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西北宜州山歌的品牌打造策略
王克永
摘 要:宜州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爱唱山歌,三月三歌节、壮族歌吁、八月十五山歌会等民风民俗充分体现宜州人民对山歌的热爱,本文分析桂西北宜州山歌的特点,以及如何打造山歌品牌,以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桂西北宜州山歌。
关键词:宜州山歌;文化品牌;策略
宜州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是“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也是中国山歌和彩调的诞生地。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三姐杯”全国山歌邀请赛的成功举行更能进一步说明这里的人民对山歌的喜爱、保护和传承。
一、宜州山歌的基本特点
宜州自古以来居住着壮、苗、瑶、仫佬、汉等等,这些民族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山歌成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饭养命来歌养心,不唱山歌闷死人”。饭和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缺一不可。饭是人们延续生命的物质保障,歌是精神生活的惟一需求。有一首山歌这样表述人们对山歌的依赖程度:“人人都讲黄金贵,我讲山歌贵过金;山歌就是我的命,不得唱歌脚抽筋”。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生活单调,除了劳动别无文化娱乐可言,唱山歌是惟一的一种文化生活。唱歌可以解除心头的烦闷、忧愁,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山歌是兴奋剂,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山歌的内容很广,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社会历史,古今英雄人物,季节农事,花鸟虫鱼,婚姻爱情,习俗喜庆等。特别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旧时代里,唱歌表达爱情就显得更为重要。
宜州山歌形式种类众多,可简单分为劳动歌、叙事歌、咏志歌、谈情歌、讽刺歌、猜谜歌等。例如:咏志歌里有“穷人造屋富人住,穷人织布富人穿,哪条线是富人织,哪块砖是富人搬。十担香茶九抵税,十箩稻米九当捐。剩下一箩养儿女,财主又把碗来端”。这些生动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唱段深受群众的喜爱,它代表了当时劳苦人民的心声。还有一些反应爱情生活的唱段,这些歌都是体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宜州山歌主要为七言四句体,四句末字互相押韵。例如:敬酒歌“贵客请坐请上坐,三姐家乡最好客;如今有茶还有酒,更有山歌一大箩”。同时也有五言四句体、五言勒脚体。宜州壮族山歌旋律相对固定,主要有东平调、祥贝调、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有衬腔,可即兴创编歌曲。唱腔并没有过多要求,歌唱的呼吸就像劳动时的自然的深呼吸,像说话一样开口就唱,用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演唱的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二、宜州山歌文化品牌打造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宜州山歌的雏形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大型彩调电影《刘三姐》中姑娘们背着竹筐满山采茶的唱歌的情景,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那个敢爱敢恨得三姐形象已形成一种思维形象,是对一个地区文化的呈现。纵观广西的品牌,都是围绕刘三姐,桂林精心打造的“映象刘三姐”已成为张城市的名片。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也是如火如荼。而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具有独特的壮族民族特色。近年来由于电影《刘三姐》,《彩调剧刘三姐》以及《映象刘三姐》中众多明星的参与,无形中形成了一条宣传广告,使大家一提到广西就会想到那个敢爱敢恨的刘三姐形象,导致广西各地纷纷争刘三姐,把自己的所在区域与三姐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对于保护和宣传刘三姐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刘三姐的描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也容易出现雷同情况。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就需要做到区域品牌的建立。
宜州山歌文化品牌是具有内在价值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品牌战略要立足于精品。根据宜州刘三姐“歌仙”旅游文化的特色和起源,依靠政府的指导、市场的积极运作、公众的参与,把刘三姐故乡核心景区的建设与长寿之乡巴马、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东巴凤、白裤瑶南丹、龙滩库区天鹅等景区的建设结合起来,开发出独特的宜州山歌文化品牌。将宜州刘三姐壮族的山歌、歌舞、歌圩、歌会开发、融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座会唱歌的城市”。
(一)宜州山歌的品牌与古文化建设的结合
桂西北宜州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下枧河、古龙河、祥贝河、会仙山、歌仙侨、金浪湾、西竺寺、刘三姐广场、中山公园、四牌楼、龙江石林、洛西板栗林、怡州山庄、拉浪生态休闲区等。这些优美的人文环境中如果渗透宜州山歌文化,将是山歌最有效的保存方式。我们在山歌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的推动刘三姐“歌仙”的品牌与这些文明的结合,在刘三姐故里,流河寨《刘三姐》基地进行全国山歌邀请赛,不仅有利于山歌的传承,而且也便于参赛者对刘三姐故里的了解和亲身体验,增强其宣传力度,加大对宜州山歌的印象。
(二)宜州山歌品牌与城市的建设的结合
在宜州刘三姐山歌邀请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旅游产业、刘三姐歌谣与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融合在一起,做到联动效应的综合促进。不能仅仅局限下枧河壮族风情一日游和古龙河竹排漂流一日游,期间可以连带刘三姐山歌的表演,安排游客穿上少数民族的衣服、学唱一些刘三姐的歌谣,使他们充分融入到山歌的氛围中,让这个古老的文明能够永存与世。
(三)宜州山歌与区域品牌的结合
在宜州举办的刘三姐全国邀请赛,可以和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形成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原则,打造只属于宜州的山歌文化品牌。努力宣传招商引资,传承与发展宜州本土的歌谣。推出经典宜州山歌集的碟片及推广更多的歌者传唱,做到耳详能熟的效果,提高宜州刘三姐的歌谣与故里的知名度。
(四)宜州山歌与山歌传人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则是人力资源。宜州山歌的最主要的载体是人,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靠人。只有保护好传承人,山歌才会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宜州山歌的传承人,保障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传承宜州山歌。除此以外还应加大发展宜州山歌的人才市场,培养更多的宜州山歌歌唱者。建立健全各类山歌人才的培养培训机构,艺术训练演艺团体、学校教育培养、民族文化旅游等。
(五)宜州山歌与其他剧种的结合
刘三姐歌谣大多是用本地的方言演变成的唱词,对于不懂广西地方方言的人群很难领悟它的真谛,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唱时加入一定的情景表演,形成一种情景剧的表演形式,这样不仅能够让观者领会其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够激发观者的热情,使他们投入其中,有的甚至参与进来。
三、小结
宜州山歌虽然有着古老的文明,却没有想象的那样出名,最大的原因是语言不通,很多人不懂壮话,交流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做山歌翻译时,一定要懂得壮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对宜州山歌进行深入地了解,正确把握它的创作、表现手法以及它的艺术风格,正确理解它的魅力所在。深入体验宜州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从生活中对音乐进行总结,收集创作素材,对原有的音乐进行创编,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保持山歌原有的韵味。在对宜州山歌的传承和保存上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宜州山歌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罗岗生,李莲芳主编.刘三姐研究资料集[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3]杨荣来,莫瑞扬.歌海春潮———宜州市行业山歌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4]姚善镛.宜山县志(民国七年石印)[Z].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