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体验探析情感空间中的人性关怀
郑嘉
摘要:好的建筑空间不应只是用来体现功能,它更可以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好的建筑师都富有人情味,其设计的空间总是富有情感与韵味。人们可以通过深切的感知、体验,与建筑师沟通对话,获得关怀与慰藉。文章基于对当代建筑冷演化的反思,探究建筑大师笔下的人情味建筑空间,以学习、共勉。
关键词:情感空间 空间体验 人性关怀
引言
行走于都市的繁华,灯红酒绿的华丽外衣下,建筑渐渐失去了人情味,通透的玻璃围合下,是苍白的灯光,苍白的对话,苍白的情感交流,空间失去情感,似人类丢失灵魂。
当代的些许建筑一味地渲染外表的华丽与美观,装饰的精美与奢华。殊不知精致的外壳下包裹的只是一面冰冷的混凝土墙。在一声惊讶的感叹后,在人们心里竟也留不下什么。单调乏味的空间体验,晦涩难瞳的空间组织,沉闷无奇的空间氛围,竟也产生一种疲惫与厌恶。随着时间的沉淀,奢华褪尽,便是一座空楼。
真正的建筑永恒,依托于建筑师精心的设计下饱含人性的情感传达。建筑成为一种媒介。人们在建筑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产生奇妙的空间体验。徜徉在迥异的空间氛围中,人们时刻感受建筑空间的独特性格,是冷酷,或是温和,是严谨,或是随性。建筑展现人性,空间传达情感,人们徜徉其中,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建筑便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凝固在人们的记忆中。
一、情感空间释义
建筑空间,自始至终是建筑的核心,是每一位建筑匠人承载自身思想、期望、诉求的容器。其本质是空的,仅是人为地采用一定形式的空间限定方式产生内与外的差异,这种界限或是略感冰凉,朴实无华的混凝土,或是砖块叠垒,体现高超匠人技艺的红砖墙,亦或是通透轻盈,似有似无的玻璃。但不论何种材料,何种组合方式,空间的创造逐渐延伸到人类的情感和精神领域。
富含情感的空间是可感的,往往空间的形成只记录着建筑师个人的经验、感受,但却能激起一份集体的共鸣。富有人情味的建筑师必然是生活中的智者,基于对生活的思考,人体尺度的考量,他们把建筑作为一种媒介,与人们对话,交流。空间的精心设计,材料的合理选择,氛围的微妙转变,唤起人们的感性,犹如与建筑师面对面地沟通交谈,获得一份关怀。
一个建筑最能打动人的不是空间本身,而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人赋予空间情感,人才能与空间对话。
二、人性关怀与情感空间塑造
(一)空间的形式精神——路易斯·康
费城学派的创始人路易斯康(下文简称康)曾坚持认为:形式引起功能。即功能从属于形式。相较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几乎背道而驰。
康也曾在《形式与设计》演讲中讲到:“形式是没有定形和方向的……形式是‘什么。设计是‘怎么样。形式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设计则是设计者个人的。设计是—种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形式则与环境条件无关。”—在康的建筑哲学中,形式重于功能,因为形式体现物质的本质,不会随环境条件而变化。因此形式化的空间便是展示物性的空间,感知其内部更深层次的场所精神,更确切地,可以阐释为一种体验物体物性的过程。建筑师的精神情感,依附于物质本性,不加修饰地暴露在人们的感知中,这种情感交流更为直接、真实。
以萨尔克生物研究院为例,其坐落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拉霍亚北郊的—片荒芜悬崖上,周围都是黄沙,朴素的石头城略显荒凉与没落。拾级而上,当来到空无一物的中央大广场时,时间仿佛陡然凝固。平整的地面石板整齐排列,渐渐消失在天尽头;朴素的混凝土墙折棱分明,默默地遥相伫立;一片微光洒落,倾斜的落影不断延续着空间的广度。此时此刻满眼中灰色的底框衬托着天空的蔚蓝,时间定格,静谧而神秘。但问,还有什么是活物。便是一股清流“徜徉”流向远方(如图1)。
这便是康的追求——我不会在这个空间里种一棵树或者一片草。这里应该是一个石头的廣场,而不是一个花园。如果你们把它做成一个广场,你会获得一个立面——个朝向天空的立面。
尊重材料最真实的物性,康舍弃了所有的装饰,留下一片只属于石头和砂砾的广场。看似无物的空间,深藏着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当每一位匆匆的人们驻足这里,便滤去了心头的浮躁,震撼于这沉重而苍凉的独特氛围,沉迷于这浑然天成的精神场所一一这是一份难得的平静。
在这—方静谧的土地上,康仅留给人们一片“废墟”。但在这废墟上,人却能感应到一份特殊的喜悦,不可名状。
这是一份来自康的关怀_别烦心,这里的风景很好。
(二)空间的禅意体验——安藤忠雄
禅意之于建筑师,较多地呈现为一种简洁与干净的空间精神。以少衬多,精简、朴素的空间饱含建筑的神韵,人的情感。相较于西方的包豪斯风格、极简主义,东方的“少”则更具有^情味。
东方的禅韵包含着历史沉淀的味道,不论中国还是日本,更讲求与人的精神息息相关,禅意的空间氛围始终牵连着人的情感。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下文简称安藤)曾言:“建筑必须创造这样一种场所,其精神的活力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安藤对于日本禅道的理解尤深,其大量作品所揭示的场所精神即是抽象自然元素与禅宗的意境的微妙融合。通过对风、水、光等自然元素的提炼与表现,加持人的意念与情感,让纯粹的混凝土空间更增添几分灵性。
安藤的设计哲思中,建筑并不靠空间本身的形式去打动人,而是通过一种运动的方式让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感知建筑的神韵——如徜徉在诗歌与音乐中一样,体验到好奇、惊喜、智慧的启迪与精神的洗礼。这便是安藤的禅意——朴实无华的美,用心灵去感知。
在水御堂入口的设计中,建筑隐于地下,建筑的入口被一片莲花池环绕。水的柔美衬着混凝土的刚强,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共处;敞亮的视野空间,让人油然升起一份轻松、喜悦。踏步于阶梯,人便开始沉入池底。原本宽敞的空间渐行渐窄,光线渐行渐弱,两侧升起的高墙,让视野急剧缩减,人们似开始进入另一个世界。简单的入口,犹如出俗世而入禅,由上到下,由明到暗的过程,让人们开始平心静气。步下阶梯,身后幽暗的光线终是消失,一切被黑暗包拢,直至步入大厅,遇见满堂的素红。(如图2、3)。
安藤讲:这是净化,死亡和重生的过程。
红色是室内空间的整体色调,这是日本佛教的代表色,内部的空间氛围则静谧而神秘。人们便怀揣着虔诚和敬仰,在远离喧嚣的地下世界,修心,静气。
简短的过程,如同—次洗礼:洗去纤尘,脱离嘈杂,怀揣着虔诚,回归到最初、最真实的自己——返璞归真、回归本心,这便是安藤的期望与关怀。
(三)空间的不确定流动——妹岛和世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曾定义不确定性空间为建筑的轻盈——“建筑应当反映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特征,即不确定性的可能,即表现建筑自身存在的短暂性和临时性,建筑不应当是永久的,而是短暂的,即建筑轻盈也是不确定性的一种外化。”
作为弟子,妹岛和世(下文简称妹岛)承袭了伊东丰雄的轻快与飘逸,更添加建筑一种穿透流动的漂浮感,来诠释空间的不确定性。品读妹岛与西泽的作品,正如普利策奖评审语一般:“截然不同于那些视觉爆炸式的、或过于修饰的作品。相反,他们始终追寻建筑的本质,这种追求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率直、经济和内敛的特征”。他们的作品中,空间是连续的、不定的,功能是自由的、多变的,没有一个空间有似乎相对固定的形式。人穿梭于空间中,感受着空间的融合与分离,沟通空间的内在情感。
妹岛的建筑是一种图解式的建筑,其设计思想总是基于对人的思考,重视内部空间的组织,关注人在空间内会产生怎样的体验,力求一种最直接、简洁的方式呈现空间。人已成为妹岛设计的一部分,不在仅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关注人的情感变化,是妹岛建筑的核心。这也正如其在普利策奖获奖感言中所讲到:“我们尝试为使用者创造不同的体验,并提供一种探索的自由。”
其作品劳力士(Rolex)学术中心,坐落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校园内,其2万平方米的连续单层流动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图书馆、阅览室、学习实验室、餐厅、咖啡厅、室外庭院等多样的空间。
建筑师以“把建筑当成公园”作为空间概念,尝试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探索自由,创造不同的空间体验。两块轻浮的楼板微微扰动,原本平直的板内层空间便如同微型的地形产生上下浮动,浮动上升的下板面自然阻断人们的视线,无形中让空间产生界限。本是连续的空间,因视线的阻断,产生意识上的空间分割。趋于对平稳状态的渴望,微微倾斜的楼板界面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知,从而引导体验者寻找平稳的界面,人产生运动,空间自然产生流动。功能在于这个空间中没有稳定的落点,除却基本、必须的基础功能外,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创造功能——可以席地而坐,看书听音乐;可以慵懒躺卧,享受午后阳光:也可以围坐一团,交流讨论。梦幻的空间,看似杂乱的功能组织蕴含着妹岛女士对人最基本的尊重与最细腻的关怀,简洁自然的建筑形象,轻松有趣的空间体验让人们脱离城市生活的紧张压抑,放松神经,享受最轻松的生活节奏。(如图4、5)。
基于对人体尺度的认真考量,人类情感的微妙探究,妹岛女士运用简洁,自然,随性的空间形式,传达出一种梦幻的空间不确定性,让人们主动探知空间,创造空间可能,得到精神层面上的慰藉与放松。
结语
每一位富有人情味的建筑师,都有着对人独特的关怀。在建筑师眼中,建筑中的每一个人都如同自己的缩影,徜徉在自己的空间中,回忆着自己的故事。对于人们而言,他们则遇到了一个和自己—样的人,可以对话、可以交流,可以得到一份关怀与慰藉,引起一份情感的共鸣。建筑成立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升華于情感交流的空间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