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文化传统与创新
周之岳
摘要: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建筑师通过建筑充分反映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理念,建筑个性的表达与个性的张扬,如果脱离了自己成长的历史和生活环境,脱离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要求,就显得没有特性与活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灵魂,同理建筑文化也是建筑的基础与圭臬。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统与创新
1 从600多个城市的建筑雷同说起
一个民族和国家要善于学习利用别的民族和国家的先进的思想于科技,这样这个民族和国家才能发展壮大。自世界工业革命发祥,华夏文化在西风渐盛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同化有益的东西,逐渐强大自己。改革开放,让人们在潮水般的外来思想与科技成果面前领略到了新技术、新思想的无上美好与完满,让人们在新事物面前显得亢奋,这种亢奋既是一个接受、享受、学习的过程,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从而自然而然地会对过去熟悉的东西产生了疑问,当然这种疑问也包括了对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传统、观念等的反思。从封闭到开放,思想认识上的革命性变化,导致思维的矫枉过正,导致行为上的偏颇。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享受了国家建设的好处,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最近,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感伤地呼吁:中国的600多个城市基本没有个性!这就是说,在过去2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师、管理者、决策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师处境尴尬,城市建设责任不清。没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修正与割裂,如果让这样的不良现象持续下去,将会给我国延续了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成沉重打击或者有形成文化断层的后果。
造成目前我们国家城市建设的简单化、雷同化的原因很多,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从我国的文化实际出发,就能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筑作品。我们国家文化的延续和繁荣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纽带,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就能找到彰显中华文化建筑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2 摈弃崇洋陋习,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盲目的崇洋媚外陋习是城市建设中显示区域文化特点的大敌。如何克服并摈弃崇洋陋习,政府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的指导思想最为关键。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传统,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靠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在苦难与拼搏、热血与欢乐中创造和积累产生的,今天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她、丰富她、发展她。一个区域的建筑文化事业发展了,就是对整个文化事业的贡献。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国家发展根本,有利于民族振兴根本。只有认识到位了,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就会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作出重视文化的决定与规划,这个决定与规划就不会因为人员的变更而变更。
回顾我们过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区改造多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大拆大建、献礼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轻细节,重实际轻文化,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视被淹没。建筑文化如何能有效地摈弃崇洋之风,发扬光大地域文化和华夏文化?最为关键的就是:
第一,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建筑师等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建设者、发展商、城市居民等要克服崇洋心态,做到在学习、借鉴外国的洋建筑思想的同时,要经过有必要的吸收同化,在吸收同化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符合民族特点的建筑。切不可把一种“创造世界没有中国第一”的建筑思想在城市建筑反应出扭曲的不正常的建筑思想。普通老百姓对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的回归,也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需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第二,建筑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没有表现的载体,也就是没有文化。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悠久。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就决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建筑是艺术,艺术不需要专家冗长的解释,有时它是一种直觉。建筑师要在建筑的区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城市建筑要克服不切实际的所谓凭个人感觉式的杜撰创造。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是举世公认的,面对栉比林立的大厦高楼和拔地而起的城市,人们感到高兴之余,总觉得这些大厦高楼在宏伟的外表下掩盖了简单模仿,千楼万楼都是来自一个模子,没有个性,没有本区域文化的凝结和欣赏习惯的精髓。于是要是有人问:中国的城市与国外的城市区别在什么地方?也许人们会继续深入思考下去:假如一个来自欧洲的外国人是一个建筑师,他会不会问:中国的城市建筑与欧洲的城市建筑有什么区别?
法国lapidem公司的创始人、总裁和注册建筑师菲立普·莫罗对珠三角某城市的建筑的评价值得我们深思:欧洲的城市设计和住房设计非常人性化,如在巴黎的街头人们行走得自由自在,不会感觉到车来车往的危险与恐惧;看华南板块,欧式和中国传统风格的楼盘都有,这些欧式建筑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欧洲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只不过把外表的东西搬过来,但并没有把欧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费很多钱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样,这样的铺张浪费是没有必要的。可以看出,莫罗对我们造出的欧式建筑是不认可的,对于没有掌握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着搬照抄也是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源。我们造出了连外国人都没有的所谓欧式建筑,我们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和莫罗感觉相同的是一些国内的研究者也发出“在中国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叹!
可见,没有借鉴的生吞活剥式的所谓“创造”,既脱离了国情,也没有实践基础,是没有活力的。这样的建筑尽管有一时的眩目闪光,但是转瞬而泯,带来的只能是遗憾和无奈。还是那句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的话: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离开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要侈谈世界的了。建筑也离不开这个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宿命。
第四,重视建筑文化交流,打开人们思维定式的郁结。在研究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同时,也要研究外国在建筑文化方面保护与发扬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例如德国的城市建设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区、居住区、休闲区等,结果造成了市民对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与损害。这些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让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这些交流当成发展我们城市和建筑文化的钥匙,打开一个又一个通向繁荣城市的康庄大道。
3 在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建筑文化的同时,以创新的精神促进我国独特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建筑文化的发展
建筑文化的发展首先要研究传统的建筑文化的特点,对于优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护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建筑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世人彰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精神与物质需要。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以往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民族服务,如果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忘却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本原,试问:这个学习过程对民族和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意义吗?正如上面所讲的例子:那个连欧洲都没有的诞生于我们建筑师手里“欧式建筑”怪物,只能是学习过程后考试所得到的“败笔”,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败笔必然是败笔。也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沉默得太久了,太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了,所以在一个时期内为有这样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可是喜悦过后,对于属于自己的那些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绩进行分析时,才觉得我们付出的学费是多么昂贵!正象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因为过多地、无节制地摄入大鱼大肉而导致营养过剩而带来疾病从而又钟情于粗茶淡饭一样,人们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曾经与我们长期生活与生产密切相连的建筑,就是与我们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的民族性,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是古人给我们在学习方法上树立的镜鉴,我们的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设决策者和广大群众在了解学习外国的好的建筑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判断泊来文化的优劣,并从分析、判断中找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加以选择、发扬,从而不断提高民族建筑文化的活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