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程钰淇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社工机构,其不同于社(区)委会、街道办工作,实际工作内容更多地指向了社会服务及社会福利服务,工作内容对专业化能力的需求跨度较大。目前社区共建模式备受追捧,并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压力。本文认为,社区共建模式的出现确实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了压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人才需求,由此本文重点谈了社区共建模式的特点以及该模式下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变化,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的新出路。
关键词:社区共建 社会工作专业 就业 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1 社區共建模式的主要特点
1.1社区协商治理
社区协商治理是社区共建模式的基本条件,为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我国多地相继开展了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实践性工作,其中主要以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基本条件,实现社区服务与治理的高效化、便捷化。相对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而言,社区协商化治理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对公众意见的广泛收集,使治理工作的规划性任务增加但设计性任务减少,公众参与率更高;二是协商治理相对规范,各类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的规划、处理结果的透明度更高;三是群众监督被落到实处,在程序标准化和工作透明化的条件下社区治理工作的质量保障更为有效。
1.2社区服务管理改革与精简
以往社区服务管理由专业化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委会负责,基层工作者压力较大、责任较重,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质量交叉。在社区共建模式下,社区服务管理的工作被高度分割,各参与机构仅需要负责自身工作部分的记录、统计和分析等工作,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委会仅负责管理内容的整合与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需求,管理部门得到高度精简。
2 社区共建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的冲击
2.1社会组织加入共建对基层专业工作者造成就业压力
社区共建模式下的协商治理使得更多社会组织、公众可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其所产生的最显著的冲击在于基层社会专业工作者的需求整体下降,许多学习成本低、工作难度小的社会工作可以被非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替代,因此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冲击。
2.2社会单位加入共建对基层专业工作者造成就业压力
社会单位在社区共建模式下主要参与治理建议、治理反馈、社会服务需求收集和评价等工作,此类工作本身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知识的依赖度较低,因此社会单位在加入社区共建后往往能够取得更佳的工作效果,而原本应由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负责社区治理方案分析和规划、治理效果与服务需求调查等工作岗位会进一步减少,转换为有更高水平需求的综合分析与设计岗位,因此其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3社区管理组织精简对专业学生的需要量降低
社区管理组织的精简是社会共建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管理组织精简也是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过程,组织精简也就意味着岗位缩减,在全国范围内社区管理组织进行普遍的组织精简后,相应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自然会出现障碍性问题。
3 社区共建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的出路及教育策略
3.1社会工作上层规划对专业工作者的需求及教育策略
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特色社会职能,该职能在国内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环境的影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价值观环境来说,国内集体主义和大众团体精神都相对较高,社会工作的特有价值有所下降。简单来说,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性需求会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减少,社区共建模式的普遍推行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典型写照。但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来看,其一方面能够实现社会中一些特殊资源的均衡调配,另一方面能够辅助解决社会公平性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同时在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中,存在许多十分成熟的社会工作方法论,其在分析社会管理和服务需求、规划社会管理与服务方案、优化社会管理与服务效能、改进社会资源分配与利用价值等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价值,而此类理论知识正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特有的就业竞争力,也是社区共建发展的大趋势下始终不会消失的重要需求。
由此来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应对社区共建模式普遍推广的环境压力下,应当充分把握社区管理与服务对社会工作者专业理论的高度需求,进一步强化理论性知识及其实践转化、社会工作专业性技巧的培养,由此满足社会同步增长的专项人才需求。尤其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方法的教育上要强调深层次理论剖析,促进学生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并加强方法实践,使学生积累足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以及特定领域工作经验,以其能力独有性应对日渐增长的转化人才需求。
3.2组织间协调与管理工作对专业工作者能力依赖及教育策略
社区共建模式下虽然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参与者数量有明显增加,并能够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但在社区综合性治理与服务业务的统筹规划、集中性管理等方面也面临着新增的协调压力。由于社会工作本身会涉及较多的人和环境协调的任务,在基层社会工作中,参与共建的机构和单位通常是以自身管理和服务范围内的需求为第一目标,其中对社会资源的调配也会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工作质量的均衡性发展。而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在社会关系、资源协调方面的专业能力更为突出,这是非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工作者所不具备的特色条件,因此在社区共建模式下的组织间协调和管理工作更依赖专业人员,这实际上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
应对这一需求,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知识的教育,可以适当增加相应领域知识内容的分配比重,提供更高比例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相关的工作时间条件。例如新增部分公共管理学科下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与福利相关的协调工作方法论及经验总结型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专门开设一门相关必修或选修课,在实践学习期也可以多推荐协调工作相关岗位安排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协调工作的实践能力。
3.3非专业性组织的加入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性指导岗位及教育策略
社区共建模式下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组织架构中主导者为社委会、社工组织,共建参与者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等,次要参与者为个体群众或群众组织,其中除社委会、社工组织、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外,其他绝大多数參与者机构(或组织)内部并不具备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而此类机构或组织在基层社会工作实践中通常由人事部门成员、工会成员、党组成员代为负责相应工作任务、此类工作人员绝大多数为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根据个人工作经验、与社工组织接触过程中学习到的表层经验开展工作,其实践工作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更多的是依靠公平意识、利他精神、团队意识和民主意识来指导自身工作,从专业者角度来看其工作过程和方法大多不会十分科学,甚至在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负面结果,而且这种非专业化工作本身也会挤占其本职工作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社会共建模式逐渐普及后,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组织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指导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持续提升,这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出路。
基于这一就业需求来看,相应指导性工作岗位对于工作者的能力需求更倾向于理论方法掌握和实践经验积累,而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科教育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发展较为缓慢,实践期相应能力增长虽快但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有效推动学生实践经验积累。对此,院校可以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周期更长、实践性更强的实践工作安排,首先可以在前1~2学年开展常态化的课堂模拟、案例模拟与分析活动,将其纳入常规课程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性训练;其次可以定期组织社会活动,基于社会工作主体设计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有效推动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发展,积累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下开展社会工作的经验;最后需要在实践学年安排专业化岗位实践,与地方行政事业单位、社(区)委会、街道办、企业工会、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安排学生参与明确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相关岗位工作,真正在专业领域内获取实践经验。
4 结束语
结合本文分析来看,社区共建模式的发展确实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压力,但这一压力只在短期内表现突出,专业学生的长期就业压力更多的来源于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精神认知大环境。而社会工作领域的实际人才需求反而会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职能细分而提升,因此保持教育对象的理论专业化、能力需求对口才是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桂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2):72-75.
[2] 蒋雪,丁宇露.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应对措施研究——以南京X高校为例[J].长江丛刊,2017(29):225- 225.
[3] 何立军.深入推进“三社联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民政部召开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J].中国民政,2015(20):30- 31.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