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效果对比
李扬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治疗以及交锁髓内钉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优良率,对照组的优良率仅为70.0%(21/30),相比之下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显著降低畸形愈合、成角畸形率、局部创伤、手术应激反应,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胫骨干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交锁髓内钉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9..02
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是一种胫骨粉碎性或远端骨折,与高速纵向暴力有关,骨折片会向四周爆裂,由于骨折处周围只存在皮肤组织与肌腱,因此局部血液供应与循环不佳,会导致皮肤产生很大的张力,进而会刺破皮肤或导致张力性水泡的出现[1]。同时,存在类似于软组织损伤、血运代偿性差等并发症,诱发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的可能性较大。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LC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骨折断端、附近软组织血运状况提供充足的保护,有利于骨折更好地愈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INF)与人体骨骼力学中心性固定原则更加愈合,相应的 会提高骨折愈合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治疗以及交锁髓内钉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55岁,平均年龄(45.9±11.2)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54岁,平均年龄(46.1±1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取闭合复位经皮锁定钢板:患者取仰卧位,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情况,选择胫骨远端合适位置做一横置切口,切口长度3 cm,可在骨膜、深筋膜中间位置置入锁定钢板并用克氏针固定,观察患者骨折区域骨块复位情况,若复位效果良好再利用同规格钢板,套在克氏针之上,而后再标记钢板孔,于患者皮肤处做切口,长度为0.5 cm,使用螺钉进行钢板固定[2]。
对照组采取交锁髓内钉治疗:手术前需要对患肢进行CT检查或X线片,以此选择长度适宜的PLC钢板,麻醉方式为连续硬膜外麻醉,治疗时取患者的仰卧位。在X线透视下来复位处理骨折部位,然后在小腿前内侧或外侧行一切口,长度大约为1.5 cm,将其深筋膜切开后需在深静脉与骨膜之间,借助鼓膜剥离器建立皮下通道,紧接着需要再骨折处骨膜表面置入之前准备好的LCP钢板,同时在X线透视下确定骨折端对位 ,锁定固定时将自带螺钉拧入,最后缝合手术切口,结束整个操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评价:优:治疗过程中未见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骨折恢复良好,未见畸形,关节活动能力正常。良:治疗过程中无感染发生,但有部分血管或神经出现轻度损伤,骨折恢复良好,未见畸形,关节活动能力有轻微限制。差:未达到上述标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优良率,对照组的优良率仅为70.0%(21/30),相比之下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共取得96.7%(29/30)的优良率,对照组的优良率仅为70.0%(21/30),相比之下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中,加压钢板固定更佳适用于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治疗当中。
综上所述,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干中下段骨折,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显著降低畸形愈合、成角畸形率、局部创伤、手术应激反应,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施伟业,黄家基,吴江华.专家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OL].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03):275-277[2019-04-16].
[2] 潘 立.对比分析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J].临床研究,2019,27(04):95-97.
本文編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