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影婚恋题材中的跨文化传播

    赖文清

    婚恋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也是人生成长的标志性大事要事,婚不成则业难立,家不安则社会乱,因此,婚恋故事成为电影题材拍摄的重要领域。从农业时代跨越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婚恋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遇现代性危机,个体的思想解放,生命的自由权利,不断深入人心,顺之者则幸福满满,违逆者则悲剧连连。在电影中呈现古老中国的婚恋故事,成为导演们乐此不疲的领域,作品既能满足亿万观众的窥视欲,还能解答年轻人心中的困惑,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冲突,成为观众追捧的猎奇点和消费点。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冯小宁拍摄的《黄河绝恋》《红河谷》,都涉足婚恋题材,故事好看感人,情节波澜曲折,人物塑造典型,深受观众喜爱,市场效应良好,成为当代电影佳作。

    李安作为华语电影界的著名导演,有着双重的文化身份和人生经历,使得其电影作品既能较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融入美国文化新思维,这两种文化的交融、冲突等故事情节,形成了李氏独有的特色风格,在国际电影界产生广泛影响,其《喜宴》正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作品。

    一、 跨文化传播的独特魅力

    古老中国的人生婚恋,有其独特的文明礼数和内涵规则,几千年来对增进家庭幸福,维系社会稳定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大家庭,正是由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融汇而成,历史车轮驶入现代之后,社会交往不仅有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融合冲突,还有跨国文化的融合传播,如何把跨文化的交融冲突用电影艺术传播出来,成为华语导演能力与智慧的一种考验,而观众则是最好的检验者,拿出过硬作品才是最好的生动诠释。

    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现代大国,两国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处世风格、思想观念等差别很大,因此两国婚恋文化在社会熔炉中不断交融与冲突,形成独具特色的跨文化传播。电影《喜宴》在199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台湾金马奖和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佳作。电影主要叙述台湾青年伟同来到纽约工作,有个与自己相爱的同性恋男友Simon,可远在大洋彼岸的台湾父母却希望儿子早结婚、早生孙。伟同在亲情与爱情之间艰难抉择,最终想出和来自上海的非法移民女孩葳葳假结婚,而葳葳通过结婚可以拿到美国绿卡,彼此皆大欢喜。电影取名《喜宴》,其喜在两全其美,既满足父母抱孙子之情感心愿,又满足自我同性恋的自由选择;但喜中有忧愁冲突,年迈父母的身体正在衰弱,在机场依依不舍中远望父母身影的消失,让人感慨人世身份的快速转变。可在喜宴闹洞房那天假戏真做,伟同身体还能行,葳葳意外怀孕,同性恋男友Simon认为遭受伟同欺骗,于是二人大吵大闹,要坚决分手,葳葳则坚决要打掉孩子,选择独立生活,此时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多重压力下的伟同十分痛苦,终于把真相告诉母亲,母亲贤惠包容,但没想到从小乖巧听话、聪明帅气的儿子居然是同性恋,想到出生艰难和成长的快乐时光,面前这个儿子完全不同于小时模样,而父亲假装听不懂英语,最终在父母的关怀感召下,葳葳则保留了孩子,Simon愿意接纳孩子当爹,一个孩子两个爹,最终组成了特殊之家。三人来到来机场欢送父母,与老父母的远别,总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故事以美好结局谢幕,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既要觀众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感受美国的现代文化,这对导演是极大的挑战。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中美婚恋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呈现两国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国婚恋文化强调成家立业与传宗接代,有家才能有事业,家是幸福港湾。美国婚恋文化则突出自由选择与责任担当,结婚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彼此心灵惬意的幸福契合。“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到爱的面目而感动,不论爱采取什么形式。我们的同情心遇到它就起共鸣,不管它的对象是什么——或者是构成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人委身给一个异性,两个生命融合为一;或者是构成家庭之间的各种感情,父母子女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或者是巩固的友谊,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互相信任,彼此忠实。爱的对象越广大,我们就越觉得崇高,因为爱的益处随着应用的范围而扩建。”[1]在全球文化交融的社会里,我们只能去尊重接纳,传播跨文化的内涵特质,融合发展。

    二、 跨文化传播的叙事方式

    (一)突出说话者的身份特征

    在《喜宴》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导演李安有跨文化的生活体验,在表达中以电影语言为载体来体现跨文化传播,在叙事过程中,时刻不忘将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对他者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探讨。这种叙事方式既能对他者文化认识保持客观性,又克服文化间的差别对待和傲慢偏见。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因素很多,但能有效沟通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历史学家赫拉特在《人类简史》书中对人类奥秘探求所讲道:“我们是怎么将其他人类物种赶出世界舞台?为什么就连强壮、脑部发达、不怕寒冷的尼安德特人,也无法挡住智人的屠杀?相关的争论必然会继续。而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得以辩论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音。”[2]在故事人物之间的发言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影片《喜宴》中,将这两个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承放在了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彼此地位得到应有的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导演李安的双重文化身份,由于长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使得他对这两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电影的艺术表达上最大程度地规避了文化优越感和傲慢心态,同时也没有批判传统文化。整部电影在文化的传播上显得非常客观理性和包容,实现了文化的自我超越,李安在影片中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审视,包含了文化交融和矛盾冲突,对传统和现代的抗衡进行冲突叙述,成就了电影的艺术水平。

    (二)构建融合冲突的叙事方式

    人与人之间要想实现跨文化的良好交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在内容上实现相互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某种文化符号的理解。电影语言具有自己的符号特征、语汇功能以及叙述规则,运用特定的声音、画面、道具等要素,使它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理解。中国语言文化风格强调委婉迂回,蕴含悠远,其爱突出细心问候,关注生活层面;美国语言文化风格强调直截了当,意味明白,其爱强调尊重理解,关注精神层面。在美国社会,同性恋早已没啥稀奇,父母只会尊重理解,人成年后有选择的自由权;但同性恋和中国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甚至被看作是龌龊羞辱和心理变态。每次伟同和父母电话交流,都羞于诉说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父母催婚在中国社会是常见之事,美国父母则放任自流,突出自我担当。伟同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最终选择用撒谎的方式来圆满故事,这样既希望得到自由之爱,也得到亲情之爱,故事情节不断向高潮推进。其实,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关于身体消费的问题,异性之间的身体消费对一部分男女未必快乐开心,同性恋的身体消费对一部分人之间却幸福愉悦,因此,男女身体始终是电影艺术探索的社会问题。“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徒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个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3]“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身穿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换句话说,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4]因此,电影《喜宴》虽然传播文化,但男男和男女的身体成为故事叙述的聚焦点。

    在电影叙事推进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法则和叙事方法,还要有不同的抒情方式。不管语言法则还是叙述方法,爱都是推进故事叙述的持久动力,“有一种素质,有超乎一切之上的动力,这就是爱。因为爱的目的促成另外一个人的幸福,把自己隶属于另外一个人,为了增进他的幸福而竭忠尽职。所以我们一定要承认爱是最有益的特征,在我们所要建立的等级上显然占着第一位。”[5]李安对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了解颇深,采取怎样的叙事节奏和途径,才能更好打动大众拿捏得非常准确,在跨文化交流中以电影为传播载体,最终实现跨文化的传播技巧。当《喜宴》以跨文化的形式呈现在社会观众面前时,并没有让人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而是在电影语言符号中接受故事情节,构建文化冲突的思考及人生际遇,传播彼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人去理解和思考两种文化内涵,给人一种愉悦感,最终实现人生升华。

    三、 跨文化传播中的精巧技艺

    在跨文化传播中,彼此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技巧都存在不小的差异。李安在影片《喜宴》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时间的顺序发展,采取了单线式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不断展开各种矛盾、最终达到高潮。在《喜宴》中同性恋故事就是电影各种冲突关系的导火线,然后在对情节推进中穿插更大冲突假结婚,于是一场有趣又有弹力的戏剧性故事不断铺展开来。在故事中导演增添婚姻宣誓、摆喜宴、劝喝酒、闹洞房等喜剧情节,让本来伤感的主题变得轻松愉悦,也显得更加内敛含蓄,在异国他乡可以看到中华特色的婚姻故事,成为游子们的纽带情怀。

    在电影故事中,伟同想得到自己的自由感情,但同时又不能够割舍掉父母的联系,女主人公葳葳为了拿到美国的绿卡才同意与伟同结婚,这充满着许多矛盾痛苦和被迫无奈。伟同父母虽然痛苦难忍,但选择了去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为亲情彼此妥协。这些矛盾冲突和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碰撞,触及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困境挣扎也有欢乐幸福。“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痛;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6]归根到底,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会面临着各种人生问题,作品在传播上通过对人物内心深处隐藏的情感描写,来表达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发自内心的艺术关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而得到情感共鸣,给人无限遐想与回味。

    在电影《喜宴》中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传播,起伏高潮的情节推进,巧妙严密的叙事方式,有效传播了人文关怀,将社会问题暴露在世人面前,对于社会迷茫和矛盾,进行关注探索,不断寻找新出路。电影在情节叙事中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心态上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巧妙的话语转换与艺术引导,最终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偏见与疑惑现象进行碰撞融合,为中西跨文化交流开辟了新途径和新领域。

    参考文献:

    [1][5](法)丹纳.艺术哲学[M].彭笑远,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52.

    [2][6](以色列)赫拉利.人类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9,385.

    [3][4](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0,123.

相关文章!
  •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摘 要】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也逐渐被提上改革议事日程。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尚处于

  • 纸艺技法在装饰画创作中的创新

    伍芳+邓慧摘要:针对目前室内装饰画市场产品批量生产造成的缺乏人情味和艺术感的现状,以室内设计的自然风格为依托,将纸艺技法创造性地

  • 论传统的设计和设计的传统

    摘 要:人类从蒙昧时代至今,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设计的创作似乎是始终贯穿着人类的一种心灵共鸣。在传统的设计中体现着先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