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浅析
张楷苑+王圆圆
摘 要: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群体,他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慈善意识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作用。通过随机对上海各高校的七百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调研出大学生在慈善意识培养上的不足,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慈善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意识的培养,是造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大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教育的缺陷偏差以及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存在慈善意识有欠缺的现状。正是在意识到部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有欠缺的情况下,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问题上。
1 慈善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在当今慈善的发展,需要现代的慈善意识作指导,现代慈善意识即“平等、互助、博爱、共享”,只有现代慈善意识为基础,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慈善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公共服务范畴,它不含功利色彩,是社会财富对于社会母体的反哺和回报,任何一丁点的私心都有可能对慈善精神产生负面影响。慈善意识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参与积极性。 慈善意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当代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声,是一股国际教育新思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乐于奉献社会,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拥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广阔舞台。通过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将他们塑造为个性自由发展的、具备强烈责任心的现代合格大学生,使他们由“学校人”成长为“社会人”,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重要职责。
2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慈善的态度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消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社会慈善意识整体性的提高,同时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严重的思想认识混乱,甚至动摇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中有一定的功利性。绝大多数人进行慈善是为了服务社会,但是追求功利的行为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评价慈善行为时只会关于捐赠数量,而忽视了进行慈善行为本身的动机和意义。这种消极因素容易诱使大学生慈善意识淡薄和弱化。同时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慈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部分大学生慈善意识缺乏,对待慈善事业没有积极性。这些大学生参加与慈善有关的活动往往没有目的性,随大流,缺乏主观意识,参加慈善活动的后续持续性不强。对慈善活动只要表层情感,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慈善实践当中,但是少部分人仍缺少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整体认知和理解。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慈善对于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只是做一下样子,走形式而已,没必要认真。因此,也没有必要去参加慈善活动。
三是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和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存在严重脱节。比如,大多数大学生对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都有正确的看待与认识,对待各种社会问热点题和社会慈善行为都可以用自己的意识进行相对正能量和积极的评价。但是,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意识与实际行动却存在很多差异,不具备完全的同步性。社会热点新闻过去了,他们热情也降低,当面对社会问题时自己认为的正确表现不能付诸行动。这说明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还是不健全的,没有形成坚定的意识观念。
四是道德风险与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导致慈善意识下降。首先大学生对他人和自己进行慈善活动的动机和评价普遍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进行慈善、别人却是为了便利自己谋求私立。在进行慈善活动的过程中过多的以自己为出发点,轻易的忽视他人的慈善意愿。其次,大学生对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求助有不同的反映。多数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帮助请求往往不理睬,对自己的同学朋友却会认真处理,报以热情。这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冷漠,对他人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程度信任危机,对社会心存疑虑而导致慈善意识薄弱。
3 當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途径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意识培养的最好、最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如进行慈善相关课程的开展,多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等。
(一)开展慈善教育的课程。学生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教育,慈善知识教育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慈善知识教育,使他们对我国的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运作程序、慈善活动的参与途径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慈善的关注,而培养起慈善意识。其次,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吸引优秀教师人才加入慈善教育队伍,使期望进行慈善活动的学生有专业性培养;其次,应进行启发性教育,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二)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如今的大学对学生组织与社团的关注度较高,所以大学可以借助学生组织与社团的作用,进行慈善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如捐赠冬衣活动,拿出自己的不用的衣物,捐给贫困儿童,让学生感受到慈善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应重视慈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避免只说不做的情况,实践形式也应多样化,如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等,尤其是志愿者活动,目前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通过志愿服务,培养慈善意识。
(三)多进行慈善的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慈善相结合。大学生在大学里都有自己学习的主科方向,学校层面多举办与各专业有关的慈善活动,如外国语学院进行老年学校英语教学,医学院给贫苦地区老人儿童进行身体检查等,学校组织大学生进行将专业知识与慈善相结合的慈善活动,当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慈善活动,会带来极高的满足感,会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与慈善意识。
4 结语
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 ,增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献身社会的慈善观念,将现代慈善观念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具备高素质的社会群体,有着创造能力和巨大的社会热情,是慈善文化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也是全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积极倡导者。大学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更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提高慈善意识;学校通过理论教育、教师的教育作用等途径相结合,才能尽快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实现校园内外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事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9.
[3]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4]赵宝爱.《论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及其培养》[J].青少年研究.2005.3.
摘 要: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群体,他们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慈善意识在大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作用。通过随机对上海各高校的七百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调研出大学生在慈善意识培养上的不足,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慈善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意识的培养,是造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力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需要。由于当前大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教育的缺陷偏差以及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一些大学生存在慈善意识有欠缺的现状。正是在意识到部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有欠缺的情况下,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问题上。
1 慈善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在当今慈善的发展,需要现代的慈善意识作指导,现代慈善意识即“平等、互助、博爱、共享”,只有现代慈善意识为基础,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慈善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公共服务范畴,它不含功利色彩,是社会财富对于社会母体的反哺和回报,任何一丁点的私心都有可能对慈善精神产生负面影响。慈善意识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参与积极性。 慈善意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当代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声,是一股国际教育新思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乐于奉献社会,是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拥有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广阔舞台。通过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将他们塑造为个性自由发展的、具备强烈责任心的现代合格大学生,使他们由“学校人”成长为“社会人”,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重要职责。
2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
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慈善的态度是积极的、正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消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社会慈善意识整体性的提高,同时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严重的思想认识混乱,甚至动摇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中有一定的功利性。绝大多数人进行慈善是为了服务社会,但是追求功利的行为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评价慈善行为时只会关于捐赠数量,而忽视了进行慈善行为本身的动机和意义。这种消极因素容易诱使大学生慈善意识淡薄和弱化。同时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慈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部分大学生慈善意识缺乏,对待慈善事业没有积极性。这些大学生参加与慈善有关的活动往往没有目的性,随大流,缺乏主观意识,参加慈善活动的后续持续性不强。对慈善活动只要表层情感,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慈善实践当中,但是少部分人仍缺少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整体认知和理解。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慈善对于没有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只是做一下样子,走形式而已,没必要认真。因此,也没有必要去参加慈善活动。
三是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和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存在严重脱节。比如,大多数大学生对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都有正确的看待与认识,对待各种社会问热点题和社会慈善行为都可以用自己的意识进行相对正能量和积极的评价。但是,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意识与实际行动却存在很多差异,不具备完全的同步性。社会热点新闻过去了,他们热情也降低,当面对社会问题时自己认为的正确表现不能付诸行动。这说明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还是不健全的,没有形成坚定的意识观念。
四是道德风险与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导致慈善意识下降。首先大学生对他人和自己进行慈善活动的动机和评价普遍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进行慈善、别人却是为了便利自己谋求私立。在进行慈善活动的过程中过多的以自己为出发点,轻易的忽视他人的慈善意愿。其次,大学生对待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求助有不同的反映。多数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帮助请求往往不理睬,对自己的同学朋友却会认真处理,报以热情。这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冷漠,对他人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程度信任危机,对社会心存疑虑而导致慈善意识薄弱。
3 當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途径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意识培养的最好、最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如进行慈善相关课程的开展,多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等。
(一)开展慈善教育的课程。学生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教育,慈善知识教育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慈善知识教育,使他们对我国的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运作程序、慈善活动的参与途径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慈善的关注,而培养起慈善意识。其次,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吸引优秀教师人才加入慈善教育队伍,使期望进行慈善活动的学生有专业性培养;其次,应进行启发性教育,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
(二)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如今的大学对学生组织与社团的关注度较高,所以大学可以借助学生组织与社团的作用,进行慈善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如捐赠冬衣活动,拿出自己的不用的衣物,捐给贫困儿童,让学生感受到慈善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应重视慈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避免只说不做的情况,实践形式也应多样化,如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等,尤其是志愿者活动,目前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通过志愿服务,培养慈善意识。
(三)多进行慈善的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慈善相结合。大学生在大学里都有自己学习的主科方向,学校层面多举办与各专业有关的慈善活动,如外国语学院进行老年学校英语教学,医学院给贫苦地区老人儿童进行身体检查等,学校组织大学生进行将专业知识与慈善相结合的慈善活动,当大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慈善活动,会带来极高的满足感,会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与慈善意识。
4 结语
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 ,增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献身社会的慈善观念,将现代慈善观念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大学生作为具备高素质的社会群体,有着创造能力和巨大的社会热情,是慈善文化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也是全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积极倡导者。大学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更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提高慈善意识;学校通过理论教育、教师的教育作用等途径相结合,才能尽快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实现校园内外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事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9.
[3]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4]赵宝爱.《论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及其培养》[J].青少年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