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实施路径研究
刘晓丽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必须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快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创新高效创新创业载体,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发展,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际需要。主要围绕“互联网+”新常态下所提出的“两创”战略,阐述了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互联网背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困境;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26-03
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永恒主题,尤其是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就更为迫切。当前,国家对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理念,进一步将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也必将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因此,如何发现问题并寻找改革的实施路径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氛围不浓。一是认识不足。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要作用认识不准,有的将创业与办企业混为一谈,认为高校学生缺乏办企业所需要的资本、经验、人脉等各种元素,只会白白浪费教育资源。二是重视不够。要么是注意力和着力点仍放在就业教育上,要么就是用“就业教育”代替“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过于重视短期效益。三是氛围不浓。很多高校崇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并不浓厚,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二)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创业教学实践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突出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2)教学方式陈旧,很多高校目前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無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3)师资力量缺乏,严重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严重影响了自身能动性的发挥。(1)缺乏创新创业热情;(2)对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正确理解;(3)缺乏成功的典型引领。
(四)当前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薄弱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完备的社会扶持体系作为支持和基础,而这方面恰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和短板。一是资金来源缺乏。在这方面,高校亟须与金融机构建立有效联系,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模式。要想实现创新创业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模式,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必需的培训和扶持。
二、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理清体制机制中不顺畅的部分,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切实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在管理体系创新、组织协调机构建立、领导机构完善上都要亲自研究、亲自过问、亲自处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学、科研、培训等各部门任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其次,要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各种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中,引导更多大学生自愿参与其中。通过对优秀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鼓励自发成立创新创业组织的学生组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花结果。再次,制定、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鼓励的相关制度,要立足本校实际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综合各方面优势,在高校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完备的软硬件,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清华大学制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办法》等制度。最后,要立足高校完备的科研条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要灵活运用现有科研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成熟化程度高且适合小微企业创业的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支撑。在项目立项审批上,对大学生创业的科技项目要给予优先权和重点扶持,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扎实开展,必须将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就目前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及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变过去的就业教育为创新教育,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专业技术、学科知识方向,逐渐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培养方面转变,最终将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高校的培养方向。其次,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重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理论教育方面,要积极引入当前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实现学生日常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缩小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同时,要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灵活调整,除去一些必修课之外,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等自行选择创业课程,必要时可允许学生进行休学创业。最后,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理念,逐渐建立和完善分类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采取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对一些必修课程,比如《创新学》《创新意识培养》等,可用更加灵活的方式,采取远程教育或者慕课等方式进行教学。而针对不同的创业方向要开设不同专业的创业课程,对这些课程要采取小班式授课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课程,并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拿出固定的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迅速构建点面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开展课内与课外学习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美国百森商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见下表)。
(三)大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加强创新载体平台的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首先,要注重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大批高标准的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在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上集中体现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创业场所和创业服务,并且立足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选取有针对性的创业方向和项目,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定期展示和奖励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从高校角度提供有限的奖励和扶持。其次,要大力搭建企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一般来讲,高校自身的科技各方面的资源较之一些大型企业具有明显的差距。在这方面,要注重实现借势发展,与一些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基地,有效地利用大中型企业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大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两者之间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的理论部分可以在高校内完成,而对大部分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在企业内完成,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有利于企业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有利于达成创业扶持意向。最后,积极搭建网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进创业指导服务信息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面向第三产业,不仅仅局限于工业产业,还可以面向农业和服务业,在这方面就可以大力发挥信息化的优势,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指导网站,对创新创业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金融知识、创业政策解读等进行分类提供,对涉及农业和服务业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指导,尤其是立足“互联网+”等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开展培训和指导。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网站的校级兼容,通过高校间网站资源的共享和兼容,可以分享其他地区和高校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对涌现出的优秀典型进行深入挖掘、深入报道,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实现新突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必须打破现有的管理选拔体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吸引到高校中,不断壮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实现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优势比较明显,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和不足,高校要面向大中型企业招聘兼职教师,将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专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招聘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丰富高校创新创业队伍的知识结构,实现专兼结合、各有侧重。其次,培养和选拔创新创业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独立于现有的高校教学体系之外,设立单独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选拔出学科带头人,负责对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安排,对课程设定、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和学术创新。对这部分学术带头人必须高度重视,利用优惠政策激发他们的活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创业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最后,要大量聘请创业导师,推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模式。在校内,通过优秀教师的指导、培训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校外,通过聘请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导师,通过各种论坛、讲座等平台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总结和宣传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实际,并为学生提供乡音的咨询服务,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和捕捉创业商机。在创业项目评审上要邀请企业界优秀人士担任评审老师和创业导师,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五)营造高校创新创业人文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能力、技术层面,更倾向于意识、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精神的培养。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在学生中营造人人热爱创新、人人投身创新的良好氛围,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校园杂志等各种校园媒体,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方面优秀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启发创新思维。要充分发挥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引领学生主动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并在竞赛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树立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的品质和意识,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战胜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各种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民间社团和俱乐部,进一步提升学生自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三要努力营造自由开放的创业氛围。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之初,不可能一帆风顺,很有可能经历和面对来自各方的挫折和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学生很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此,在这个方面,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鼓励他们进一步树立信心,重新调整创业思路,成功创业。
(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不仅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更要从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支持入手,为其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努力发挥自己的协调沟通作用,构建可以為其提供长期支持的服务体系,提供和培育适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土壤和环境。要积极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量身打造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政策和服务上的便利。一是资金保障。高校要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立足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实际特点和需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孵化基金和启动基金。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审核把关,确保符合条件的大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要多方筹措资金,创新资金来源和渠道。既可以向政府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用人意向,从企业获取资金支持。二是在优惠政策制定上,高校要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运营、财税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让这些优惠政策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这些政策既要体现短期性,也要体现长期性特点,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获得长期的支持。三是在提供社会服务上。高校要与政府部门积极协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以网络信息为载体的服务平台,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全程帮助指导,随时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跟踪,搭建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和载体,随时了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时帮助解决,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得到持续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任务的日益严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也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启发、创新能力的提升等角度出发,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支持体系,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董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5(35).
[3]周侠,朱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教育新思路[J].企业导报,2015(17).
[4]陈桂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探索[J].职业时空,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