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教育群众掌握群众

摘要: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意识容易产生混乱,而且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冲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更要发挥好反面批判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渊源上具有批判的性质,在现实需要的层面应该发挥批判功能,着眼未来更需要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取得学科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地位,并最终教育群众掌握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思想支撑。
关键词:社会思潮;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0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28-04
社会思潮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更加深入,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物质生活发生转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其中不乏错误思潮干扰人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甚至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而此時如果作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重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失语状态,没能对错误理论和思潮进行有力批判,无疑会产生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批判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要求,也是回应社会现实状况的需要。不破不立,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批判中才能建设自己、发展自己,并且进一步推动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教育群众、掌握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一、理论渊源:思想政治教育源自批判的理论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核心观点,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受教育者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中逐步建立并创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各类错误思潮斗争的历史。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生命源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而具有批判的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反映了批判思想在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这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理论基础”[2]。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实践活动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就一直客观存在。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会用不同的理论和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就逐步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尽管当时还没有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个专门的概念,但实际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如列宁所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无产阶级最终实现意识觉醒并走上国际舞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人们可能简单地把共产主义运动与罢工、暴动等武装革命等同,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革命行动的产生需要革命观念的指导,而观念的形成需要有效的思想教育。
第2期曹金龙: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教育群众掌握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革命实践却高于实践,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对人民群众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逐步走上理论化、学科化的道路。在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初期,由于现实条件和理论发展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作为一种优良传统,教育也多是根据经验开展。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虽然没有达到理论的高度,却也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点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理论化、学科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
2.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调就是对同时代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批判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理论本身是在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从理论本身而言,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而这一理论体系正是经典作家在分别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正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发现了辩证法“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在批判费尔巴哈及其他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及私有制生产关系中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圣西门等人的不足中实现了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从行文风格来看,翻开马克思的著作,一股清新的批判之风迎面而来。题目上很多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批判,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语言上辛辣幽默,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就以一种精炼而又生动的语言深深地影响着读者,其开篇便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4]。
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保持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同党内外错误思想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机会主义、自由主义、教条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严重影响了党的事业,由此产生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经典文献。也正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正确的思想逐步被广为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反映了批判思想在其产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处处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批判思维。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也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理论基础。
二、现实需要:批判是应对当今错误思潮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5]而这种影响,应该包括正面引导和反面批判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只要引导社会成员养成预期的思想品德即可,但在社会存在多种思潮特别是存在错误思潮的情况下,就必须先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让人们认识到问题所在,惟其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正向引导环境。
1.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意识容易产生混乱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重大变革,而现实世界的变革往往意味着思想领域的同步动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现实领域的深刻变革,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社会思潮、不同文化价值纵横交织,相互激荡,争相夺占人们的头脑,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力、整合力。由于社会的变革与分化,社会各界、各阶层在进行各种选择时都面临许多未知和矛盾,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总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在不同程度上對主流价值观念造成冲击。特别是在高等院校,青年大学生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各类思潮竞相争夺的重要对象,但青年学生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根据相关调研显示,高校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具体观点认同度并不高,但也有一些观点在高校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有多数高校学生选择认同其中的某些观点。有些观点的认同度甚至超过半数以上,说明这些观点依然在高校有较大的市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6]
2.当前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受到一定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让工人意识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压迫性,唤醒人民的革命意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成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首要功能就是回应社会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合法性的争夺”中取得胜利。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7]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并不是风平浪静,一片坦途。以近年来发生的事件为例,个别央视主持人在外事场合辱骂开国领袖被曝光、不良商家营销炒作“烧烤”侮辱烈士邱少云,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也遭到抹黑。这些事件的共通点就是同属于历史虚无主义挑衅行径,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新媒体为平台,抓住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的所谓“细节”和局部曲折做文章。学术探讨的外衣下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常以‘理性思考、‘重新评价等为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乱史灭国的目的。”[8]根本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想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反思历史”为名,行“搞乱人心”之实。
合法性的争夺从来就是不进则退,面对这样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袖手旁观就等于拱手让出教育的主动权、失去教育对象。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通过彻底分析和批判社会思潮的负面观点或错误主张,厘清问题所在,为群众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社会思潮提供帮助,也就是为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三、未来发展:正确思想在批判错误思潮中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具有批判的理论基因和社会有批判错误思潮的现实需要,还因为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也是正确思想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9]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并最终教育群众掌握群众,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在批判错误思潮中争取学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多年来,成就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张耀灿教授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质、规律、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四个最为迫切的问题。本质方面还没形成更为科学、准确的表述;规律方面有数量、层次等问题还没达成共识;基本范畴方面探讨不够;研究范式方面学界理解不一致,也欠科学。[10] 而这些只是几个比较迫切的理论问题,还有外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质疑、对学科元理论的认识、学科建设的标准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不同,尽管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阶级产生以来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客观社会现象,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却十分年轻,相对而言,学科化的道路才刚刚起步。而且最初只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学科的建制和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对政策具有较强依附性的中国特色的学科,这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共识。这一点也是学科受到批评和质疑的一个很大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只是作为政策的“发声筒”和政府的“宣传机”而存在,其理论前沿和问题意识不够强,没能在重大问题面前主动出击。一般而言,理论应该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超越实践,走在现实的前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由依附式发展到独立式发展的转变,必须要直面各种社会思潮,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推出自己,走上前台。同时在批判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吸取其他思潮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一些优点,实现自身的成长成熟,成为兼具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学问。
2.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引领社会思潮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本质上就是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发展。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11]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但也不能忽视错误思潮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作用,当周围都充斥着谎言,真理就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是在同所有其他意识形态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才获得主导地位,也只有继续进行这种斗争才能保持这个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要不断适应中国实践的需求,就要建设中国特色的话语权。只有坚持批判的传统,在批判中不断发出“好声音”,才能夺得并保持领导权,科学的批判精神与社会思潮的引领有着深度的理论契合。只有在批判中才能实现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才能使正确的思想取得主导地位,引领思想文化的社会潮流。
3.在批判错误思潮中教育掌握群众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2]而这种说服,不仅仅体现在正确思想的直接传播,更体现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错误的思潮导致错误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要引起重视并且加以批判。同时,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也包含着诸多的教育因素。普通民众由于受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社会思潮的了解并不深入,部分人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进行接触,或者只是觉得个别说法有道理而跟风认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只是对当代社会思潮有一定了解但并不深入。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对错误思潮置之不理,放任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影响。相反,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揭示它的合理之处及其问题所在,不但能让人们认识到真相,而且也更加彰显主流价值的正确性,加强正确思想的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在批判过程中也倡导了批判精神,训练了群众的批判能力,再次遇到错误思潮时至少能够进行简单甄别而不是盲目认同。批判的过程帮助群众建构批判性思维,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由完全被动教育到适当自我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2]徐春燕,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求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3(5):17-21.
[3]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4][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9,11,9-10.
[5]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6]佘双好等著.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31.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1).
[8]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58.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10]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5(5):48-52.
[责任编辑:庞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