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之当代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取向
摘 要: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而师范生则是预备役教师,师范生培养的水平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文章着眼于师范生培养问题,对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困境,而后论述了培养临床实践型师范生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实践;师范生;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91-02
引言
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教学水平是其职业生涯之中最为重要的能力评价指标。目前,我国师范生培养工作机制和流程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导致许多师范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却没有实践能力。因此,将临床实践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取向,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十分必要。
一、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内涵
临床实践本是医学用语,表示医生应该利用临床技能和经验,对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方案有效地进行科学判断。而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则源自美国,其应用意味着要借鉴医生培养的临床经验,在教师培养环节多多提供临床实践机会,使其能彻底运用专业知识,累积实践经验,锻炼实践技能。此时,教师培养的基本目标、课程设置、临床实习和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是其基本要素,培养者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师范生提供自我观察、锻炼和展现的机会,让他们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自我判断力和反思力[1]。所以,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培养目标为打造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素养和能力方面满足学生、学校和学区要求,更应具备实践和反思能力。
二、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
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十分适用于国内的师范生培养,其应用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培养成效,增强预备役教师的从业能力。而且,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和临床教育学的应用,也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临床实践性得到了高度重视。
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他们参与教学实践的途径,为他们提供更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机会,使教师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在实际应用环节还能让师范生以及师范院校教师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可以为夯实师范生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知识结构提供帮助。而且,随着教师教育内容重点的偏移,这一培养模式的应用更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为了让师范生获得教师实践性知识,师范院校必然会构建更为全面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此外,以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来对师范生进行培养,可以进一步强调和明确教师这一职业的实践性和灵活性,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由单纯地练习技术转变成开展反思性实践,能让师范生不再受困于机械训练和低效模仿,真正成为有独立学习、判断、反思能力的实践型教育人才。
三、我国师范生培养工作困境
师范生来自各级师范院校,他们在毕业后将走上教师岗位,化所学为所用。不过,在我国的师范生培养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十分普遍。虽然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這一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关注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缩短师范生到合格教师的过渡期仍然是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重点。现阶段,在我国的师范生培养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首先,创新性不强。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内容、方法,还是课程体系都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也难以满足教育发展需求。通常来说,师范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等,其中涉及的教育理论较为老旧,并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开展的新要求[2]。而且,在授课时也大多以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师范生的参与性并不高。
其次,核心素养不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实践教学能力,更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这些都属于教师的核心素养。但是,现阶段许多师范生选择这一专业只是出于现实考量,只为找到稳定工作,而非真正热爱。在此情况之下,许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其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无法达标,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主动、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十分不利。
最后,实习工作难落实。虽然师范生在毕业前都必须经过实习,而且需要获得相应的评价,但是这种实习模式往往流于表面。师范生实习需要跟随指导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干扰到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正常教学秩序,所以在此环节,师范生并不能获得太多帮助,也难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无法得到切实的练习。
四、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
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应用,可以为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就业能力和应变水平奠定基础,也能大大提升师范院校的高素质人才输出比例。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效率,师范院校应积极应用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
1.明确目标定位
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与普通培养模式相异,所以在应用该模式时必须明确其目标定位,为找准模式应用方向奠定基础。在此环节,师范院校应该基于临床教育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理念合理设定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目标。例如,以提升教育现场性和实践性为目标开展师范生培训,在该模式下,师范院校应该坚持“实践取向”,为师范生更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增强实践能力做好准备;以形成教育智慧为目标开展师范生训练,此时指导教师需要牢记育人为本,要让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专业性、情境性、经验性和阶段发展性特征,让他们能够逐步学会反思与深究,实现自我成长;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对于教师而言,终身学习十分重要,这是教师保持实践能力先进性、科学性、批判性的关键,而在应用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时也应该积极发展他们的实践性思维,为实现持续性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师范生培养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范生难以拥有教师实践思维。从本质上来说,教学实践是复杂的,这不仅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更是教师基于实践问题提出合理策略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缺乏教师实践思维的师范生往往难以解决教学中的“临床”问题,无法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更难以产生教育智慧。因此,在实践作业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实践思维为己任,将他们打造成反思性实践者,为真正培养出优质教师而努力[3]。
2.优化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是影响课程体系合理性的关键,在师范生培养工作中,保障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拥有统一的内在逻辑十分重要,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今,教师教育中增设了许多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贴合的必修课程,还提升了选修比例,更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实习时间。这种调整为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在学校之中,理性课程、正式性课程、感悟性课程、操作性课程和经验性课程缺一不可,而在培养临床实践型师范生时理顺各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进理性课程向操作性课程的转换,强化经验性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3.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实施
要想真正发挥临床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势,就必须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既要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又要充分展现实践性,应基于模式应用,为师范生提供更为多样的实践机会。
(1)拓展课程内容。正如上文所言,教学实践并非易事,师范生要掌握这种能力必然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累积。所以,在实际作业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拓展教育课程,从课程体系的构建环节实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比如,合理调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比例,基于“教育+心理”“学科教育”“实践+技能”和“研究与拓展”等模块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构建兼具实用性与多元化的拓展实践课程体系[4]。
当然,在此环节还需要对学科教育课程进行拓展。此时,除了开设各学科的基本理论课程,还应该增设学科教育原理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尤其是在学科教育实践性课程设置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以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格的教师在知识、实践技能、关系协调性和品行方面都具有专业性,这是保证他们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键。在拓展课程当中,教师应以课堂练习和课后实践来培养师范生的能力和心智。
(2)改良培养方法。以往,师范生培养环节的定势思维极强,导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成果一直停留在“教会知识”。但实质上,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预备役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那么就需要让他们深切感受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独特性。比如,以情景化教学手段开展师范生培训,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开展培训等。而且,为了能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还应该从技术性实践转化为反思性实践,以自我反思与回顾推动自身成长。
结语
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可以输出实践能力强、应变反思有效、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为了以临床实践为价值取向开展师范生培养,师范院校应该明确临床实践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做好课程体系构建,强化技能培养和优化实习形式。
[参考文献]
[1]王 华.师范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探索与反思——以西安文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1):56-60,75.
[2]索 磊.“临床实践”教师培养模式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评论,2019(11):111-116.
[3]闫江涛.以卓越教师培养为指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6):100-104.
[4]赵 英,黄 娟.美国教师教育临床实践标准的基本框架及其啟示——基于CAEP教师教育临床实践标准的案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7(7):60-71.
课题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临床实践的卓越教师成长研究”(2019SJA162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红娟(1974— ),女,江苏海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