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龚金阶
摘要:山羊肝片吸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该病多呈区域分布,易引起山羊的大批死亡,是危害我国山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对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片吸虫病;诊断方法;治疗;预防措施;山羊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2-0012-01
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的寄生虫病,也是反刍动物主要的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可引起羔羊大批死亡,对山羊产业的发展危害较为严重。现将笔者诊治的一起典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鹤峰县下坪乡椒圆村某养羊户饲养山羊76只,2014年4月10日以来,陆续有23只山羊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拉稀,病羊消瘦,截至5月15日共死亡11只。发病期间,畜主曾用抗生素、止泻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均未见好转,故前来鹤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求诊。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离群。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轻度臌胀、叩诊为鼓音、病羊排红色尿液、结膜苍白、贫血、走路摇摆,大部分拉稀、消瘦,多在发病后3~5 d死亡,病程较长的病羊,眼脸、额下、胸、腹部出现水肿,极度消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3 剖检病变
对3只病死羊进行解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肝脏,肝脏肿大呈灰白色、表面不整齐、有结节,质地变硬,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内壁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等盐类沉积物而使胆管内膜粗糙,刀切时有沙沙声;胆管扩大且内有污浊稠厚液体,从胆管内、肝管内取出10~15条呈扁平叶状、长20~35 mm、宽8~13 mm的虫体,从胆管内取出的虫体呈棕红色。病羊腹腔中有血红色液体,并伴有腹膜炎病变,胸、腹腔及心包内也蓄积有透明的液体。
4 实验室检查
(1)虫体镜检。对从病羊肝脏中取出的虫体直接用显微镜检查,确认为羊肝片吸虫。
(2)虫卵检查。从病羊直肠采取粪便5~10 g,放入三角烧瓶中,用尼龙网筛过滤,滤液静置30~60 min,倾去上层液体,反复水洗3~4次,吸取沉淀物,用低倍镜观察,见有许多椭圆形、淡黄色、一端有盖的虫卵,确认为肝片吸虫虫卵。
5 诊断结果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羊肝片吸虫病。
6 药物治疗
(1)特效药物治疗。口服硝氯酚(6 mg/kg体重)和丙硫苯咪唑(20 mg/kg体重),1次口服,连用3 d。
(2)对症治疗。对腹泻及发生水肿的病羊,使用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对体弱消瘦的病羊可肌肉注射牲血素,成年羊5 mL/只,羔羊3~4 mL/只,隔3 d再注射1次。
经过及时采取以上措施,迅速控制了病情,未发生新的死亡病例。1个月以后,整个羊群发生了根本性好转,羊群的膘情也得以明显改善。
7 预防措施
(1)定期驱虫。在该病流行区每年结合当地放牧情况进行1~2次预防性驱虫,一般可选择在秋末冬初进行。
(2)粪便处理。对羊群排出的粪便及时清理,特别是在预防性驱虫时期的粪便一定要进行堆积发酵,杀死虫卵后才能作为肥料返田,禁止生粪返田。
(3)饮水及饲草卫生。尽可能不要在有椎实螺滋生的地方放牧,以防止感染囊蚴,同时注意饮水卫生。
(4)消灭中间宿主。可结合草场建设改造破坏椎实螺的生活环境。沼泽地可用硫酸铜溶液(1∶50 000)进行灭螺,消灭中间宿主。
(5)加强饲养管理。对体质较弱的羊只进行适当补饲,保证适当运动,增强羊只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