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呼唤“人性”的回归

蔡同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是否关注整个“人”的终身发展,逐渐成为新课改关注的焦点。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就要以塑造“人”为根本任务,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把学生当人看,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平台
“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道德的口袋,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教师中以训斥、禁止、惩罚,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手段的现象屡见不鲜,师生关系不平等。”① 因此,把学生当人看,就成了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当然,这里的“人”并非单单是指一种存在上或行为上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上的实体。也就是说,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有自己的独立梦想……教师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这点时,学生才可能不被物化,教学过程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才有可能被凸显出来。
仅把学生当成一个生命的实体,还远远不够,因为“传统的驯化教学与传授教学状态,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②。教师在课堂上搞满堂灌,往往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跟着说什么,不敢有不同见解,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还必须建立一个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自由、平等地进行课堂对话,学生的许多观点可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师生之间的观点甚至可以是对立的。教师说《荷塘月色》中“我”心里的“颇不宁静”是由于社会的动乱造成的,学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认为是那时“我”与妻子发生了争吵造成的,也可以认为是“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样,虽然出现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不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相互对立。相反,由于相互讨论还会促成对话双方的相互沟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在观点上达成最终的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才真正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的,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鲁迅先生当年就曾经提出过,把现代化的目的分为两个:一个就是“立国”;另一个就是“立人”,“也就是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精神自由。”试想:“如果一个国家以丧失人的个性,丧失人的创造力来换取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究竟还有多少意义?”③
我们可以这样去设想,如果让一个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去学习,他并不爱好但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结果会怎样呢?我想,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痛苦,而且即使培养出了一名计算机人才,也只能是个二三流的人才,但我们却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位一流的作家。这难道不是对人才的一种变相的扼杀吗?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到以“立人”为根本,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培养其特长;要把教材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以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人”的角度去关注学生,既要注意因材施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法,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
“立人”还应包括教学生学会做人,也就是“要通过教育,不断增进人们的不气馁、不媚俗、擅自处的理想人格,增强人们的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④这也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那些优美的篇章,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深入地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学会宽容、关爱与理解,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千万不能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此次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求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实施“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教学
1.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进入中学以后,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不能搞一堂言,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如《荷塘月色》的“文中有画”的特点以及《听听那冷雨》的“诗化语言”等等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体验才行。这个过程教师显然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能达到的。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兴趣的结合,学习活动与创造活动的结合,强调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而教师也应该从单纯的灌输者或“教”的这种角色向充当学生对话者的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就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或对文本的一些感受、理解和看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或发现问题,但决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观点,要鼓励学生,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轻松而富有思考的相互对话,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
所谓“有生命的教学”,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按照学生的天性所进行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⑤我们经常在教学中谈,要尊重生命个体,不只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而不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制造考试的机器。其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和成果。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自身能力,这才是新课改的终极目的。
【注释】
① 孙爱军、王钰城.《让每个教师走向成功》,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P15-16.
② 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课程·教材·教法》,2003 年第8期.
③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P62.
④ 王晋堂、李晓.《实践中的做人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4.
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142.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同伴互评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

    曹莹 王国光摘 要:在传统英语写作评价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写作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同

  •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语文魅

    庞刚【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