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俊杰
摘要:十八大以来,水利工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要求,从生态文明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实际,对新时期全面落实新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宝鸡市 水利工程 管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陕西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留水、柔性治水”的治水方略和理念,着力实现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管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我省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宝鸡市将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工作防线,提出了让“城市绿”“宝鸡蓝”“渭河清”“乡村美”成为常态的总体工作目标,宝鸡市水利部门围绕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以实施“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
1 宝鸡市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
宝鸡素有关中“水龙头”之称,境内有河流300多条,河流水系、灌溉渠系等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渭河干流及金陵河、清姜河等支流从宝鸡市区穿城而过,与宝鸡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自2000年以来,宝鸡市抓住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契机,积极探索对渭河及其支流宝鸡市区段的生态治理,先后建设了拦河闸工程、橡胶坝等一批城区水利工程,先后建成了金渭湖、渭河公园、石咀头蓄水工程和渭河生态园、高新渭河公园等一批重点水利景观,市区呈现出了湖湖相连、湖园相间的生态景观。其中,金渭湖被誉为“北方河流治理中寻求人水和谐共处的一项具有代表意义的工程”,渭河生态治理工程还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目前,宝鸡市通过制定并实施宝鸡市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着力构建“山水相依、水环山绕、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水生态环境,以水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大踏步向前推进,奋力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目标任务。
为建设和管理好宝鸡市区的水利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宝鸡市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工作机构—宝鸡市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市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主要实施主体,负责市区所有河道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及建成工程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市区河道沿河两侧配套设施的景观设计与管理,市区河道管理的行政执法工作、综合协调等工作。
2 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新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作为宝鸡市城区河道建设和管护工作的责任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过去的工作中,宝鸡市市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水利工程成为市区景观建设的关键部位,成为宝鸡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但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日益增加,对水生态文明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结构性缺水的自然禀赋条件下,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工程建设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水利景觀工程建设质量不高、水利景观工程与市区建设不够协调、水利景观工程管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管护工作水平不高等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和提高。
因此,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具体工作,既是解决工作防线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需要,必须在明确方向、明确思路、明确路径下功夫,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优异的成效为宝鸡市市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 积极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途径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市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宝鸡市民对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需求和当前实际工作结合,以解决突出矛盾的为抓手,在实际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将新发展理念真正扎根于工作实际中。
3.1创新发展为民的新思路
要创新思想路线,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过去的党委政府满意不满意、领导满意不满意转变为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上来,因此在城区水利景观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在充分调查、全面分析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重点需求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位一体,围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建设目标和管理方式,从而确定工作方法和具体措施。城区水利景观工程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属性,一是对于河流水资源的治理调节工程,二是反映着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反映着城市建设与人的关系、反映着水资源与人的关系,因此对于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既要基于对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调查,又要基于对城市建设需求、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等社会因素的分析调查,既要满足安全性、科学性等水利指标需要,又要满足城市建设风格、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等社会人文需求。
3.2处理好多方面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是在水利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上,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关系,既不能超越当前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阶段,大搞政绩工程,也不能不顾政府财力和超越人民群众需求,满足上马数量众多、体量宏大的各类水利景观工程项目,又不能落后于当前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在系统规划或项目设置上关于保守,必需在满足现实需要和兼顾长远需求的情况下,坚持全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统筹兼顾;二是在工程的需求设计上,要协调好防洪、水源保障、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要在防洪能力能够足额保障、安全性得到彻底落实的前提下,兼顾好蓄水量、河道排污治理、游览设施等需求指标要素;三是在工程的景观形象上,要协调好水利工程与市区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局部设施,必须要服从城市建设整体全局风格的规划要求,与周边城市建设体做好外观、颜色、格调等要素的平滑过渡,避免出现突兀的变化,做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局部和全局的统一。
3.3坚持建立开放合作的工作新格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作为水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与之配套的亲水平台、湖泊湿地、绿地公园、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共同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循环小生态,不仅涉及到物,还涉及到人。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很难独立承担起全部的工作职责,工作中既涉及到同级政府间水利、规划、卫生、城建、国土、规划、安全、消防、林业、交通、体育等诸多部门和机构,又涉及市政府、区政府及其各级部门之间的配合,还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的参与,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建立以党委政府协调四方、重点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工作职责的全面分解、有效落实和监督考核的全方位无缝管理,建立共同发力、重点突破、失责必究的工作导向,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地生根。
3.4培养共建共享共管的管护新体制
市区水利景观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让城市与水生态、水产业、水环境、水经济融合发展。工程建成后的管护是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关键环节,形成管护有力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保护自然的长期性、根性保障措施。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管护对象内容广泛,涉及到水面、水体、建筑物、道路设施、堤坝、林木、绿化、景观物、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等等,仅依靠政府成立的机构,难以有效支撑全部管护责任。因此,要积极吸收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参与到管护的工作中来,在实现环境和安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探索开发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中能够实现社会化运营的项目和内容,吸引企业加入并成为管护责任主体之一,实现自然保护、景观建设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实现共建共赢发展;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水利景观工程管护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自觉投身到共同保护环境、共同爱护生态的行动中来,自觉保持景区的卫生、清洁,开展公益性管护活动,形成共护、共享优良生态的社会风尚;政府财政要投入足够的财力还支持水利景观工程的管护运行,相关机构要配备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管护人员,提供水利工程景区安全、卫生、绿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让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新要求,这一形势下的水利工程管护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只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真正的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何亚闻,褚俊英,蔡德所,等.广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天津:中国水利学会2014年年会,2014.
[2] 魏文达,彦橹,杨彤.关于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文化体系的探讨[C].南京:中国水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
摘要:十八大以来,水利工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要求,从生态文明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实际,对新时期全面落实新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宝鸡市 水利工程 管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陕西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留水、柔性治水”的治水方略和理念,着力实现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管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我省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宝鸡市将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工作防线,提出了让“城市绿”“宝鸡蓝”“渭河清”“乡村美”成为常态的总体工作目标,宝鸡市水利部门围绕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以实施“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
1 宝鸡市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
宝鸡素有关中“水龙头”之称,境内有河流300多条,河流水系、灌溉渠系等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渭河干流及金陵河、清姜河等支流从宝鸡市区穿城而过,与宝鸡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自2000年以来,宝鸡市抓住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契机,积极探索对渭河及其支流宝鸡市区段的生态治理,先后建设了拦河闸工程、橡胶坝等一批城区水利工程,先后建成了金渭湖、渭河公园、石咀头蓄水工程和渭河生态园、高新渭河公园等一批重点水利景观,市区呈现出了湖湖相连、湖园相间的生态景观。其中,金渭湖被誉为“北方河流治理中寻求人水和谐共处的一项具有代表意义的工程”,渭河生态治理工程还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目前,宝鸡市通过制定并实施宝鸡市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着力构建“山水相依、水环山绕、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水生态环境,以水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大踏步向前推进,奋力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目标任务。
为建设和管理好宝鸡市区的水利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宝鸡市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工作机构—宝鸡市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市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主要实施主体,负责市区所有河道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及建成工程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市区河道沿河两侧配套设施的景观设计与管理,市区河道管理的行政执法工作、综合协调等工作。
2 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新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为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作为宝鸡市城区河道建设和管护工作的责任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过去的工作中,宝鸡市市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水利工程成为市区景观建设的关键部位,成为宝鸡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但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日益增加,对水生态文明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结构性缺水的自然禀赋条件下,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工程建设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水利景觀工程建设质量不高、水利景观工程与市区建设不够协调、水利景观工程管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管护工作水平不高等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改进和提高。
因此,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具体工作,既是解决工作防线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需要,必须在明确方向、明确思路、明确路径下功夫,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优异的成效为宝鸡市市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 积极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途径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市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宝鸡市民对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需求和当前实际工作结合,以解决突出矛盾的为抓手,在实际中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将新发展理念真正扎根于工作实际中。
3.1创新发展为民的新思路
要创新思想路线,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过去的党委政府满意不满意、领导满意不满意转变为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上来,因此在城区水利景观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在充分调查、全面分析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重点需求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位一体,围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建设目标和管理方式,从而确定工作方法和具体措施。城区水利景观工程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属性,一是对于河流水资源的治理调节工程,二是反映着水利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反映着城市建设与人的关系、反映着水资源与人的关系,因此对于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既要基于对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分析调查,又要基于对城市建设需求、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等社会因素的分析调查,既要满足安全性、科学性等水利指标需要,又要满足城市建设风格、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等社会人文需求。
3.2处理好多方面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是在水利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上,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关系,既不能超越当前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阶段,大搞政绩工程,也不能不顾政府财力和超越人民群众需求,满足上马数量众多、体量宏大的各类水利景观工程项目,又不能落后于当前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在系统规划或项目设置上关于保守,必需在满足现实需要和兼顾长远需求的情况下,坚持全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统筹兼顾;二是在工程的需求设计上,要协调好防洪、水源保障、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要在防洪能力能够足额保障、安全性得到彻底落实的前提下,兼顾好蓄水量、河道排污治理、游览设施等需求指标要素;三是在工程的景观形象上,要协调好水利工程与市区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局部设施,必须要服从城市建设整体全局风格的规划要求,与周边城市建设体做好外观、颜色、格调等要素的平滑过渡,避免出现突兀的变化,做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局部和全局的统一。
3.3坚持建立开放合作的工作新格局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需要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作为水生态文明的主要载体,与之配套的亲水平台、湖泊湿地、绿地公园、交通设施、卫生设施等,共同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循环小生态,不仅涉及到物,还涉及到人。任何一个政府部门都很难独立承担起全部的工作职责,工作中既涉及到同级政府间水利、规划、卫生、城建、国土、规划、安全、消防、林业、交通、体育等诸多部门和机构,又涉及市政府、区政府及其各级部门之间的配合,还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的参与,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建立以党委政府协调四方、重点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大格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工作职责的全面分解、有效落实和监督考核的全方位无缝管理,建立共同发力、重点突破、失责必究的工作导向,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地生根。
3.4培养共建共享共管的管护新体制
市区水利景观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让城市与水生态、水产业、水环境、水经济融合发展。工程建成后的管护是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关键环节,形成管护有力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保护自然的长期性、根性保障措施。市区水利景观工程的管护对象内容广泛,涉及到水面、水体、建筑物、道路设施、堤坝、林木、绿化、景观物、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等等,仅依靠政府成立的机构,难以有效支撑全部管护责任。因此,要积极吸收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参与到管护的工作中来,在实现环境和安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探索开发市区水利景观工程中能够实现社会化运营的项目和内容,吸引企业加入并成为管护责任主体之一,实现自然保护、景观建设与企业经营相结合,实现共建共赢发展;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水利景观工程管护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自觉投身到共同保护环境、共同爱护生态的行动中来,自觉保持景区的卫生、清洁,开展公益性管护活动,形成共护、共享优良生态的社会风尚;政府财政要投入足够的财力还支持水利景观工程的管护运行,相关机构要配备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管护人员,提供水利工程景区安全、卫生、绿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让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水利建设的新要求,这一形势下的水利工程管护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只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真正的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何亚闻,褚俊英,蔡德所,等.广西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天津:中国水利学会2014年年会,2014.
[2] 魏文达,彦橹,杨彤.关于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文化体系的探讨[C].南京:中国水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