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探讨
江昼 刘兴法 刘亚南
摘要:从安徽电网“互联网+”的概念出发,对安徽电网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诚信发展领域运用“互联网+”思维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了解析,并从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五个层面就“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实践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责任 沟通 融合与实践 安徽电网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思维向各行各业渗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沟通纵深发展和横向拓展的重要依托,电网企业的“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电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行为进行融合,旨在更便捷地提高电网的运行和服务能力。而社会责任沟通是企业责任的社会表达,包括发布CSR報告、设立CSR专栏以及参与国内外各种社会责任交流等。
“互联网+”与电网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是电网行业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对象履责创新的探索。本文通过社会化、大数据、互联互动等互联网思维视角,在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等五个方面探索“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
1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根基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必须立足“一强三优”和可持续发展的电网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诚信发展”五个模块为基础,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提升,将安全可靠供电作为首要责任,将追求卓越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将助推生态文明作为中心任务,将实现合作共赢作为基本要求,将主动接受监督作为行为准则,扎实筑牢“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根基,见图1。
1.1以安全可靠供电为首要责任,强调科学发展
安全可靠供电是安徽电网的首要责任。安徽电网必须坚持以坚强电网和智能电网支撑,以开放、系统、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贯穿,统筹城乡电网发展,推进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建设,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电网运行科学调度、风险管理、隐患智能排查等方面的效率,不断提高安徽电网在坚强电网和智能化建设上的发展成效。
1.2以追求卓越服务为重点工作,强调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服务是安徽电网为各方创造价值的重点工作。安徽电网以优化与提升为核心优势,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广泛性、互动性、便捷性、即时性,在全面实现营业厅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丰富95598互动网站建设、互联网告知等互联网沟通方式,实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沟通目标。基于互联网平台推进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为服务对象创造卓越的服务体验。
1.3以助推生态文明为中心任务,强调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安徽电网社会责任的中心任务。安徽电网以节能和环保为绿色发展核心内容,可以借力“互联网+”载体深化能源配置,以“两型三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电网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节能技术,深入推进新能源电力和清洁能源建设,构建节能服务体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为国家控制大气污染做贡献,并借助互联网传播载体,营造安徽电网生态文明氛围。
1.4以实现合作共赢为基本要求,强调和谐发展
合作共赢是安徽电网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安徽电网需要以关爱和奉献为理念,对用户负责,提高网上办电效率,着力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员工负责,通过更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保障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社会负责,坚持透明运营,提升员工归属感。安徽电网坚持以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共享平台,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方,实现电网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社会等各方的合作共赢。
1.5以主动接受监督为行为准则,强调诚信发展
主动接受监督是安徽电网诚信发展的行为准则。安徽电网以法治和透明为行为原则,依托职代会、内部网络、公开栏以及互联网途径进行公示,即时披露运营信息、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其中在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方面,一是要主动邀请社会监督者介入,二是要强化网络监督方式,建立立体化的社会监督网络。通过现场监督和网络监督方式的结合,提升安徽电网诚信发展水平。
2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实践探讨
让供电更加可靠、营销更加顺畅、服务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运营更加透明、沟通更加高效并能节省大量综合成本,这是运用“互联网+”助推社会责任沟通的努力方向。为了更好地解构“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特点,我们初步从安徽电网的五大重点工作,即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这五个层面探讨“互联网+”的融合与实践方向,通过结构化设计为未来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2.1电网规划层面——融入“互联网+”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分步目标
安徽电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融入“互联网+”顶层设计和规划,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推进管理、服务的全面升级。
2.1.1 “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原则
电网规划具有全局性,它以电网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国家电网要求和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它涵盖了企业的意愿、行为、责任和绩效,它是企业长远发展(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对电网企业未来“一强三优”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指导性。
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兴起,“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已经成为电网企业必须考虑和探讨的课题,其融合的原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国家电力发展相统一。“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应符合国家电网的能源战略和电力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第二,基于“互联网+”确保近中远期目标相结合以及整体与局部目标相结合。确保“互联网+”对电网企业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步骤协调落实。
第三,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安徽电网应在融入“互联网+”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有机结合和互相协调。
第四,推进节能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电网应将“互联网+”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新能源开发、消纳光伏、智慧车联网等方面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的提升。
2.1.2 “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实践方向
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现代化电网规划是合理运用资金和投资以及智能化载体,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保障安全可靠用电,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各方的合作与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以信息化和数据化的表现为电网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处理方式。
第一,深度推进电网规划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互联网+”方式为研究城乡电网规划带来了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以数据技术为支撑指导规划,保障了规划的可靠性、针对性、适用性。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城乡每月电量的使用,每月与预估电量的差值分布,变电站的预估发展情况以及城乡网络线路搭建的最佳路线等,找到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开展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以及效益评估,实现决策优化,更好地提出新的电网规划方案。
第二,统一规划“互联网+”的融合与运行。在策划方面,安徽电网一要从省公司层面统一策划“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议题和项目,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规划导向,将社会责任前置到规划环节;二要统一“互联网+”沟通平台的开发、运作和推广。沟通平台要突出主营业务中“互联网+”信息收集和决策功能,能顺畅地进入营销、服务、运检等各个业务节点;三要根据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硬件、及时升级软件,以满足生产运行、管理服务不断进步的需要。
第三,在媒介方面,安徽电网应在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寻找“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最佳接口,将宣传和沟通渠道管理职责统一到一个平台,将信息分析、内容生产、媒体发布统一到一个组织,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
第四,积极探讨“互联网+”分步发展目标。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绩效是新时代安徽电网的使命、战略、责任。以此为前提,探索和设定“互联网+”战略的近远期分步目标是促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充分融合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是近中期目标,着重解决当前“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在电网规划中融入“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内容,编制年度“互联网+”社会责任沟通的实施计划,并逐步改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基本问题,优化流程、规范标准、培育意识。二是远期目标,着重在电网长期发展基础上构建安徽电网“互联网+”长期运行机制。在全面售电侧改革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安徽电网应深化“大云物移”应用,全面实现“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的深度融合。例如积极构建“互联网+节能环保”“互联网+电力生产”“互联网+电力营销”“互联网+企业文化”等典型示范系统,将其打造成“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强力支撑,不断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流程以及创新客户服务方式和特色的推广活动。
2.2生产运行层面——强化“互联网+”生产渗透,推进“互联网+”智能变革
“安全供电”是国家电网的首要责任,安全供电的前提是生产运行的高效与安全。因此,生产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是电网社会责任沟通的根本支撑。
2.2.1“互联网+”的渗透三原则
在生产运行方面,互联网要渗透到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我们立足三个原则来实现社会责任沟通在生产运行上的保障。
原则一:以全程全时的互联网采集技术为支撑,以全息全线的互联网场景沟通为目的,从传统生产运行向虚拟远程生产运行发展,
原则二:实现在线检测和远程场景化管理,以更高效、更便捷、更广泛的管理方式,减少生产运行成本。
原则三:梳理互联网+运行机制,形成更适应电网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方式。
安徽电网立足以上三大原则,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生产运行过程深度融合,在信息采集、决策分析、智能發展三个逻辑流程上,实现从传统方式向智能方式的转变。安徽电网努力在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供用电智能化、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等技术上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运行方式,实现了输电线路在线检测、光伏用电智能结算、变电站无人值守等智能化运行方式,见图2。
2.2.2 “互联网+”与生产运行的融合实践方向
推进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积极突破信息综合运用瓶颈。针对目前公司运检业务方面的现状和需求,安徽电网可以大力推动运检业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努力开展相应的“电网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构建”,实现界面全景可视、数据深度分析、生产指挥高效前移。
第一,开展农村供用电智慧化管理,提高农村的供用电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依托信息技术,安徽电网可以将“智慧化管理”理念引入农电管理行业,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业务末端融合为保障,覆盖农村供用电安全管理、低压运维、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体系,从客户服务智慧化、安全管理智慧化、运检管理智慧化和营销管理智慧化四大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用电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构建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推进现场作业的信息化。为进一步提升现场监管能力,安徽电网应积极组织开发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和应用,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安全信息采集培训活动等,凝聚共识,聚焦智慧,共同推进安全信息采集系统的落地和推广。
第三,建立高压线下特种车辆作业交流微信群,构建畅通信息网。针对当前全省电力设施外破事件频发,高压线下特种车辆作业难以管控的现象,安徽电网要积极构建“特种车辆作业交流微信群”,邀请从事特种车辆的驾驶员入群,通过在群里定期发布电力安全知识、奖励发现重大隐患等措施,以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触电伤亡事故。
安徽电网应积极将“互联网+”工作经验融合入到实践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应积极制定应急技能、素质培训提纲,编制培训教材和课件,提高省、市、县三级应急骨干队伍的素质和实战能力,组织开展反恐综合救援应急演练,深化“互联网+”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区域,积极应对雨雪冰冻、强对流、洪涝、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2.3营销服务层面——优化“互联网+”办事流程,促进“互联网+”互动服务
在营销服务层面,安徽电网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电网和客户资源的友好交互,逐步实现社会化、信息化、精益化的营销服务。
2.3.1 “互联网+电力营销”的基础融合
安徽电网应积极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建立客户经理云服务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平台信息分析,发现营销服务问题,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宣传,提供用电咨询和指导,通过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方式,倾听客户的用电诉求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充分利用95598、网络、手机、报纸等各种媒介,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供电信息服务,对重要客户实行计划停电时间协商机制和电网风险预警机制。
除了线上模式,还要积极邀请企业、居民、客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公司基层一线,开展线下“走进国家电网”活动;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开展智能营业厅服务提升项目,在办电缴费方面,要积极深入推广供电营业厅缴费、银联卡缴费、网上缴费、自助终端缴费、手机缴费等多种方式结合的信息化服务方式;利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常态开展电价稽查普查,确保电价政策准确执行,让消费更透明。
2.3.2“互联网+”与营销服务的融合实践方向
同时,要深入推动并完成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体系等,让服务更优质、缴费更方便、抢修更快速、消费更透明、服务更贴心、沟通更顺畅、服务更绿色。
第一,积极打造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随着建设智能电网全面开展,用户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电费回收自动化控制业务开展面临着用户数量庞大、实时性要求高、用户服务要求高、数据量庞大等问题,如何满足大规模、准实时的电量电费计算要求,是营销实时费控应用的关键之一。因此,安徽电网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旨在实现实时费控策略管理和动式用电服务,支持用户分类控制策略、实时(准实时)电费测算策略、实时催缴、远程停复电策略、支撑用电实时提醒与互动业务等,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缴费互动服务。
第二,积极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体系。安徽电网应积极通过三个层面,实现“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一是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省公司整体管理支撑、突出省客服中心技术支撑、强化市(县)公司运营支撑;二是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线上平台功能完善体系,完善线上平台业务办理功能,如优化线上自助办理、新增线下智能互动、工单流转智能便捷、互动服务快速高效等,创新实施智能交费新型业务、拓展金融增值服务(例如优化电子账单功能、塑造电费小红包品牌、开通积分兑换功能等);积极完善“国网安徽电力”微信公众号功能,试点营销移动业务应用,强化营销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一个科学健全的“互联网+营销”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的用电方式。
2.4新型业态层面——结合“互联网+”创新技术,布局“互联网+”创新服务
随着《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的出台,我国电力改革发展的蓝图日渐清晰。能源服务和能源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已经开始形成,目前由智能电网延伸的新业务、新业态,包括电动汽车、“互联网+”电力、储能技术等都在萌生和发展。
2.4.1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新型业态融合的原则
“互联网+”与新型业态的融合,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在新能源、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拓展与提升。
原则一:推动全方位“互联网+”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一代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积极培育创新成果,积蓄发展势能。
原则二:通过市、县、区典型示范,引领智能变革。安徽电网应以典型的市、县、区为重点,开展“互联网+新型业态”的尝试,响应国家智能电网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
原则三:通过强化“线上”布局,促进新型业态发展。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以及智能充电等项目的发展,线上服务能力的提升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2.4.2 “互联网+”与新型业态的融合实践方向
依托“互联网+”技术,强化综合能源,服务新型业态,是安徽电网实现与新型业态融合的重点,也是安徽电网实现经营业务拓展以及电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一,推进智慧电动汽车服务平台发展。安徽电网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的意见》等,简化办电手续、缩短报装流程,保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需求,逐步加强配电网统一规划,智慧能化服务,积极开展社会节能服务,成立效能服务小组,实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责任考核、节能业务管理、用户用能管理、用能采集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需求以及标准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智慧的电动汽车服务平台已经是电动汽车企业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安徽电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動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体系建设。在清洁能源方面,安徽电网应积极推进合肥滨湖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实现清洁能源接入与储能系统、物联网综合应用、输变电状态监控、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电能质量监测、智能化变电站、活动营业厅、配电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等技术,贯穿智能电网发、输、变、配、调、用的每一个环节,减少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安徽电网应主动消纳光伏发电、余热发电等清洁能源,助力和推进再电气化战略,高效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深度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风电技术,推广“一键式”建光伏、智能化运维和电费补贴线上发放等便捷化服务。
第三,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多维度效益。立足安徽电网生产、营销、服务的软硬件设施,以合理的增值服务打造增值业务发展模式。
一是基于安徽电网现有的充电场站和APP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充电场站、充电桩体以及APP线上广告增值业务模式,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社会性和消费粘性,推进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安徽电網可以在电子商务上进一步广泛布局,积极融入电子商务生态,进一步强化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合作、共赢的电商联盟。
第四,借助信息化分析挖掘储能行业潜力。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分析,挖掘社会储能潜在市场需求,利用储能可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特点,开发和研究相应的储能产品,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冲击。通过配套相应的储能解决方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价格合理设置,促进储能项目科学、健康地发展,探索健康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
2.5管理提升层面——发挥“互联网+”桥梁作用,推动“互联网+”文化引导
建立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管理文化是促进“互联网+”融入企业的根本。安徽电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文化的培训和宣导,逐步培养职工的互联网思维,形成安徽电网的“互联网+”文化。
2.5.1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原则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关键在于人才和法治。人才是根本力量,法治是根本保障。因此,“互联网+”与管理提升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发挥人的主动性。安徽电网应通过互联网载体搭建一个更加共享、开放的学习、交流、教育平台,培育团队、凝聚团队、提升团队,让团队成为社会责任沟通的坚强基石。
原则二:强调法治的约束。安徽电网应始终坚持法治思维,让每位员工学法知法懂法,严格按照制度履责、按照规矩办事,把依法治企贯穿到各层级、各业务、各岗位,保障“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有序融合。
原则三:运用互动的方式。安徽电网应依托互联网沟通的互动性,组织鲜活的活动,组建有意义、有意思的交流群体,运用立体化的媒体宣传组合,提升企业管理活力。
2.5.2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实践方向
第一,打破时空隔阂,发挥职工的主体性。依托“互联网+”平台每位职工可以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平台,便捷地参与公司各项管理和文化活动。安徽电网通过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打破业务条块限制,职工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分享心得,实时报告推送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和生活点滴,以随时随地以自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企业、部门与职工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实现文化的融合与联动,营造企业“互联网+”文化氛围。
第二,展现圈层效应,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安徽电网应通过组织开展优秀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职工创造独特的、个性的展示素材,市公司要利用微信、QQ 群的个性化功能,将微信、QQ群作为个性的传播平台,以客户经理群、社区经理群为基础,不断拓展圈层,增强沟通能力,扩大社会责任沟通的影响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向外拓展,提升职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外媒与内媒”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将企业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公益等活动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职工和社会面前,提升企业文化整体形象,引导企业精神正能量传播,从而以文化促进管理的全面提升。
第三,建立评估标准,促进管理的持续性。为了更好地指导“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安徽电网可以根据管理提升的重点项目设计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提升指标体系。例如,一级指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环境、管理内容、管理意识。二级指标从三大类一级指标分别分解而出,管理环境的二级指标侧重分为外部政策环境、内部政策环境、外部沟通环境、内部沟通环境;管理内容的二级指标可侧重分为沟通渠道的建立、沟通流程的设定、沟通机制的完善、民主参与的程度、企业文化地融入五个方面,管理意识的二级指标可侧重分为荣誉感的提升、归属感的提升、兴趣感提升、责任感的提升四个方面。并逐步分解为三级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持续促进“互联网+”对企业管理的改进和完善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是软硬件的全面升级,是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全面植入。从信息化管理的升级,到硬件信息系统和应用的改良和设计,“互联网+”为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加广泛、便捷、即时的传播方式,也为企业社会责任沟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仅从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管理提升五个方面对这种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安徽电网还需要群策群力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充分融合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社会责任报告[R ].北京:国家电网,2016.
[2] 国家电网.社会责任报告[R ].北京:国家电网,2017.
[3] 张海洋.互联网+电力=?[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综合),2015(5):1.
[4] 周孝信 ,鲁宗相,刘应梅,陈树勇.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N].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10- 15(29).
[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专题报告[R ].北京: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2016.
[6] 周勤勇.亚洲电网互联模式探讨[J].电网技术,2017(5):1491- 1497.
摘要:从安徽电网“互联网+”的概念出发,对安徽电网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诚信发展领域运用“互联网+”思维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了解析,并从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五个层面就“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实践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 社会责任 沟通 融合与实践 安徽电网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思维向各行各业渗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责任沟通纵深发展和横向拓展的重要依托,电网企业的“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电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行为进行融合,旨在更便捷地提高电网的运行和服务能力。而社会责任沟通是企业责任的社会表达,包括发布CSR報告、设立CSR专栏以及参与国内外各种社会责任交流等。
“互联网+”与电网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是电网行业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对象履责创新的探索。本文通过社会化、大数据、互联互动等互联网思维视角,在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等五个方面探索“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
1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根基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必须立足“一强三优”和可持续发展的电网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诚信发展”五个模块为基础,在横向上拓展,在纵向上提升,将安全可靠供电作为首要责任,将追求卓越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将助推生态文明作为中心任务,将实现合作共赢作为基本要求,将主动接受监督作为行为准则,扎实筑牢“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社会责任沟通融合的根基,见图1。
1.1以安全可靠供电为首要责任,强调科学发展
安全可靠供电是安徽电网的首要责任。安徽电网必须坚持以坚强电网和智能电网支撑,以开放、系统、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贯穿,统筹城乡电网发展,推进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建设,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电网运行科学调度、风险管理、隐患智能排查等方面的效率,不断提高安徽电网在坚强电网和智能化建设上的发展成效。
1.2以追求卓越服务为重点工作,强调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服务是安徽电网为各方创造价值的重点工作。安徽电网以优化与提升为核心优势,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广泛性、互动性、便捷性、即时性,在全面实现营业厅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丰富95598互动网站建设、互联网告知等互联网沟通方式,实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沟通目标。基于互联网平台推进服务方式与内容的创新,为服务对象创造卓越的服务体验。
1.3以助推生态文明为中心任务,强调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安徽电网社会责任的中心任务。安徽电网以节能和环保为绿色发展核心内容,可以借力“互联网+”载体深化能源配置,以“两型三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电网建设为中心,充分利用节能技术,深入推进新能源电力和清洁能源建设,构建节能服务体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为国家控制大气污染做贡献,并借助互联网传播载体,营造安徽电网生态文明氛围。
1.4以实现合作共赢为基本要求,强调和谐发展
合作共赢是安徽电网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安徽电网需要以关爱和奉献为理念,对用户负责,提高网上办电效率,着力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员工负责,通过更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保障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社会负责,坚持透明运营,提升员工归属感。安徽电网坚持以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共享平台,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方,实现电网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社会等各方的合作共赢。
1.5以主动接受监督为行为准则,强调诚信发展
主动接受监督是安徽电网诚信发展的行为准则。安徽电网以法治和透明为行为原则,依托职代会、内部网络、公开栏以及互联网途径进行公示,即时披露运营信息、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其中在主动引入外部监督方面,一是要主动邀请社会监督者介入,二是要强化网络监督方式,建立立体化的社会监督网络。通过现场监督和网络监督方式的结合,提升安徽电网诚信发展水平。
2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实践探讨
让供电更加可靠、营销更加顺畅、服务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运营更加透明、沟通更加高效并能节省大量综合成本,这是运用“互联网+”助推社会责任沟通的努力方向。为了更好地解构“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特点,我们初步从安徽电网的五大重点工作,即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和管理提升这五个层面探讨“互联网+”的融合与实践方向,通过结构化设计为未来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2.1电网规划层面——融入“互联网+”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分步目标
安徽电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融入“互联网+”顶层设计和规划,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推进管理、服务的全面升级。
2.1.1 “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原则
电网规划具有全局性,它以电网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国家电网要求和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它涵盖了企业的意愿、行为、责任和绩效,它是企业长远发展(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对电网企业未来“一强三优”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指导性。
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兴起,“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已经成为电网企业必须考虑和探讨的课题,其融合的原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国家电力发展相统一。“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应符合国家电网的能源战略和电力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第二,基于“互联网+”确保近中远期目标相结合以及整体与局部目标相结合。确保“互联网+”对电网企业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步骤协调落实。
第三,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安徽电网应在融入“互联网+”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有机结合和互相协调。
第四,推进节能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电网应将“互联网+”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新能源开发、消纳光伏、智慧车联网等方面推进节能和环保服务的提升。
2.1.2 “互联网+”与电网规划的融合实践方向
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现代化电网规划是合理运用资金和投资以及智能化载体,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保障安全可靠用电,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各方的合作与共赢。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以信息化和数据化的表现为电网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处理方式。
第一,深度推进电网规划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互联网+”方式为研究城乡电网规划带来了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以数据技术为支撑指导规划,保障了规划的可靠性、针对性、适用性。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城乡每月电量的使用,每月与预估电量的差值分布,变电站的预估发展情况以及城乡网络线路搭建的最佳路线等,找到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开展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以及效益评估,实现决策优化,更好地提出新的电网规划方案。
第二,统一规划“互联网+”的融合与运行。在策划方面,安徽电网一要从省公司层面统一策划“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议题和项目,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规划导向,将社会责任前置到规划环节;二要统一“互联网+”沟通平台的开发、运作和推广。沟通平台要突出主营业务中“互联网+”信息收集和决策功能,能顺畅地进入营销、服务、运检等各个业务节点;三要根据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硬件、及时升级软件,以满足生产运行、管理服务不断进步的需要。
第三,在媒介方面,安徽电网应在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基础上,寻找“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最佳接口,将宣传和沟通渠道管理职责统一到一个平台,将信息分析、内容生产、媒体发布统一到一个组织,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
第四,积极探讨“互联网+”分步发展目标。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绩效是新时代安徽电网的使命、战略、责任。以此为前提,探索和设定“互联网+”战略的近远期分步目标是促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充分融合不可或缺的过程。
一是近中期目标,着重解决当前“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在电网规划中融入“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内容,编制年度“互联网+”社会责任沟通的实施计划,并逐步改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基本问题,优化流程、规范标准、培育意识。二是远期目标,着重在电网长期发展基础上构建安徽电网“互联网+”长期运行机制。在全面售电侧改革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形势下,安徽电网应深化“大云物移”应用,全面实现“互联网+”与安徽电网的深度融合。例如积极构建“互联网+节能环保”“互联网+电力生产”“互联网+电力营销”“互联网+企业文化”等典型示范系统,将其打造成“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强力支撑,不断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流程以及创新客户服务方式和特色的推广活动。
2.2生产运行层面——强化“互联网+”生产渗透,推进“互联网+”智能变革
“安全供电”是国家电网的首要责任,安全供电的前提是生产运行的高效与安全。因此,生产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是电网社会责任沟通的根本支撑。
2.2.1“互联网+”的渗透三原则
在生产运行方面,互联网要渗透到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我们立足三个原则来实现社会责任沟通在生产运行上的保障。
原则一:以全程全时的互联网采集技术为支撑,以全息全线的互联网场景沟通为目的,从传统生产运行向虚拟远程生产运行发展,
原则二:实现在线检测和远程场景化管理,以更高效、更便捷、更广泛的管理方式,减少生产运行成本。
原则三:梳理互联网+运行机制,形成更适应电网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方式。
安徽电网立足以上三大原则,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生产运行过程深度融合,在信息采集、决策分析、智能發展三个逻辑流程上,实现从传统方式向智能方式的转变。安徽电网努力在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供用电智能化、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等技术上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运行方式,实现了输电线路在线检测、光伏用电智能结算、变电站无人值守等智能化运行方式,见图2。
2.2.2 “互联网+”与生产运行的融合实践方向
推进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积极突破信息综合运用瓶颈。针对目前公司运检业务方面的现状和需求,安徽电网可以大力推动运检业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努力开展相应的“电网运检智能分析决策系统构建”,实现界面全景可视、数据深度分析、生产指挥高效前移。
第一,开展农村供用电智慧化管理,提高农村的供用电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依托信息技术,安徽电网可以将“智慧化管理”理念引入农电管理行业,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业务末端融合为保障,覆盖农村供用电安全管理、低压运维、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体系,从客户服务智慧化、安全管理智慧化、运检管理智慧化和营销管理智慧化四大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用电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构建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推进现场作业的信息化。为进一步提升现场监管能力,安徽电网应积极组织开发现场作业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并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和应用,邀请安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安全信息采集培训活动等,凝聚共识,聚焦智慧,共同推进安全信息采集系统的落地和推广。
第三,建立高压线下特种车辆作业交流微信群,构建畅通信息网。针对当前全省电力设施外破事件频发,高压线下特种车辆作业难以管控的现象,安徽电网要积极构建“特种车辆作业交流微信群”,邀请从事特种车辆的驾驶员入群,通过在群里定期发布电力安全知识、奖励发现重大隐患等措施,以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触电伤亡事故。
安徽电网应积极将“互联网+”工作经验融合入到实践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应积极制定应急技能、素质培训提纲,编制培训教材和课件,提高省、市、县三级应急骨干队伍的素质和实战能力,组织开展反恐综合救援应急演练,深化“互联网+”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急联动协作区域,积极应对雨雪冰冻、强对流、洪涝、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2.3营销服务层面——优化“互联网+”办事流程,促进“互联网+”互动服务
在营销服务层面,安徽电网积极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电网和客户资源的友好交互,逐步实现社会化、信息化、精益化的营销服务。
2.3.1 “互联网+电力营销”的基础融合
安徽电网应积极深入挖掘互联网价值,建立客户经理云服务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平台信息分析,发现营销服务问题,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宣传,提供用电咨询和指导,通过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方式,倾听客户的用电诉求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充分利用95598、网络、手机、报纸等各种媒介,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供电信息服务,对重要客户实行计划停电时间协商机制和电网风险预警机制。
除了线上模式,还要积极邀请企业、居民、客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公司基层一线,开展线下“走进国家电网”活动;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开展智能营业厅服务提升项目,在办电缴费方面,要积极深入推广供电营业厅缴费、银联卡缴费、网上缴费、自助终端缴费、手机缴费等多种方式结合的信息化服务方式;利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常态开展电价稽查普查,确保电价政策准确执行,让消费更透明。
2.3.2“互联网+”与营销服务的融合实践方向
同时,要深入推动并完成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体系等,让服务更优质、缴费更方便、抢修更快速、消费更透明、服务更贴心、沟通更顺畅、服务更绿色。
第一,积极打造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随着建设智能电网全面开展,用户服务要求的日益提高,电费回收自动化控制业务开展面临着用户数量庞大、实时性要求高、用户服务要求高、数据量庞大等问题,如何满足大规模、准实时的电量电费计算要求,是营销实时费控应用的关键之一。因此,安徽电网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实时费控策略管理的互动用电服务系统,旨在实现实时费控策略管理和动式用电服务,支持用户分类控制策略、实时(准实时)电费测算策略、实时催缴、远程停复电策略、支撑用电实时提醒与互动业务等,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缴费互动服务。
第二,积极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体系。安徽电网应积极通过三个层面,实现“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一是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服务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省公司整体管理支撑、突出省客服中心技术支撑、强化市(县)公司运营支撑;二是构建“互联网+”电力营销线上平台功能完善体系,完善线上平台业务办理功能,如优化线上自助办理、新增线下智能互动、工单流转智能便捷、互动服务快速高效等,创新实施智能交费新型业务、拓展金融增值服务(例如优化电子账单功能、塑造电费小红包品牌、开通积分兑换功能等);积极完善“国网安徽电力”微信公众号功能,试点营销移动业务应用,强化营销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一个科学健全的“互联网+营销”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的用电方式。
2.4新型业态层面——结合“互联网+”创新技术,布局“互联网+”创新服务
随着《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的出台,我国电力改革发展的蓝图日渐清晰。能源服务和能源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已经开始形成,目前由智能电网延伸的新业务、新业态,包括电动汽车、“互联网+”电力、储能技术等都在萌生和发展。
2.4.1 安徽电网“互联网+”与新型业态融合的原则
“互联网+”与新型业态的融合,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在新能源、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拓展与提升。
原则一:推动全方位“互联网+”创新。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一代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积极培育创新成果,积蓄发展势能。
原则二:通过市、县、区典型示范,引领智能变革。安徽电网应以典型的市、县、区为重点,开展“互联网+新型业态”的尝试,响应国家智能电网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
原则三:通过强化“线上”布局,促进新型业态发展。随着电子商务、“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以及智能充电等项目的发展,线上服务能力的提升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2.4.2 “互联网+”与新型业态的融合实践方向
依托“互联网+”技术,强化综合能源,服务新型业态,是安徽电网实现与新型业态融合的重点,也是安徽电网实现经营业务拓展以及电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一,推进智慧电动汽车服务平台发展。安徽电网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的意见》等,简化办电手续、缩短报装流程,保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需求,逐步加强配电网统一规划,智慧能化服务,积极开展社会节能服务,成立效能服务小组,实现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目标责任考核、节能业务管理、用户用能管理、用能采集管理等功能模块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需求以及标准化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智慧的电动汽车服务平台已经是电动汽车企业的迫切需要,这也是安徽电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動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体系建设。在清洁能源方面,安徽电网应积极推进合肥滨湖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实现清洁能源接入与储能系统、物联网综合应用、输变电状态监控、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电能质量监测、智能化变电站、活动营业厅、配电自动化和用电信息采集等技术,贯穿智能电网发、输、变、配、调、用的每一个环节,减少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安徽电网应主动消纳光伏发电、余热发电等清洁能源,助力和推进再电气化战略,高效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深度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风电技术,推广“一键式”建光伏、智能化运维和电费补贴线上发放等便捷化服务。
第三,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多维度效益。立足安徽电网生产、营销、服务的软硬件设施,以合理的增值服务打造增值业务发展模式。
一是基于安徽电网现有的充电场站和APP服务平台,大力拓展充电场站、充电桩体以及APP线上广告增值业务模式,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社会性和消费粘性,推进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安徽电網可以在电子商务上进一步广泛布局,积极融入电子商务生态,进一步强化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合作、共赢的电商联盟。
第四,借助信息化分析挖掘储能行业潜力。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分析,挖掘社会储能潜在市场需求,利用储能可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特点,开发和研究相应的储能产品,减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冲击。通过配套相应的储能解决方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价格合理设置,促进储能项目科学、健康地发展,探索健康的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
2.5管理提升层面——发挥“互联网+”桥梁作用,推动“互联网+”文化引导
建立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管理文化是促进“互联网+”融入企业的根本。安徽电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文化的培训和宣导,逐步培养职工的互联网思维,形成安徽电网的“互联网+”文化。
2.5.1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原则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关键在于人才和法治。人才是根本力量,法治是根本保障。因此,“互联网+”与管理提升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发挥人的主动性。安徽电网应通过互联网载体搭建一个更加共享、开放的学习、交流、教育平台,培育团队、凝聚团队、提升团队,让团队成为社会责任沟通的坚强基石。
原则二:强调法治的约束。安徽电网应始终坚持法治思维,让每位员工学法知法懂法,严格按照制度履责、按照规矩办事,把依法治企贯穿到各层级、各业务、各岗位,保障“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有序融合。
原则三:运用互动的方式。安徽电网应依托互联网沟通的互动性,组织鲜活的活动,组建有意义、有意思的交流群体,运用立体化的媒体宣传组合,提升企业管理活力。
2.5.2 “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实践方向
第一,打破时空隔阂,发挥职工的主体性。依托“互联网+”平台每位职工可以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等平台,便捷地参与公司各项管理和文化活动。安徽电网通过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打破业务条块限制,职工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分享心得,实时报告推送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和生活点滴,以随时随地以自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企业、部门与职工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实现文化的融合与联动,营造企业“互联网+”文化氛围。
第二,展现圈层效应,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安徽电网应通过组织开展优秀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职工创造独特的、个性的展示素材,市公司要利用微信、QQ 群的个性化功能,将微信、QQ群作为个性的传播平台,以客户经理群、社区经理群为基础,不断拓展圈层,增强沟通能力,扩大社会责任沟通的影响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向外拓展,提升职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外媒与内媒”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将企业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公益等活动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职工和社会面前,提升企业文化整体形象,引导企业精神正能量传播,从而以文化促进管理的全面提升。
第三,建立评估标准,促进管理的持续性。为了更好地指导“互联网+”与管理提升的融合,安徽电网可以根据管理提升的重点项目设计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提升指标体系。例如,一级指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环境、管理内容、管理意识。二级指标从三大类一级指标分别分解而出,管理环境的二级指标侧重分为外部政策环境、内部政策环境、外部沟通环境、内部沟通环境;管理内容的二级指标可侧重分为沟通渠道的建立、沟通流程的设定、沟通机制的完善、民主参与的程度、企业文化地融入五个方面,管理意识的二级指标可侧重分为荣誉感的提升、归属感的提升、兴趣感提升、责任感的提升四个方面。并逐步分解为三级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持续促进“互联网+”对企业管理的改进和完善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融合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是软硬件的全面升级,是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全面植入。从信息化管理的升级,到硬件信息系统和应用的改良和设计,“互联网+”为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加广泛、便捷、即时的传播方式,也为企业社会责任沟通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仅从电网规划、生产运行、营销服务、新型业态、管理提升五个方面对这种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安徽电网还需要群策群力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社会责任沟通的充分融合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社会责任报告[R ].北京:国家电网,2016.
[2] 国家电网.社会责任报告[R ].北京:国家电网,2017.
[3] 张海洋.互联网+电力=?[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综合),2015(5):1.
[4] 周孝信 ,鲁宗相,刘应梅,陈树勇.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N].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10- 15(29).
[5]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专题报告[R ].北京: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2016.
[6] 周勤勇.亚洲电网互联模式探讨[J].电网技术,2017(5):1491- 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