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资质观辨析
梁君春+姜旭之
摘 要:吕坤的资质分类与组合排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与人才观,其合理性和进步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越来越被人们所领悟和借鉴。科技经济愈是发展,对人的整体资质的要求越高。借古鉴今,吕坤的资质观对当代的价值应当引起广泛重视并得到深度挖掘。
关 键 词:资质;分类;排序;厚德厚道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10-0069-05
稻盛和夫最欣赏吕坤的就是他在《呻吟语·卷一·内篇·性命》中有关资质的分类和组合排序。吕坤和稻盛和夫,一个是明代思想家,一个是当红企业家;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承者,一个是日本商界的传奇创造者。他们最大的共识就是对资质观的全方位认同。
一、吕坤对资质分类排序的理据
⒈吕坤对道明德厚的深悟。资质就是资材的质地。资有质,质有等,等有级;品有位,位有差,差有距。吕坤所言资质是性情性分所属的一种质地。他在《呻吟语·卷一·内篇·性命》中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吕坤的资质分类是道德性分中的资质分类,即品质分类。分类之后择其善要而排序。这个资质的排序在吕坤看来是“道”的体现。把深沉厚重排在第一等的位序上,是因为深沉厚重看的是正理德性,存道我境;要的是器度六合,宁耐安详;表的是澄心慎口,谦退函容。把磊落豪雄排在第二等的位序上,是因为磊落豪雄看的是勇于担当,尽性宽纵;要的是行仁助义,达天广大;表的是坦荡光明,无怨无悔。把聪明才辨排在第三等的位序上,是因为聪明才辨看的是有声有色,喜好不禁;要的是智能过人,功利集身;表的是声名远播,颂声过顶。在三个等级的资质中,每一个等级的资质都包含了多种资质的契合。吕坤洞察社会经纬人事嬗递的冀由,其资质的分类与排序是经过无数顺逆、委曲的惊险之后摄心缮性提炼出来的,绝非无病呻吟或孟浪之语。完全可以这样说,吕坤的资质观是在道德层面非常清晰地给资质的延展设了下限。它不仅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也符合资质观的历史发展脉络。
吕坤站在至道的层面理会资质分等及组合排序,义浅理备,详明剀切,为其奠定了天然自有之据。《呻吟语·卷一·内篇·谈道》有曰:“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自然之谓道,与自然游谓之道士。体道之谓德,百行俱修谓之德士。”此真乃至去至妙之理。这里的组合排序与此前提到的资质的分类组合完全吻合。道之据,理之继,道统理,道理同器。由是之同文中他这样感慨:“人一生不闻道 ,真是可怜。”对资质的分类、排序源于对“道”的理会。《呻吟语·卷一·内篇·谈道》曰:“说自然是第一等话,无所为而为。说当然是第二等话,性分之所当尽,职分之所当为。说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话,是非毁誉是已。说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话,利害祸福是已。” 自然即为道。这里的排序再次印证了他在屋漏静悟之中得出的结论,道顺自然如是,理路爽畅如是。吕坤弘毅严谨,担当道理,有根有据。
⒉吕坤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烂熟于心,参悟不凡。吕坤长期关注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国家栋梁。在“人治”社会,选人的机制更多地是倚重挑选者的主观偏好,选人很容易出问题,而且纠正起来难度很大。这样一来,确立选人的客观标准几乎成了与之相衡的最重要的砝码,对选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解决社会危机的出路被锁定在“人治”层面,即“栋梁”救世。而法治社会选人即使出了差错,也容易纠正。中国是一个传统道德资源极其丰富且影响深远的国度,吕坤的资质观与深厚的传统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从现在的眼光看,精美、壮美、凄美是这些古代思想的文脉特色,很具有感染力,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传统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厚德、厚道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文脉特色,即民实、民利、民意对未来官德的政治文明生态走向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吕坤审视万古道脉,德性之魂乃天经地义。人类社会要靠人来治理,靠什么人来治理?“什么人”的提出就是对人的资质分类的思考。天下最难之事是做人;天下最重之事是厚德。“深沉厚重”概括地说就是深思远虑,沉静平和,厚德厚道,稳重淡定。“深沉厚重”中最优的资质就是“厚”。甲骨文中就有“德”字,其后代之甲骨文、金文中出现了“道”字。说明远古之人在进入文明时代的同时,就体悟到应把道德考察摆在第一位。《书经·虞书·尧典第一》记载尧帝这位中国道化德育的教父在位70年之后选拔接班人,向四方求贤,被问者答:“否德忝帝位”,德行鄙陋,不配接替帝位。有人推荐虞舜,盛赞其厚德、厚道。尧为了解实情,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大加褒奖。足见传统中对德考察的严谨与审慎。天下归心归的是道德。《周易·坤》讲:“厚德载物”;《道德经·第九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庄子·内篇 ·德充符第五》讲:“德者,成和之討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这些观点的核心是说德之性只能在深沉厚重的资质中承载和体现。《周易·谦》讲:“人道恶盈而好谦”;《周易·系辞》:“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几千年前的文化经典充分肯定了谦谦君子深沉厚重的崇高品格。
⒊对现实中德利冲突矛盾的审视择定。吕坤遇到的问题是,有这么多先哲经典名教,在德利相交时人们为何还是动念顾盼,疑生猜贰。而躁心浮气,浅衷狭量,到头来只选才的受用,不选德的受用。德利在现实中的激烈冲突天天在上演,从不间断。吕坤对《史记》该是精切始通,如数家珍。司马迁的义利观给人以启示。人趋利是自然规律使然,但是必须得法节制。性分中的私欲无可厚非,欲壑难填才是天下之大防。私欲之求向才欲之求的转换,才欲之求向权欲之求的转换均始于无限膨胀的私欲。嗜欲无节,破道乱正。“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 “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陨身败家之贼。”(《呻吟语·卷一·内篇·存心》)司马迁和吕坤看透了人世间德才义利既矛盾对立又中道统一,是永恒之争。修德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顺流,养道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修德养道是最难练的真功夫,其间还要时时接受私欲的挑战。吕坤每每论道谈德都夔夔斋栗,他深信道能养德,德能养身,以身载道,以德养身,终身受用不尽,一生无愧惧。
二、稻盛和夫的警示
稻盛和夫对吕坤的资质观给以世界视野的观察。慧眼识宝,学力超强,对吕坤的资质排序饥得珍馐,了然透彻,解悟到最宝贵的精神甘霖:德养重于聪才。然而,稻盛和夫警觉地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只是具备三等资质的人物得到了赏识,纷纷委以重任。结果不难预料,这种常见之状既有讽刺意味又令人深深忧切。正是这些只具备三等资质而缺少一等资质和二等资质的掌权人物在许多丑闻和爆炸性的舞弊贪腐中扮演了制造者的角色,给社会之风造成了恶劣影响。依法追究这些三等资质凸显而缺少一、二等资质的当事人时,极少会有人想到正是三等资质出现了偏差才导致如此不幸。更不会有人想到一、二等资质对三等资质的拱顶和制约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的只能是前一轮情景的循环重演。这不仅是个人付出了代价,更是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人类的悲剧在于明知故犯。是丰厚的历史积淀和贵独的资质之见使得稻盛和夫具有这种敏锐的警觉。
人间天下事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人事中的德才取舍资质论序始终让世人权衡利弊、纠葛难断。德与才孰重孰轻相比,排序是德在前,才在后;德与才孰难孰易相比,排序也是德在前,才在后。德与才的这两个排序就是“道统”。这个“道”之理就是德直接关乎民心相背。德是躬行慎独者潜修之积功,才是名心利盛者奋发之练就。考“才”容易考“德”难。 考“才”是考才能,考“德”是考品节。学才、治才、专才、文才、辩才直须穷到至处,便是才压群芳,独占鳌头。过人俊才者以为人生自此无关可过,垂史功名已成定局。于是便忘乎所以,纵恣欲肆。砥砺名节者要过财、色、名、位、情五关,可谓关关难过。难就难在靠三等资质不仅帮不了这个忙,还有可能会添乱。聪明反被聪明误何足为奇。古今将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真的栽了跟头才懂德之强本固基无量之用。
三、资质掎角支撑要略
寄希望于依靠三等资质支撑一等资质和二等资实为乖戾之念。在三个等级的资质排序组合中,具备了一等资质,二等资质随之发挥作用,即使此时三等资质比前两个等级的资质偏弱,综合起来聪明才智也能得到有效发挥。具备较好的一等资质对于组织内部众多的三等资质将产生长久的巨大凝聚力。如果将资质排序组合这样改变一下:三等资质强势排头,一等资质、二等资质偏弱或缺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三等资质会产生对其他两个等级资质的排斥力,变得目中无人。失去一等资质的支撑,三等资质很容易向私欲倾斜,逐渐忘乎所以,如脱缰的野马,在失控状态下肆意狂奔。三等资质没有一等资质和二等资质的支撑,无论它如何强势只能走上穷途末路。有了一等资质和二等资质的支撑,三等资质就有了中兴坚固之基,策励英发,自身根脚有了扎扎实实的规矩,任凭飞跃,大展宏图。三等资质对一、二等资质的支撑很独特,在德、志、才、毅几方面基本具备的条件下,三等资质对一、二等资质起着深度优化和强化的作用。三等资质是优质人才的必备资质,珍惜爱护并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三等资质的水准,是事业昌盛发达的急需和必需,也是一、二等资质的本职。是故,一、二等资质非无三等资质之患,患不善用三等资质,有了一、二等资质,三等资质如鱼得水。故惟有德者能用才。
修炼一等资质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等级资质锤炼的难度,故而具备一等资质的人少于具备其他等级资质的人。二等资质的特殊作用同样不可小视。长期以来,二等资质在现实中常常受到忽略和冷落。实际上,一等资质深沉厚重与二等资质磊落豪雄之间有很多交汇融合、叠加渗透之处。人们常把“磊落豪雄”肤浅地看做简单冲动,有勇无谋,没有城府,有可能给人可乘之机,遭人暗算。其实磊落豪雄的资质是精英品质。二等资质磊落豪雄决不仅仅是临事的无畏大勇和果决屡断,而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秉性刚直,胸襟坦荡,表里如一,正义无邪,俯仰无愧,扶难济困,不计得失,乐于奉献,威武不屈,伸张正义,嫉恶如仇,义无反顾,一马当先,豪放冲天,为生民立命,为生灵谋生等都是它的品质内涵。真正能称得上豪雄的,是气吞山河的乾坤集结。古往今来,具备吕坤所谓二等资质的仁人志士以自己的盖世无双之举名载千秋,赢得万世敬仰。危机存亡关头,生死一线关头,磊落豪雄的资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令人肃然起敬。二等资质以一等资质为支撑并对一等资质和三等资质起着不可替代的拱顶支撑作用。三个等级的资质及其组合排序道出了它们之间的整体关系与各自的独特作用,是人的性分中的浑然契合,互成犄角缺一不成。一等资质是命门地位崇高,二等资质是生门地位显赫,三等资质是将门地位尊贵。这个资质结构所显示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人类文明智慧的本质性规律性总结。
四、吕坤资质观的当代示问
讲德是讲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有润神清智的教化功能及与此紧密相连的凝聚功能,从善如流追随者众。讲才是讲智奇魅力,智奇魅力有事业中兴的搏击功能及与此相连的带动功能,习鹰飞腾势强达人。德与才的提高是一个自觉、自强、矻矻进取的过程。德高扶才不压才,恃才傲物才压德。厚道之德给才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施展天地,才离开德就可能成了歪才。才高德差的坚决不能用。功利之求导致现实中的人往往对三等资质“聪明才辨”倍加歆羡。才高名高不仅风光八面,而且聚财万遂。 “深沉厚重”号称一等资质又能带来什么?就眼前看一时得不到什么,即使得到也不过是清虚空泛之名,浮气躁心难能让人等得太久。在现实面前,义与利如心存冰炭。练才与修德相比练才易积德难。正因如此,吕坤和稻盛和夫都看到人们面对选择的难易困境时,对资质的排序有这样两种情况需要关注:一是对一等资质叶公好龙,自欺欺人,以精神意淫自慰。一等资质即使排在第一也是虚设;二是对三等资质备加推崇,以为有才就有了一切,至少是有才可以不顾其他。赤裸裸地名曰三等实为一等甚至特等。有才无德之下,才恣情纵意,狂诞无人,《呻吟语·卷一·内篇·谈道》这样见地:“才能,身之妖也。”究其实质,这两种情况都是受功利主义价值观急功近利致富观偏失畸形资质观的支配,陷入天天倒计时的心态,利令智昏躁烦至祸,实际上是自设陷阱。
《呻吟语·卷一·内篇·谈道》写道:“千万病痛只有一个根本,治千病万痛只治一个根本。”治标易治本难,治标浅痛治本深痛。忍不了深痛治不了本。治本才能求生。本不治,病不除;病不除,体不健;体不健,寿不长。 “知是一双眼,行是一双脚。”“余以为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难算得行。”给了治本之策,不施治本之行也是枉然 。 (见《呻吟语·卷一·内篇·谈道》)治本之行如果不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而是虚情假意强口逞辩,不用多久将自食其果。德不自利,道不自私。能人倒下时,不是外人所为,是自身之故。正所谓“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之?”(见《呻吟语·卷一·内篇·修身》)
当代优化资质何以实构?采用虚构式的画饼充饥方式优化资质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贻误大事。在当代,执政党面临的四种考验何以承受、四种危险何以化解?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义务感之强烈重大前所未有。实构优化资质当以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为第一要务。大体上拟在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人文环境。我们的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当雄厚,要科学地营造社会人文环境。早年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良知发起创立了“进德会”。他们认为,提升社会道德水准是优化人的整体资质,改良社会风气之纲。先驱们的盛举在今天仍产生着影响。这项工程要大张旗鼓地真抓,应常抓不懈。从根本上说,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民意所向,良好的社会制度也是民意所向。风尚和制度要求担任重要公职者必须责无旁贷地率先做出表帅。主流媒体要发挥主导优势,在贴近生活的传播宣传中形成覆盖式的舆论氛围。主流媒体的表达必须真实。只有真实才能可信、才能可敬、才能可学、才能可传。二是制度奖惩环境。制度低效的表现是刚性制度和柔性制度交替互补式的强化、优化,资质的制度化优势还不很明显,与社会人文环境相比,制度奖惩环境更能体现社会行为规范的硬尺度,没有制度奖惩性的强硬,优化资质的随意性和扭曲走样是可以想见的。制度的指导性突出地表现在奖罚分明方面,要奖罚到位,奖罚及时。制度的高效取决于其人性化的程度。制度奖惩环境的人性化就是人们能够清晰地获悉激励动机与激励机制、激励结果的引导,从而易于简捷地作出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行动预设。三是内心修炼环境。有渐克己,浊降自清虽是心厌孤苦之旅,但优等资质的希望就在于此。存心内化的过程不是在封闭状态下进行的,它是无数次内外互化相兼与交织甚至出现反复退落的过程。优质资质不是天生的,不是外加的,最根本的要靠自我感化内修、内化。社会因何而和谐?和谐社会是因厚德厚道蔚然成风而和谐,不是因财厚才高而和谐。和谐社会离不开内心和谐,是内心情感的体认式建构,这也是社会人文环境和制度奖惩环境的同根一脉之归宿。
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过程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实构优化资质的当事人。从社会动力结构的角度看,拥有社会资源和影响力多的个人或群体是推动社会建设的主要引擎,同时这也是一种更大的社会责任。社会的责任体现了社会角色的定位和分工,上级应给下级作出榜样,领导应给群众作出榜样,长辈应给晚辈作出榜样,老师应给学生作出榜样,父母应给子女作出榜样。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让人民满意当作政府服务工作的目标。只有符合民意,人民才能满意。符合民意对人民来讲是大实惠。人民满意就是民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最根本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官德,就是讲对人民厚德,对人民厚道。对人民厚德是道应之德,这个道应是说厚道而不是同情怜悯、不是接济施舍,是从心底对人民存有恭敬谦谨之意。传统的厚德、厚道蕴含了身是德的载体,身载德以行德才能变为实德的修己之道。修身就是修德,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望重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人民满意时要厚道、厚德,人民不满意时更要厚道、厚德。人民不满意经常因官员不厚道、不厚德所起。人民最在意的是官德,其次才是官才。不能以为以才服众可以替代以德服众。当德不能服众时,就失去了服众的依托。让人民满意的前提是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中,对人民是否厚德、厚道是人民特别看中的试题。说到底,对人民的厚德、厚道源自对人民的敬畏。官德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人民为本。为人民的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是以人民为本,厚德、厚道地为人民的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服务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以人民为本。永无止境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让人民满意,是大厚德、大厚道。
【参考文献】
[1]吕坤.吕坤全集(中卷)[M].中华书局,2008.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