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设计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思想评述

    陈沛捷

    摘要: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中,缺失了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与传习,但在德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之中,却能找到对“工匠精神”的重视。文章以历史典籍为依据,阐释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思想,以比较的方法剖析了德国“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设计教育之间的联系,认为当代设计教育应当传承优秀思想传统,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创作良性机制,共同塑造“工匠精神”的培养土壤。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德国设计教育 设计

    引言

    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匠人们凭借着一双手艺,造就了灿烂的工艺美术文明,这其中的核心价值便是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反观当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中国商品的特点是以价格低廉来赢得市场,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传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缺失,抄袭、低价、低品质,似乎变成了中国产品的标签。但随着近几年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低廉低质的产品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可见传承与学习“工匠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设计制造的内在驱动。“工匠精神”的目标不是追逐利益,而是精益求精,做出更好的产品为消费者服务,这样的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工匠精神”,学习西方在“工匠精神”上的先进理念,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设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一词在古代皆为巧饰之意。《说文解字》:“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匠与工则同意,“百工皆称工,称匠”,从其早期释义中,我们可以读出工匠一词是集合了人、物、思想三个层面,且与“装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工匠精神”的研究主体是造物思想,它指导设计的方向,是造物观念的核心价值。

    (二)早期文献中对“工匠精神”的评析

    《考工记》作为早期设计理论的源头,认为“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肯定了造物者的聪明才智,认为“创造”与“传承”是工匠文化中的核心。将“创物”的百工称为“圣人”,可以看出在人文觉醒、思想解放的春秋时期,社会对工匠阶层的尊重。《墨子》中,“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为之拙”,评价一个产品的好坏,墨子认为首要的是其能否为人所用,有利于人,方便于人,可见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也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营造法式》树立了一整套建筑营造的规则,对营造的技术、管理、材料、礼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规范,体现了北宋时期严谨理性的工匠精神。《陶记》是历史上最早的瓷器论著,其载“陶氓食工,不受艺佣,埽赁窑家,以相附合”,认为手艺匠人善于因地制宜,无论外在条件多么恶劣,他们均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高度赞扬了古代工匠的创造精神。

    (三)明清文献中“工匠精神”的体现

    晚明时期,市民意识高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工匠文化出现了雅俗之分。士大夫尊崇文人雅致、崇尚自然的造物思想,市井文化则多繁华靡丽、享乐休闲的设计之风。雅致与繁琐的设计风格共生共存,不同区域、性质、层次的工匠区分得越来越细致,对设计理念也是各执一词,但是其核心的工匠精神仍是与天、地、人、礼相宜的设计理念。在士大夫文化的推动下,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被逐渐强化,当时许多士大夫摒弃了以往重道轻器的观念,寄情于造物的世界里,他们不屑于富人阶层争奇斗富,却一心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因此,工匠精神开始有了更深的精神内涵,成为一种自我修炼的途径,造物者需要通过造物、格物的过程达到精神与理想的高位。所以明清的优秀工匠需内外兼修,不仅仅在技艺上超群,在文化品味、思想高度上,也要高雅的设计品味与精神追求。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末最重要的造物方法论,受明末“崇实黜虚、致用厚生”造物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经世致用的工匠哲学,崇尚一切从实用出发的衡量标准。对一些脱离自然、脱离生产之事,如烧矿石修炼仙丹,宋应星是极力反对,他更提倡设计为民生所用的精神理念。《考工典》成书于康熙年间,其以独特的体例编排了不同时期的工匠文化特色,其中核心理念認为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并非简单的闭门造车,而是随着文化的交流与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提升和改进。社会对工匠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匠精神不再仅仅只是传承古老的传统工艺,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工匠阶层也同样承担着改变社会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缺失

    “工匠精神”意味着一名设计者能恪守本分、兢兢业业,不断地钻研知识、追求技艺的高峰,而这些价值特征,恰恰是目前当代设计教育中的短板。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很晚,步伐却过快。以前的工艺美术教育是在传统师承教育基础建立起来的,研究的重点是沿袭传统,而艺术设计则建立在市场化的需求之上,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的重点是开创未来。现代设计教育“工匠精神”的缺失,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革新太快”,有时候我们“只顾往前迈,忘记回头望”。我们的设计教育理念鼓励创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味地求新求变,便逐渐忘却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此外,“工匠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与当今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有关。1999年开始,中国的设计教育大量扩招,“教育产业化”的过度发展,致使整个教育事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学费是文理工类专业的两倍,面对庞大的艺考市场,一些院校为了增收,也不管师资情况与硬件条件是否达到要求,纷纷增设设计类专业。师资不够就外聘,资源不足则将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前我国有1000多个有设计专业的大学,每年估计有40多万设计类的毕业生,设计教育不再是精英式教育。在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几十门不同的课程由几十位不同的老师负责,师生之间仅有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的关系,并无建立师徒式的师承关系,师生之间也并不用彼此负责。传统一对一的师徒制工匠教育只能在研究生期间或者博士期间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对于大多数的高职生而言,对“工匠精神”几乎难以有切身的体会,这无疑揭开了我国设计教育的“伤疤”。

    三、德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教育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制中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现代设计职业教育在德国发展得较早,从1907年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开始,直到现在德国已经成功塑造出2400多个世界品牌,德国人精致、勤奋、理性、专注的性格,融于他们的匠人精神,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在极力保障这种匠人精神得以传承。德国学生在修完中学的课程之后,约有6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应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的职业教育是在“双元制(Dual System)”的模式下进行的,这种教育模式打通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技能教育,30%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培训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如一位刚刚中学毕业的少年需在企业当3-4年的学徒,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每周3-4天在企业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2—3天则在学校兼修其他课程,通过严格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考试后才会颁给相应的证书。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德国学生在毕业后都拥有一技之长,从人才保障上维护了“工业大国”的地位。

    (二)德国价值观教育理念中对“工匠精神”的尊重

    德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体现了对“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尊重,在德国的价值教育领域,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为导向,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感便作为道德的高地深入人心。20世纪初,从德意志制造联盟开始,德国产品的设计理念就体现了一种服务社会各阶层的大众情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德国的设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基本需求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设计导向,提出了功能性、标准化的设计理念。在包豪斯时期,受共产主义思潮影响,德国的设计领域更是提出了反对设计贵族化倾向,强化了设计为大众服务、设计改良社会的目标。二战以后,德国则强调了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核心价值,更加关注功能主义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树立了德国严谨理性、以人为本的工匠精神。德国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被强化,社会对“工匠精神”、“工匠文化”高度认可,在德国全民的共同推动下,涌现了许多成功的企业、优良的设计团队和令人称道的设计产品。

    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使命

    中国有着悠久的“工匠精神”传统,中国古代人民用其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内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输出海外,为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中国古代的瓷器匠人们,他们专注,严谨,一些景德镇的匠人做了一輩子的拉坯工作,达到了世界上顶尖的技艺。这种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身上传承。清末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快速度追赶世界工业化的步伐,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与精神文化价值同步,甚至一些领域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宝贵的“工匠精神”传统,投机取巧的手段、假冒伪劣的商品层出不穷。因此,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必须有所担当。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必须从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领域,从内因与外因中,共同塑造“工匠精神”的培养土壤。一方面,“工匠精神”应该从小进行教育,教育舆论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教育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我国可贵的“工匠精神”传统,让学生在思想意识领域树立“精品意识”、“高雅意识”。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扭转浮躁的学风,回归教育本位,并从德国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吸取营养,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适当改革,让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更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着力培养精益求精、严谨耐心、专注坚持、淡泊名利的职业群体,让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肯定,让中国制造得到世界公认,真正跃升为“工业强国”。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研究

    罗琦史冰芸摘要: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可以显著避免来自地杂波的干扰,非常适用于气象领域。文章从系统整体设计、天线辐射模块方案、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