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授课,不如教研织网

    魏忠

    2020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ustin Reich和几位同事刚刚完成了一项研究,探索在线高等教育的教学技术,涉及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近25万名学生。统计表明,在实验的最初两周,一些小的行为干预措施,如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中描述他们计划何时以及如何将必修课程融入生活,将显著提高大型网络课程的完成率。这两周的研究让研究人员感到兴奋,但随着课程的延长,效果逐渐消失。

    1927年,梅奥被邀请到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研究一项非常匪夷所思的结论。由于这个工厂的工人对工作条件不满,前期研究人员认为工作条件和环境影响了工人的积极性,结果却表明,无论是增加工厂照明亮度还是减少亮度,工人积极性都会迅速增加,然后又会降下来。梅奥经过研究发现,工人并不是因为增加或减少照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而是因为受到重视而发生改变。而随着重视的阈值衰减,效果也完全消失。这就是心理学和行为学上著名的“霍桑实验”。

    用霍桑实验来解释网课中教师的“刺激”行动,也有以下四个霍桑结论:

    1.学生是“社会人”,即使是网课,学生也需要社会交往和情感互动,“感受得到重视”才是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2.网课中需要学生和师生的“非正式组织”,如果以单纯的人机交互来刺激学习,单项学习也许能够见效,但人类学习必须在非正式组织环境下才能“回到初心”,也就是长期和根本性的学习目标。

    3.无论教师使用什么手段,工具化的目标总是与学习效果背道而驰,随着工具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细化,人总是有能力分辨工具与人性,好的老师的创新的课堂掌控能力在于提高学生的满足度。

    4.“教学方法”本身和“控制手段”这种策略,是“减少教师重复劳动”,通过教师的创造的满足感,使学生感受到得到了重视。

    最近一些年的PISA考核,中国上海的教育一直名列前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准确地说是中国,基础教育有一套教研制度是一般西方学校没有的。教研班子和教研制度的一个好处在于,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在一代学生、一个学期、一个知识点的个性化方面,通过“教研”的改变,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重视的感知。

    回到开头的实验,Justin Reich在研究论文结论中说:“我们曾希望利用这项大规模的研究,为教授们提供一种提高在线课程完成率的简便方法。但相反,结论是,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这些干预措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起作用。”个人认为,这个研究小组还是太乐观了。从电化教育到大数据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原先预言的变革一直没有出现,反而好教师越来越重要,好教研团队越来越重要,无聊的技巧和照本宣科的教师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工具化在大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类感受被重视的能力。

    另外,原先指望学生使用的录播、网课、题库、数据分析,可能用错了地方,真正应该用的地方是教师教研、课程评估。随着网课平台的越来越普及,更加需要的是记录教师的思路、逻辑、过程,并且建立教研组织对这种过程进行非正式的探讨和正式的评估,其目的不是“管控”教师,而是为了让教师“感到被重视”。只有通过成年人容易使用和可控的教研平台的支持,达到教师的满意,学生才可能满意和被重视。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临床实践之当代师范生培养的目

    摘 要: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而师范生则是预备役教师,师范生培养的水平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文章着眼于师范

  • 情境·实践·体验

    梁建国 摘要: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部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