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其培养
来德雁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后分析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最后针对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 人才 素质培養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伴随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技术到成果产品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这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都是对产品和市场经济的一种推动和促进,这也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对经济管理而言也是如此。
1.2决策知识化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关键所在
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知识,知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进步的,知识经济能够不断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因此,对于经济管理而言,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研究未来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的经济竞争就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质量、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解读,把握其走势,从而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
1.3经济管理逐渐国际化、标准化
经济管理是对经济活动开展整个过程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不同的国家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形式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是民族与传统习俗的具体体现。例如,日本注重团队合作,美国注重个人主义,中国更为看重集体主义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对于经济管理也逐渐突破了传统文化习俗,对于优秀的文化传承发扬,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逐渐实现国际化、标准化发展。
2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
2.1思想心理素质
第一,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高校人才应当具备的首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经济管理人才才会有责任心、使命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企业。第二,敢于挑战,勇于创造,不断开拓。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始终保持拼搏的心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优势。第三,富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多力量大,人才的聚集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与集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二者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这也是当前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经济管理人才要不再局限于组织管理能力,还应当具备情感融合能力,体现出人文价值。第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也埋下了更多的风险。很多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为了有效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相关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沉着冷静,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2业务素质
首先,组织能力。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变为网络式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一人独大的方式,管理的强制和权威正在逐渐削弱,对于经济管理的目标实现,大多是各部门和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因此,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对现有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明确统一的经济管理目标,保障经济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其次,创新能力。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变经济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对经济发展形式的预判,经济管理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对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具备良好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对经济的管理必然涉及到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决策,一个优秀的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对经济的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发现经济的发展走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对相关经济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敢于并善于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决策的动态平衡。
2.3健全的知识体系
一方面,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环境、生态发展、科技发展等自然科技学科;以及辩证分析、回归分析、边际分析、实证分析、经济模型等经济学基本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当实时关注经济的发展形势,最新的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侧重点等等。另一方面,涉猎多方的知识。学习并掌握一些未来学、预测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预判能力,对未来商品经济的走向和劳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了解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策略和经济手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的知识体系搭建。
3关于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建议
3.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对教学活动的完善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第一,从单一的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管理、操作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第二,逐渐实现从专业化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的要求,高校应当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使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创新并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高校应当尽可能减少无意义的必修课,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选修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对其他相关专业也能有所理解,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其次,确定人才为教学本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课程的开展都是以课程为教学本位,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课程教学进行的,为了有效推动人才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确定人才本位,对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当科学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性。最后,高校应当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对优秀的经济策略和手段进行继承发扬,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教学重点应当侧重于整体的宏观的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从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3.3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非常重视,要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對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案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案例都最能凸显出教学重点,同时案例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展模拟实践训练,分析决策的正确与否、企业的兴衰周期、竞争是否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信息供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资讯,加强学生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3.4实施多元化、外向型的教育模式
一方面,实现教育社会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高校的教育应当逐渐社会化。如果没有经济社会作为支撑,教育将失去意义和作用,高校中只留下课堂、书本、教师,这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的。高校应当加强与经济单位、社会市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校从社会中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成果,了解最新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经济管理经验,以实践支撑并完善理论,使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更加贴近社会经济,更加实用,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逐渐实施国际化教育模式。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其竞争地点必然会从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了提升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逐渐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具备国际化学识。
综上所述,为了不断培养并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高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并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外向型的教育模式。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逐渐提高。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其后分析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最后针对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 人才 素质培養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1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伴随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技术到成果产品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快,这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都是对产品和市场经济的一种推动和促进,这也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对经济管理而言也是如此。
1.2决策知识化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关键所在
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知识,知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进步的,知识经济能够不断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因此,对于经济管理而言,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意义,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研究未来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的经济竞争就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质量、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有效解读,把握其走势,从而更好地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
1.3经济管理逐渐国际化、标准化
经济管理是对经济活动开展整个过程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不同的国家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形式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是民族与传统习俗的具体体现。例如,日本注重团队合作,美国注重个人主义,中国更为看重集体主义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对于经济管理也逐渐突破了传统文化习俗,对于优秀的文化传承发扬,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逐渐实现国际化、标准化发展。
2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
2.1思想心理素质
第一,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高校人才应当具备的首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经济管理人才才会有责任心、使命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企业。第二,敢于挑战,勇于创造,不断开拓。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始终保持拼搏的心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优势。第三,富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多力量大,人才的聚集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与集体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二者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这也是当前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经济管理人才要不再局限于组织管理能力,还应当具备情感融合能力,体现出人文价值。第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是也埋下了更多的风险。很多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为了有效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相关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沉着冷静,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2.2业务素质
首先,组织能力。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变为网络式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一人独大的方式,管理的强制和权威正在逐渐削弱,对于经济管理的目标实现,大多是各部门和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因此,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对现有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明确统一的经济管理目标,保障经济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其次,创新能力。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积极转变经济管理思想,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做到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对经济发展形式的预判,经济管理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对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具备良好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对经济的管理必然涉及到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决策,一个优秀的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对经济的分析能力,能够敏锐发现经济的发展走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对相关经济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敢于并善于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决策的动态平衡。
2.3健全的知识体系
一方面,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环境、生态发展、科技发展等自然科技学科;以及辩证分析、回归分析、边际分析、实证分析、经济模型等经济学基本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当实时关注经济的发展形势,最新的经济管理研究成果,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侧重点等等。另一方面,涉猎多方的知识。学习并掌握一些未来学、预测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预判能力,对未来商品经济的走向和劳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了解经济周期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策略和经济手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的知识体系搭建。
3关于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建议
3.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对教学活动的完善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第一,从单一的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管理、操作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是全面发展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第二,逐渐实现从专业化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的要求,高校应当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使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创新并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高校应当尽可能减少无意义的必修课,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选修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对其他相关专业也能有所理解,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其次,确定人才为教学本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课程的开展都是以课程为教学本位,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课程教学进行的,为了有效推动人才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确定人才本位,对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应当科学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性。最后,高校应当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之间的联系,对优秀的经济策略和手段进行继承发扬,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教学重点应当侧重于整体的宏观的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从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3.3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非常重视,要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對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第二,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案例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案例都最能凸显出教学重点,同时案例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展模拟实践训练,分析决策的正确与否、企业的兴衰周期、竞争是否有利,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信息供给。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资讯,加强学生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3.4实施多元化、外向型的教育模式
一方面,实现教育社会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高校的教育应当逐渐社会化。如果没有经济社会作为支撑,教育将失去意义和作用,高校中只留下课堂、书本、教师,这是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的。高校应当加强与经济单位、社会市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校从社会中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成果,了解最新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经济管理经验,以实践支撑并完善理论,使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更加贴近社会经济,更加实用,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逐渐实施国际化教育模式。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其竞争地点必然会从国内市场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了提升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逐渐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具备国际化学识。
综上所述,为了不断培养并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高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并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外向型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