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困境分析及战略选择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关系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的国家,也是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和斯皮克曼所认为的不同世界重心的交汇地带。这种陆海兼备的周边地缘环境特点使得我国容易陷入战略上的两难境地。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克服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地缘环境上的不足,从而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

    关 键 词:海洋强国;地缘环境;陆海复合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9-0074-05

    收稿日期:2014-05-15

    作者简介:古天姣(1983—),女,辽宁抚顺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党做出的关于海洋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海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条件看,我国是海洋大国和最大的沿海发展中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海洋实力的先天因素;从经济发展看,我国经济呈现外向型态势,海洋在我国原材料供给、能源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国家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的能力。但是,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从现实视角来看,我国在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正在面临一系列困境和挑战。这需要对我国的对外发展空间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施整体部署。

    一、历史: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制约因素

    我国边界辽阔,拥有漫长的陆海边界线。由于人类技术水平、交通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在历史上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海洋成了人类交往、文明交融的阻碍。同时,海洋也成了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因为相对于海洋来说,来自于陆地的威胁对于统治者而言是更加现实的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霸主逐鹿中原之时,边疆地区就不断遭受来自于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为了抵御这些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秦、赵、燕等国开始修建长城。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以秦、赵、燕所修建的长城为基础开始了更大规模的修筑。即便如此,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依旧对中国内陆政权构成了威胁。而受到游牧民族威胁的不单单是中国,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侵扰。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将公元150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视为整个人类史的分水岭,又将公元1500年前的时代划分为史前人类时期、古典文明时期、中世纪文明时期。[2]在史前人类时期,人类还在学习如何采集和生产食物,海洋对于史前人类而言是前行的尽头。而在古典文明时期,由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世界上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表现出的成熟与瑰丽令人称奇。但是,这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之外,在文明的发展中都出现过断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源于欧亚大陆上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国的文明发展虽然得到了延续,但是受游牧民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之后的中国政权将防御的重点放在陆地边界上,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将海洋视为天然的屏障。在这种情况下,历代王朝更加重视陆地的防御能力而忽视了海洋实力,政权设置在内陆地区就是为了防范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以及由此带来的威胁,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的海洋实力难以得到提升,而中国历史上海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寄托于王朝统治者身上,统治者个人的意愿往往决定了国家海洋发展的程度。当统治者愿意展现本国实力、促进海上交往之时,中国的海洋实力就会得到发展的机会;当统治者源于边疆的安全而闭关锁国之时,中国的海洋发展就会陷入低谷。而在中国政权四分五裂时,或是由于国家管控力的下降或是源于小的政权偏居一隅,反而使得中国的海洋实力获得了提升。

    在西方发展历史上,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可以说,地理大发现将人类不同的文明世界连在一起,也开启了西方列强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整个世界的控制。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处于分散的状态,大部分不同文明的人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而中国文明在整个世界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因此,即便统治者并不关心海洋的发展,中国也没有面临来自海洋的威胁。而当统治者对于海洋抱有热情之时,中国在海洋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即不容小觑,其代表就是中国在海洋发展的历史上曾经的顶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出现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郑和船队从中国出发经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等地,最远到达了非洲,其影响力和作用并不亚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贸易为目的,七下西洋消耗了国家的物力和财力,因此,郑和虽然将当时中国的海洋发展推向了高潮,却由于后续财力、物力等原因未能将海洋发展推向持久。同时,在明朝也遇到了来自于海洋的威胁,倭寇对于明朝沿海地区的持续侵扰使得明朝统治者改变了对于海洋发展的态度和措施,将相对开放的海洋政策转变为闭关锁国的禁海方略。这种转变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对于后来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中国在关闭海上通道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与其他文明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与愈趋开放的西方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出现了变化,以往的天然屏障——海洋成为了西方列强在后来的历史中征服中国的通道。同是东亚国家的日本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更是企图将中国纳入其版图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海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如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建设强大海军的战略目标。但不得不承认,海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边界的概念。正是由于历史上海洋观念的缺乏,相较于世界海洋强国,我国在海洋建设方面起步晚且起点低。

    二、现状:我国地缘环境形势分析

    国家周边的环境安全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变化的层面,包括国际格局、周边外交环境、国家实力等由不同国家相互作用而产生变化的要素。另一个是不变的层面,包含国家的周边邻国、地理环境以及边界地区地貌等由国家先天地理条件和位置所决定的要素。就这两大层面而言,前者会由于国际形势、国家对外政策等变化而出现相应的改变,国家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和国际形势而不断进行政策调整,争取获得良好的周边发展环境;后者则是国家不能进行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可以克服先天地理环境给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影响是不可能的,国家需要根据地缘环境来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有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以及未来的发展。相反,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会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从地缘环境的角度看,我国的周边形势相当复杂,其特点是邻国众多、强国林立、情况复杂、利益交叠。我国陆海兼备,边境辽阔,同时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公元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一种新的看世界的视角,通过征服海洋,人类终于将不同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之后关于陆地发展模式与海洋发展模式的交锋就成为地缘政治学在发展中的重要篇章。美国历史学家、海军战略学家马汉是“海权说”的鼻祖,他推崇海洋发展模式,并第一个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论述了国家的兴衰沉浮,他认为海洋与国家的发展休戚与共。[3]美国海军以及之后美国整体的发展战略都受到马汉“海权说”的影响。除了“海权说”之外,地缘政治学中影响较大的还有“陆权说”,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麦金德所提出的“陆权说”恰恰就是在马汉对于“海权说”理论展开论述的《海权论》一书出版后不久。作为与“海权说”相对应的一种地缘政治学理论,麦金德并不认同马汉所认为的海洋在民族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与海洋相比,陆地尤其是欧亚内陆地带是世界的“心脏地带”。麦金德根据历史上来自大陆中心的游牧民族对边缘地区的压力程度,将古典时期以后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哥伦布时代、哥伦布时代、后哥伦布时代。[4]他认为,在哥伦布时代,海权对陆权享有的优势就已经结束,世界权势的中心是欧亚内陆地带,麦金德将之称为“心脏地带”。[5]麦金德之所以将欧亚大陆地带视为世界的“心脏地带”,主要源于来自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对于其边缘地区的不断入侵,对周边很多政权构成了威胁,甚至一度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短暂而庞大的帝国。麦金德认为,在新的环境下,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国家有可能再次因为科学技术的原因,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6]而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认同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斯皮克曼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内陆国家、海岛国家和陆海边界兼备的国家。同时,他也对麦金德的“中心地带”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在历史上,欧亚大陆中心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称雄整个大陆,不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而是由于在某一历史时期,这些民族的强大与边缘地带国家的羸弱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整个世界的重心不是在欧亚大陆的中部,而是位于陆地和海洋交界的地带,也就是所谓的“边缘地带”。[7]在斯皮克曼的观点中,将美国视为海岛国家,其东西海岸分别与大西洋、太平洋相接,而陆地接壤国家则很少,分别是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就整体实力而言不足以对美国形成挑战,而海军实力的强大和天然的海洋屏障为美国的本土安全提供了保障。俄罗斯被斯皮克曼视为内陆国家,在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希望改变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获得海上出口将自身从内陆国家改造为陆海兼备国家,并为此做过努力。不过俄罗斯的国家转型最终没有获得成功。我国则是最后一种类型——陆海边界兼具的国家。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的周边地理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同时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是地区性的,因此,我国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边境线上。邵永灵和时殷弘提出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这一概念解释了我国在周边地理环境方面所展现的国家类型。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陆海复合国家主要是指濒临开放性海洋、背靠较少自然障碍陆地的一类地区。欧洲面向大西洋地带(包括法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代表。[8]我国具有陆地和海洋两条边界,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这样的地缘环境特点决定了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之路不能单纯地只注重海洋的发展,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根据我国的情况实施整体部署。

    三、选择:我国对外发展的战略布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将是前所未有,未来的交往程度会不断加深,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需要提升利用海洋、建设海洋的能力。作为一个地区性大国,一直以来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但是,如果我国要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实力,维护我国日益增长的海外权益,必备的海洋实力是不可或缺的。当下,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我国及周边邻国都将战略重点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彼此之间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同邻国进行了务实而有效的合作。我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了总体稳定的态势,并同大部分陆地邻国解决了边界纷争,陆邻关系的改善使得我国可以集中一定力量发展海洋实力。当然,提升海洋实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会存在相当的阻力。对此,我国需要在对外发展方面做好战略布局。

    我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发展陆权和海权方面要有双重考量。大陆国家发展陆权,海洋国家发展海权,这是大陆和海洋国家在发展战略上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先天选择。而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发展陆权和海权上常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以陆权为主、以海权为主亦或是陆海平衡?在历史上有很多国家正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具有陆海复合型的属性,但是其陆地实力更胜一筹,是典型的陆权国家。历史上的俄罗斯一直期望从陆权国家转变为陆海权即陆海兼备的国家。从彼得大帝开始,获得出海口即成为这个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在不断转型、寻求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俄罗斯却遭遇了失败。

    曾经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由自然地理条件所带来的制约是可以被克服的,但是超出所能承受的界限或者不顾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盲目发展和转型会给国家的未来之路带来不利。因此,我国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自身的地理条件。无论是陆权的发展亦或是海权的发展都要服从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前者是为了实现后者的手段和路径,而后者才是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发展阶段等,对周边形势、大国关系等因素加以考察,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大发展战略,由此来制定相应的陆地和海洋发展策略。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先天地理条件决定了这些国家不能将全部的资源和实力都投入到海洋的发展上来,同时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面临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压力,正如我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正是由于我国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发展引起了周边邻国的担忧,担心地区的均势被打破。而我国是一个邻国众多、陆海兼备的国家,由于现实国际政治结构因素的制约以及很多没有完全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都使得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周边邻国的压力。在进行海洋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压力集中表现为我国与周边海上邻国在海上的争夺。同时,我国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的转型也会引起传统主导性海洋强国的担忧,这种担忧更多的不是针对现有的中国实力,而是未来实现崛起的中国有可能对主导性海洋强国建立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更需要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有清晰的认识。

    在现阶段,我国发展海洋实力的目的在于保障中国临海地区,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这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心脏”,保证这一地区发展的活力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原材料进口大国,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上运输线,同时作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海上通道也将我国产品源源不断地运输到世界各地,因为保障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否正常运转。因此,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有着陆地和海上边境线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双重考量,不仅要着眼于陆地上的发展,也要思考海洋实力的提升,而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来进行考察。在陆权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周边传统陆地大国的关系,以保障我国陆地边境地区的稳定;在海权发展的进程中,要发展相应的远海能力,不能盲目发展、盲目转型,也就是在陆地稳定的前提下促进海洋实力的不断提升,保障我国在周边海域和海外的国家利益。历史上的中国是将海洋作为天然的屏障,很多国家发展海洋的前提也是拥有一个稳定的陆地边界。而如今,我国必须要有一个和平安全的陆地边界并以此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发展海洋实力。

    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海洋的过程中要从内在和区域两大层面做好文章,逐步提升海洋实力。在内在层面,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实力以保障国家的权益,扩大自身影响力并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区域层面,要继续本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同周边邻国尤其是海洋邻国开展区域层面的东亚合作,形成新的区域合作机制。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在东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和市场对于周边邻国的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依靠经济促进整体区域合作,保障区域安全,消除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于周边的压力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双重的,而在海洋转型的进程中所承担的压力也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我国海洋实力的发展被主导性海洋强国视为一个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我国周边邻国也在担心中国的崛起会打破现有的区域秩序。由此,现阶段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中国想要让周边邻国对于中国的猜测和担心消除或减少,仅仅依靠经济的往来和合作是不够的,我国不仅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也需要在政治、安全领域有所作为。我国需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包含经济合作、区域安全合作等一整套区域性的制度,使之成为我国和周边邻国的地区性行为准则。可以说,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我国发展周边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方面。建立区域性国际制度能够获得区域内国家的认可并规范其行为。这就要求在制定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要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保障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利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牺牲自身利益,最终使建立起的合作机制体现区域内大多数国家的意志、获得区域内国家的支持并成为其行为准则。同时,建立起的新的区域秩序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容纳其他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的利益。在防止崛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成为区域主导方面,主导性海洋强国同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周边邻国尤其是陆地邻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保障世界主要地区的开放性和海上通道的畅通是主导性海洋强国的利益。[9]在当下完全排除主导性海洋强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和势力是不现实的。既然不能排除,就要想办法合作,在合作中寻求最大利益。在构建新的区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中,既要使新的合作机制能够被区域内国家所接受,又要考量到与区域外大国的合作。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形成“黄色文明”——即陆地文明与“蓝色文明”——即海洋文明兼具的概念。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明晰未来的发展策略,做好整体战略布局,提升实力,迎接挑战,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2).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A·T·马汉.海权论[M].萧伟然等译.中国实言出版社,1997.

    [4][5][6](英)哈尔福特·丁·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林尔蔚译.商务印书馆,1985.

    .[7](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学[M].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8]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0,(10):47-52.

    [9]吴征宇.海权和陆海复合型强国[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2,(02):38-49.

    (责任编辑:高 静)

    Abstract:The goal of building the maritime power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and it concerns our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China is a land-sea compound country;and also it is the intersection zone of different centers of gravity of the world,which is thought by Machinder and Spykman,who are both Geopolititions.The surrounding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that has both land and sea will make China easily fall into the dilemma in strategy.The key of our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 is to concentrate efforts to overcome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hortcomings of the land-sea compound country in the case that its strength is limit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the maritime power.

    Key words:the maritime power;geopolitical environment;land-sea compound country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