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
摘 要: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北师范大学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在对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做法进行客观、全面总结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目前存在的“能力教育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即全面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 键 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1-0048-04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王艳(1966—),女,辽宁沈阳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行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替代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导致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大学生自身的愿望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双向选择的机会,使其在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但随着高校扩招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尽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难的实质就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过多的本科院校都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但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却是技术型人才。导致的结果是: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为实现人才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组合,东北师范大学瞄准市场需求,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了符合校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以确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争取到优质市场份额,发挥了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就业市场建设和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可以为其他高校推进就业提供借鉴。
一、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经验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之所以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主要得益于就业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工作,不断开发、完善市场。目前,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遍布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的192个城市,合作关系稳定的用人单位有两万多家。2009年11月,全国教育人才市场落户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学校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2012年再次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是至今两次获国务院就业创业工作表彰的两所高校之一。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被誉为“东师现象”。
⒈寻找准确的市场定位。东北师范大学在就业工作的市场定位方面,以打造“教育家的摇篮”作为办学目标,始终保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他们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受到了全国各地重点中、小学校的认可,在国内基础教育的中高端市场拥有较高声誉。他们不以增加就业人数为目标,而是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准确定位,以就业为媒介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不断优化就业结构,达到了学校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⒉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深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要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打造市场品牌,即有形的毕业生质量背后附加的无形价值。市场品牌既是学校多年办学积淀而成的良好信誉,也是学校重视媒体宣传形成的社会影响,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种品牌是一种质量认可基础上的情感认同。为此,一是坚持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充分宣传毕业生优势,与各省一流的中、小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就业市场中的信誉。二是积极运营,将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发展成为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成为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合作单位从17所院校扩增至28所,包括东北地区的全部高师院校,拉动了东北高师院校的就业率。三是打造全国网上教育人才市场首席品牌,连续五年承办全国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共汇聚了全国近10万名教育类毕业生和教育系统2569家用人单位,提供有效岗位需求近16万个。如今,“东师品牌”已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深入人心,毕业生就业市场品牌魅力日益彰显。
⒊优化市场反馈机制。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的指导思想,将市场需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教学培养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并综合其他相关因素,新增了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两个本科专业;招生计划向东南沿海倾斜,缩减了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对非师范专业开展专业评估,系统归纳各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改革教学方式及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得到优化。
⒋健全市场开发与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并完善就业市场管理体系,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全力以赴推进就业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一是以建设“全国教育人才市场”为契机,兼顾免费师范生、非师范生和硕士生三大群体,根据市场的区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开发战略。 二是构建全面、准确的市场分析方法与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数据采集与处理机制,对来校招聘的1500余家用人单位的信息开展管理维护;对31个重点市场区域、省份与城市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和评价。三是确保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管理对接工作零差错。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选调生”、“大学生应征入伍”的选聘纳入整个工作日程,开辟专栏做好宣传,完善选拔制度并进行有序的组织考评。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⒈以市场营销理念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师范大学将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规划。他们从供需关系、就业流向、行业分布、就业满意度、就业途径等维度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形成了《就业市场白皮书》,为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理性的指导。东北师范大学的就业市场开发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特点是“排查”。即校院领导带领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各年级辅导员共同组建市场开发团队,每年分组走访用人单位,巩固老市场,寻找新市场。同时还建立了行业协会、企业、高校三方合作机制,建设就业实习基地,搭建企业招聘、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习就业三方联动平台,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此外,还整合校友资源,依托校友会网络资源建立各地“东师信使”就业促进会,培育潜在的就业市场。
⒉以开放与合作观念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不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与就业市场开展长效合作,实现了双方利益上的共赢。积极开展“十百千工程”,在全国选取了十个重点城市与东北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培养、骨干教师研修、科研合作等项目上开展全面合作,还建设了百所重点城市就业基地,千家用人单位就业基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职愿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东北师范大学率先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其价值在于通过内合东北28所高师院校,形成区域和规模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东北高师院校的竞合共赢;外联全国两万余家用人单位,共建教育行业就业市场,每年拉动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1-2个百分点,“内合外联”在国内首开了高校联合培育就业市场的先河。在此基础上,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东北)”汇聚更多、更好的市场资源,2013年需求岗位达 88981个,同比增长 41.43%。最大程度地汇聚了市场资源,搭建了毕业生就业新平台。
⒊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师范大学在建设有形市场的同时,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让无形的网络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每年公开招考之前,都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为了使毕业生适应这种新的市场机制,东北师范大学不断创新就业信息服务的理念与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推进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2013年,自主研发了“东师微就业”微信平台和“东师求职宝”手机客户端,真正实现了就业资讯一“按”即得、就业服务尽在“掌”握,使就业信息工作率先步入智能化的“微时代”。同时,由“信息搜集”时代向“信息加工”时代转变。就业信息工作不仅仅停留在搜集、发布信息阶段,而是开展信息加工和咨询服务,由发布公共信息向量身定制信息的个性化服务转变,推出了“邮件定制”和“手机定制”服务,使毕业生有了更多选择与竞争的机会。注重发挥品牌优势,整合资源,提供优质就业信息,依托“东北高师就业联盟网”建成全国首家区域性就业信息协作网,通过与智联招聘、中国教师人才网等开展行业合作,拓展岗位需求39000余条,无形就业市场的开发与建设,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占领毕业生就业市场。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高等学校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从而占领人才市场。一是及时召开毕业生就业市场解读通报会,让毕业生全面、充分地了解就业形势。就业中心和各学院进行市场走访的老师,每人负责3-4个省份或1个行业,结合走访实际情况召开“毕业生就业市场解读通报会”,及时有效地向毕业生传递市场信息;二是积极引导有从教意愿的学生承接师范类市场,形成市场全覆盖,使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呈动态平衡状态:东北地区是该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区域,占46.40%; 沿海地区毕业生占29.40%;在“中部拓展、西部渗透”战略实施后,中西部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中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比例连续五年稳步上升,占24.20%。目前,已形成了以重庆、成都、包头、太原、郑州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市场集群;三是开辟多元就业途径。针对具有不同方向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施分流、分类培养,积极开发机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企业市场,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和结构。针对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薄弱的区域,通过打造市场品牌、保持市场诚信,不断扩充就业市场占有份额,逐步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空间。东北师范大学主动承担了首家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行业人才市场建设的责任,2009年11月,该校获教育部批准承建“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由“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三、“东师现象”的启示
⒈充分认识市场对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全面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求 ,将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教学改革、专业调整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切实把提高人才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对此,在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立足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了解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次,开展创业教育。着重培育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潜能,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针对创业的“实战”问题,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实验室等平台进行项目实践和孵化,加强创业园区建设。再次,在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方面,要让学校教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执行能力。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使他们走上从学业规划、专业学习、选择岗位到职业科学发展的轨道,以实现职业生涯的最优发展。
⒉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经济发展既不是静态的资源配置,也不是完全按预先规定的计划行事,既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就业政策稳定,加强就业市场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为此,一是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健全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鼓励创业、大学生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二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要健全招人、用人制度,保障就业公平竞争。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消除城乡、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公平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等权益。三是要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住房、养老、社保、医疗、工资福利等社会保障机制,消除行业间差别,尤其是要改革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逐步取消“体制内”隐形福利,打破区域限制,为转移就业、人才引进和保留创造条件。
⒊建立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市场决定就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核心是让就业资源依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起来,自由流动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有赖于社会保障、住房等条件。当这些保障性条件缺乏时,就会妨碍人才流动。当前,人才流动的主流趋势仍然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贫穷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一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如社会保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缺乏适当的灵活性,导致一大批人力资源低效配置。为此,要建立互相衔接、可流转的社会保障、社保转移、档案管理等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消除人才流动障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人才中介服务,为人才资源流动创造条件,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⒋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目前,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的存在源于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反应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因此,应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搭建全国性就业信息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供需、工资等信息,提高信息质量,推进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动态发布,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采用经济引导、法律规范、行政干预等综合措施,引导人才市场兼并重组,将人才市场逐渐分化为公益性人才市场和盈利性人才市场,按照先大中城市、后中小城市,先公益性人才市场、后盈利性人才市场的顺序依次推进,整合、建立一批全国性人才大市场;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各地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
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解放对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束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应围绕市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学生要依据市场需求转变择业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政府要想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必须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用人单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提供良好的待遇、营造舒心的氛围。
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规律,依靠市场供求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基本规律,让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推动就业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2]吴立保,张斌.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09).
[3]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3.
[4]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09).
[5]王占仁.经由就业走向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5).
(责任编辑:高 静)
On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ak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Yan
Abstract:This article,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analysis and research,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 which is "the lack of ability situation",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which means: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market-oriented and to fully play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lly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market;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