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环境 提升初中语文线上学习效果
陈维严
摘要:师生如何适应语文的线上教学?如何通过空中课堂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线上教学对老师和学生从课前、课中、课后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提升的契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线上学习 有效学习
2020年初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侵袭全国,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各中小学都采取了延期开学的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于2月12日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意见。面对疫情形势的倒逼,传统的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样态以及师生角色定位都需要发生相应改变。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线上学习”,我们该怎样准确定位、精准指导,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一、指导学生和家长,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来,奠定有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校公布的“空中课堂”课程表,把各科时间分配好,让居家学习同样有条不紊、持久高效。在家长的帮助下,主动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听课环境,避免周围事物带来的干扰。同时提前调试好设备,备齐课本、文具等,确保听课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除了在设施设备上做好以上准备,老师要指导学生比平时要更加重视课前预习,正确地预习课文要做到四个字:“读” “导” “注” “查”。
(一)读: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利用好课前的“单元目标” “预习提示”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粗略了解课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
(二)导:细心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或者导学案。
(三)注:圈点批注课文,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段落层次等并做适当批注。
(四)查:查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学常识等。
二、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引导、督促学生在课中积极参与,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关键
线上语文学习,靠海量语言文字支撑,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需要在以下几个环节重点把握:
(一)提醒学生认真倾听,把握重点
线上学习,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传递信息的前提下,课上认真倾听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专注听老师讲解示范,几乎所有老师在突出重难点时都会用加重语气、提高语调、放慢节奏、加重重点词语读音和多次重复的方式。老师在执教《孙权劝学》时,多次重音强调要揣摩人物说话语气,同学们在听到老师的指令后,就会在体会说话人语气中慢慢地把握住鲁肃和吕蒙的性格与形象。其次,注意聆听同学对问题的解答。线上居家学习,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就会放松分神。然而,有的同学回答问题角度新颖全面,思路清晰开阔,同样值得我们去倾听和学习。
(二)指导学生圈点勾画,筛选信息
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不仅在预习课文中不可缺少,在整个听课过程中甚至复习做题时,也至关重要。七八年级学生在听老师分析课文内容时,可以用圈子码“①②③”标出段落序号;用三角号“△”标注出句子中的关键字词;用波浪线“ ”勾画出精彩语句;用双斜线“//”划分段落层次;用感叹号“!”标注感叹、惊奇之处;对于听课过程中产生的不解和疑惑,可以标注问号“?”等等。九年级学生在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的板块中,用“圈点勾画”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文章的关键信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进而针对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師生重视朗读赏析,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空中课堂,大家静音状态下上课,给学生想要“好好朗读课文”增加了难度。其实,朗读课文,线上学习,一样可以做到。比如,老师在上七年级《黄河颂》这首诗歌时进行了线上范读,学生可以在座位上跟读,学习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情感等。老师在执教八年级《安塞腰鼓》时用多媒体进行了音频朗读,学生可以结合文章语句,想象和揣摩音频中朗读者的表情与动作并试着做一做,在主动参与中走进课文,培养语感,提高审美。
(四)适时笔记,盘点提升
线上学习,时间紧节奏快,很多同学更加处理不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要求我们听记结合,跟着老师节奏,用记录关键词或特殊符号的形式快速记录,课上遗漏的知识做出标记,课下结合老师课件或者重播回放完善,盘点提升。
三、重视课后复习与拓展,提升有效学习的效果
(一)整理一份翔实的听课笔记
利用多色笔对课堂听课中的重难点进行标注,有利于后期复习检索和巩固。
(二)完成一份高效的家庭作业
字如其人,书写规范,是作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规范表达,及时检查。
(三)实现一次深度的拓展阅读
比如,《海燕》是高尔基写的《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九年级的同学们要想读懂这首散文诗,仅仅依赖于文字理解是难以实现的。那么,阅读《春天的旋律》其他部分内容和高尔基同时期作品,才能透彻理解《海燕》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目前,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只要师生共同精心准备,共同参与,课后共同提升,线上学习也将更加方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将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