 学生诵读着这样的语句,耳畔回荡的是优美的音乐,眼前浮现的是美妙的图画,脑中涌现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妙的是作者所运用的文字之美,长短句结合,四字词语的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更能将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表现出来。因而,我又将这段话用诗的形式呈现出来,配上美妙的乐曲,以富有激情的提示语引领学生反复、大声地诵读,读出了众人步调一致、其乐融融的画面感,读出了语言节奏明快、蕴含丰盈的意韵感,还原了作者美的灵感,把美留在学生的心中。
三、巧取镜头,品味乡亲的心灵之美
语文课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教师应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选文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在习得语言时独特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行、意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搭石》一文如拍纪录片一样,生动细致地呈现几组人物的特写镜头:秋凉在即,路人摆放搭石,老人踩实搭石,两人谦让搭石,年轻人背负老人过搭石……作者以“人们把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作结,足见作者家乡民风淳朴,乡亲们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品德之美,这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大爱之美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细读品味,采用学生上台表演过溪、采访人物等方式,还原作者家乡人们的生活场景,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景美”升华为“人美”,使学生感悟到乡亲们的心灵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寻常之美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开放的语文课堂要有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壁垒,让文本价值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搭石》一文,对教者来说,仅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表现的事物实用之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及乡民的品行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学着运用。文中处处写搭石,表面写家乡最常见的事物——供人行走、任人踩踏、默默无语的搭石,实际上处处影射着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之精神,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在本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美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如公园里葱绿的小草、野外无名的繁花、讲台上无言的粉笔、社区里公告栏上的爱心招领启事……每个平凡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的力量。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眼界,引导学生放眼四周,寻找身边的美;运用本文鲜明的写作手法,进行写话训练,以恰当的形式表现生活的美。当学生能用笔记下自己发现的美时,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已经形成并呈现,“美”已经走进他们的心中,相信一篇篇 “美”文也会随即产生。
美感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经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美育有机融合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将美育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进而做一个“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