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等与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
[提 要]随着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软实力的地位逐渐凸显,甚至逐步取代经济军事硬实力而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在兼顾好自己形象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是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在大力构建文化自信的当今,应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从构建本土话语体系、拓展对外传播途径等方面着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话语权。
[关键词]文化平等;文化话语权;原因;途径
[作者简介]李倩(1992—),女,东华理工大学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南昌 330013)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以往那种依靠物质主义来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强权政治做法已经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文化,强调要坚持文化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要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合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权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文化平等”的概念
何为“平等”?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由于人之差异绝对的公平不存在,只有相对的平等,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异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区别对待的平等享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它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
在理解了“平等”的基础上,文化平等即是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孕育出来的不同文化,在同样的平台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一种和谐状态。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讲求和谐。《论语·子路》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和而不同”的实质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自然有其生长的环境和特色,这些文化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不区别对待,平等享有社会权利与义务,这种和谐的状态是文化平等的最高追求。在国际背景下,文化平等是指大文明系统间的同等待遇,这是外在的文化平等;在一个具有多种文化的国家内,文化平等是关于民族国家内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平等,这是内在的文化平等。
二、倡导文化平等的原因
(一)我国倡导文化平等具有历史渊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绵延不断地发展了几千年,在对外交往上历来都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
古时“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千余里的丝绸之路上,黄沙弥天,驼铃阵阵,络绎不绝。在贸易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物质的繁荣,推动了财富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同时促进了沿线各民族之间的稳定,伴随着文化交流所带来的相互理解,沿线民族甚至表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各民族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以郑和为代表的大航海,用中国人传统的以“仁”、“恕”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理念,尝试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新秩序,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二)当前文化不平等的现状迫使
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报刊发表的国际新闻,有90%来自西方“四大通讯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报道71%关于美国,9.6%关于欧洲,关于非洲的报道不到1.8%。不难发现文化的解释权几乎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媒介价值中不可避免的隐含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倾向性的价值观,而这种文化上的霸权地位表现在各个方面,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中心论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近代的落伍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工业革命殖民全球的浪潮,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历史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变革,向着近代文明一路小跑。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弥漫开来,而这种观点在其后的发展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较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和”,西方文化的排他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攻击性由来已久。代表性的事件像十字军东侵,黑人奴隶制,近代西方大国的殖民历史等。在全球化过程中,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在经济政治上主导,在文化上也气势汹汹地向外发展,这使得一些相对弱小的国家被边缘化,在全球秩序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引发这些地区对西方的不满。
(三)倡导文化平等具有现实意义
倡导文化平等促使打破原有的西方文化霸权地位,只西方一家独大的话语体系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文明的发展,倡导文化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修订内陆文明从属于海上文明、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的西方中心论,重塑均衡、包容的全球化文明,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
纵观人类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交流案例,在交流双方相对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交往才有可能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不同文明间对话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容易误读的途径是加强不同文明间交流和对话,增进彼此了解、信任。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三、倡导文化平等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途径
(一)构建本土话语体系
西方中心论由来已久,而深究被文化霸权所控制的原因,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本身缺乏独立的文化话语体系,也就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其奴役,因此需要我们对本土的文化体系重新审视,从中凝练出自己的话语权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在话语权上的劣势。
首先是从传统文化入手,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秀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提炼出具有鲜明标志的属于我们的文化体系。以一种世界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哲学思想,展示东方的美学,用符合当代世界审美与价值取舍的方式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其次是要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府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话语解释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体系,但如何将这些体系进行对外传播并取得文化认同,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克服。像唐诗宋词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翻译的时候往往“曲高和寡”,很难精准地将其意境和精髓翻译为外文,同时像“和谐社会”这样的词语在中国语境下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性内涵,在传播的过程中外界很难准确理解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理念。
(二)积极构建对外传播途径
1.媒体层面
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制约,现有的媒体更倾向于“对内传播”,对外国际关系的影响力不够,且在现有的制度下,我国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更多的是以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存在,使得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度不够。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应该把握好这个态势打造多元的媒体,提升我国媒体在外的公信度,这是国家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目前民营媒体在媒体传播中仍处弱势地位,但民营媒体的身份对普通受眾来说却会更容易被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数量激增,普通的个体作为个性鲜明的自媒体,拥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优势。民间话语潜力巨大,倘若能够规范引导,这股力量在提升国际形象对外传播积极影响上往往能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2.民众层面
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文化最真实的诠释。作为本国文化最为生动、最具说服力的载体,普通公民在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建构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全球化使得全球的人口流动趋于频繁,涉外人员应该时刻谨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话语权,我们不能也不会走霸权的道路,我们倡导的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各种文化和谐共处。各种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状况、政治情况、甚至气候水文都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大花园中的瑰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种文化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包钢.文化平等之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2]李翔海.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亚洲价值观的崛起[J].学术月刊,1998,(1).
[3]张殿军.硬实力、软实力与中国话语权的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7).
[4]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2).
[5]靳一.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6,(9).
[6]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2).
[7]吴瑛.信息传播视角下的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2011,(3).
[8]谢清果.中国文化的话语权提升之道[J].人民论坛,2016,(8).
[责任编辑:黄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