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新论断

于飞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重要论断。新论断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的回应。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回应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回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社会现象。新论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熟练运用马克思矛盾论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新论断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我们党当前要将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的努力方向,在工作中要注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共同富裕;人民群众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06-02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重要矛盾的重大论断,体现出党中央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的回应
(一)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回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沿用36年。30多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
在既有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需要更加多元化。从“物质文化需要”过渡到“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等特点。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精准深刻把握。
(二)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回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社会现象
新论断将既有社会主要矛盾论断中“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表述变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新变化,抓住了当前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是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行业间差距不断拉大,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不充分是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正是由于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时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党和国家为人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二、新论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
(一)熟练运用马克思矛盾论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主要矛盾解决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而会出现新的主要矛盾。正是基于对马克思矛盾论的认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总是注重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研判,并且以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制度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论断,这意味着既往的主要矛盾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经得以解决。但旧矛盾的解决与新矛盾的产生是相伴相生的。中共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不断进行突破取得胜利的历史。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我们党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过程中,同样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前,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遵循“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新实践呼唤新理论新概括。我们党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实事求是、具有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
(三)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期,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此后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基本矛盾得以解决的基础上,我们党又一次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需要为着眼点,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论断。因此,这一基于事实的科学判断,体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宗旨。新论断的做出意味着此后党和国家做出的制度对策,必然会牢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书写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答卷。
三、新论断对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论断是未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是下一步政府政策出台和确定工作重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党的努力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揭示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动了国家关注与行动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具体指向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及今后很长时间里,我国将更加注重薄弱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通过教育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税收体制改革等,使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
(二)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在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报告中通篇体现了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例如,报告指出:“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民生领域,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对此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具体措施。体现了及时把握人民群众需求,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的坚定决心。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保證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每个发展阶段重大战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同当时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密切相关。当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但是当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必须全方位、多层面。
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党和政府的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在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上,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改善人民整体身体素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总之,在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做出重要判断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上百条具体举措,指向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矛盾虽然是工作的难点,但解决矛盾却是催人奋进的目标。在既往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解决了每一个特定时代的主要矛盾后,才带领人民走向一次又一次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时刻,确定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以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各方面制度政策,确定国家发展战略,才能不负人民所托,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秦 超]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