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父”的无语看到的
摘 要:“渔父”在《楚辞》中,是屈原的另一种身份:他心肠极热,眼却很冷;他忧戚国难,却只能高歌于一叶扁舟;他心忧苍生,却只能笑看人间沉浮于一隅。他是一个无奈却又坚韧的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斗士。
关键词:屈原;渔父;独立人格;隐者
苏教版必修五的课本选取了《楚辞》中的一篇写屈原的文章,篇名曰《渔父》。许多读过此文的人甚是奇怪,为何这篇主要记录屈原思想的文章,却以配角“渔父”的称谓命名?为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这段文字时,删去了结尾部分“渔父劝说不得,便不再与屈原言,微笑而去”?
这不得不从“渔父”这个特殊身份说起。古代作品中渔夫的形象十分复杂,意蕴也很丰富。追溯起渔父的原型,不得不提到姜子牙。当年他直钩钓鱼,却曲线实现了“逐志”的政治宏愿。于是,渔父从此就成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的代名词。曾经助勾践灭吴的范蠡,功成身退,于是乘着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隐身为渔父,最终没有人能找出。因为渔父这样的爱山乐水、冲淡脱俗,以致后人不惜累笔描摹渔父安贫乐道、潇洒生活的形象。当然,也有许多人以为渔父的“出世”仅仅是一种伎俩,一种“终南捷径”的巧慧而已,却不知他们背后的无奈与忧愤。
在《渔父》中,当执著的屈原要“赴湘流”“葬鱼腹”,渔父好言相劝:这世道如此的黑暗,世上的人啊,都是那么浑浊不堪,哪里还有什么清白、正直?倒也不如随波逐流,随世道而变。在渔父看来,真正的圣人是能随时而变,不被外界束缚的。只有随着世道变化而变化的人才能明哲保身,才会远离迫害。屈原铿锵回应:不肯让洁白无瑕的身体,蒙受外界污浊的玷染。刹那之间,屈原洁身自好、舍生取义的高大形象倏然耸立,其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高标精神令后世敬仰。而渔父的随波逐流、虚与委蛇的自保行为令许多读者唾弃。贬渔父褒屈原,成了许多读者理解作品《渔父》的情感导向。
其实,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文本的内容上看,很难找出作者对渔父的贬低之情,渔父的价值在于衬托了屈原的伟大形象,而他自身,又何尝不是被塑造成一个高蹈遁世的形象呢。
虽然关于《渔父》的作者在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但不管是屈原所写,还是对屈原非常熟悉的楚人为礼赞屈原而写,都免不了把渔父当作陪衬人物看待。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何在被屈原一顿抢白后,渔父还能不愠不恼,微笑而去?为何“鼓枻而去”时,要高歌以清澈的沧浪江水洗头巾,浑浊沧浪江水,清洗自己的脚?为何最终视屈原赴死不顾,“不复与言”而去?我们尚不谈历史上有没有“渔父”这个人,也不管屈原在临死前有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与时推移”的隐者高人,单是其“一笑”“不言”,就很值得读者深思。
说到隐逸之人,我们不得不说到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庄子·渔夫》中的渔夫讲述的“本真”道理,即使圣人孔子也自叹不如。人们常常觉得其理论“大而无当”,认为其“乘物游心”“天道无为”的思想太过唯心与玄虚,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背后的困顿与绝望。庄子活在乱世,乱世的种种荒谬与黑暗是无法用笔叫板的。鲍鹏山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能用庄重正派语言与世界对话的悲愤者,一个跟世道比谁更无赖、更无理、更无所顾忌的无逻辑的呼告者。只是,我们要学会从他的满纸荒唐言中看到他的一把辛酸泪,需要从他的满脸血泪中读懂他的怪诞与孤傲、无奈与郁郁无处倾诉的悲痛。
渔父他心肠极热,眼却很冷;他忧戚国难,却只能在一叶扁舟之上,高歌清风明月;他心忧苍生,却只能居于一隅,笑看人间沉浮。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他因言语获罪,隐忍苟活,受到十种凌辱中最不堪的一种,失去被人尊重的资格,被众人耻笑。于情于理,遭受宫刑的司马迁都应该早早自裁,在生与死的选择煎熬中,他以坚韧的毅力,伟大的人格选择活下来,因自己的心愿没有达成,不敢就这样离世。这种生死煎熬,伴随了他的一生。可他这样的愤懑能与谁人说?世道浑浊,无人理解,就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看待他时,也是一种异样的目光。所以宁可不说,也不要自取其辱。这恐怕就是那些被迫隐逸的渔夫们只能遇到事情时淡然而笑的缘由,也是他们 “遂去,不复与言”的“随化”思想的外现。正是经过了愤世嫉俗的种种痛苦,无奈之下,才有了为固守人格自由而潇洒归去的洒脱。
正因此种种,我以为《渔父》为屈原亲自执笔所作,“渔父”也许只是另一个外化的屈原,一个与决绝的屈原本身撕扯的力量象征。以《渔父》为题,更能彰显屈原在生死抉择中的纠结、挣扎与绝望。而把 “史学”颠覆为“人学”的司马迁,只是想举起屈原忠贞与爱国的精神旗帜,所以引用《楚辞·渔父》时,删除渔父一笑不言之片段实属主题需要。
读过《楚辞》和《史记》这样的古籍,就会发现:历史上总有这么两类人,诸如屈原,诸如渔父。他们要么执着,要么通达;要么坚守,要么旷远;要么顽强,要么包容……只是我们把在屈辱中艰难求生、执着光辉的屈原像火把一样高高擎举时,请别忘了世界上另一种生命状态—— 保持独立人格的“渔父”的存在,别忽视在吟啸烟霞里蕴藏的从容以及背后泣泪的无奈。
人生是一个充满玄机的禅悟之旅。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人生,悟透了生命,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懂得“渔父”的无语,才能了解无语背后纷乱的时代以及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催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慎春燕.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江海燕(1978— ),女,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