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探究
王润和
摘 要:以小学班级管理为研究视角,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班风学风建设、家校共育几个方面提出完善班级管理体系的建议。期待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效率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班主任,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动态性完善班级管理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讲“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箴言,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同样适用,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制定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班级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制度必须要人认为本,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这样,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无需我们粗暴地、强制性地进行处理或者惩罚。班级管理制度需要具备动态性,在每一个学期之初,都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去制定完善的量化积分制度,在制度当中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遵守纪律等各个方面。另外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凸显出民主性与广泛参与性,有了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就会从班级管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打造出“人人管班级、人人被管理”的局面,从而强化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参与班级管理。在完善了班级管理制度之后,要确保制度的执行,遇到特殊的情况,应该组织班级干部共同讨论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凸显出班级管理的人性化特征,最终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自觉化[1]。
二、落实分层管理机制
管理的本质在于“理”,也就是理顺秩序,这就要求小学班级管理一定要完善班级“领导班子”,这就是说要打造一支团结、和谐的班级干部团队。首先要选出一名负责、能干的班长,负责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之后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7个人为宜,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内务管理,而小组内部又要制定分管“班子”,如在小组卫生委员、小组纪律委员、小组学习委员等等,他们对组长负责,组长对班长负责,班长对老师负责,建立起这样的分层管理机制,班主任教师就可以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去研究更好的班级管理方案,制订下一学期、下一学年班级管理的总体计划,做好全局部署与规划,从而动态性提升班级水平、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三、丰富多彩的班会
学风建设、班风建设是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升班级管理质量的保障,而班会就是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的平台与阵地,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周坚持组织班会[2]。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传统的纪律教育、理论教育无法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班会的形式是多元化的,组织班会的过程中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召开班会之前,班主任要与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结合任课教师的反馈情况适当开展思想工作,长此以往,就会构建起积极向上的班风、奋发图强的学风,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组织班会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班会主题,例如针对学习,可以定“我为什么要学习”为班会主题,每个小组推选出1~2位“发言人”表明组内的观点,分享学习方法,进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针对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可以组织“我为班级添生机”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种植绿植,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维护班级环境;针对感恩教育,可以组织“妈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的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针对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可以召开“习惯的养成”主题班会。另外,组织班会的方法要灵活、创新,如针对学习动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习与我”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针对行为习惯方面,可以组织“行为习惯养成记”的茶话会;针对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方面,可以组织班级联谊会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要不断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活泼、和谐进取的班集体。
四、家校共育、强化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个人的事情,也是班主任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的对象。在实现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与广大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协作。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班主任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班主任老师要建立微信群、QQ群将家长全部拉到群中,进而在微信群、QQ群中适时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信息,让家长信任自己。另外,还要在群中推送家校共育的信息,使得家长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老师,实现家校共育。
班级管理看似简单,其中蕴藏着大学问,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使命,承载的责任,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诉求,制定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同时要注意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打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和谐团结的班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乐钗.春天花未开,我们已经在路上:班级自主管理体系之我见[J].学周刊,2017(22):176-177.
[2]张波涛.完善职校班级管理体系促进班级建设与发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12):42.
注:此论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