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万五
合作性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把这种合作学习法应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探究性知识.所谓合作学习,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性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提前感知学习内容;然后,学生记下组内不懂的知识让课代表交给教师;最后,教师在课上也要参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详细讲解分析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不易遗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加以约束,如学生自觉性不强,在课后不一定会提前进行合作预习,教师则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与奖赏制度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有些学生因为腼腆内向不愿与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学习,教师私下可以派一些外向型学生鼓励带动.总之,采取合作探究法学习一些难懂知识,对学生而言高效且有利,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节课时,首先,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交回小组讨论时遗留的预习问题.在小组进行学习“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数学知识最忌讳死记硬背,把理科知识学成文科性理念,所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小組合作画图探究,如探究二次函数系数对函数图像张口大小、对称轴等实质性问题的影响时,首先学生改变二次函数系数,通过几何画板画图感知函数图像变化规律,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画精准生动地讲析,最后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预习问题和课纲要求的学习内容.
二、小组合作,解决习题及错题
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前提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合作探究收获知识.如对于每堂课后的习题,教师就可以预留一节课的时间让小组讨论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讲解学生遗留的难题,正所谓因材施教.还有每次考试的错题,首先,教师派课代表进行统计错题,其次,把错题分给小组解决并给学生讲解,最后,把集体遗留问题汇总交给老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养成勇于探索、不畏难题的攻坚精神.
例如,在“二次函数”这节课后习题中,关于一些像y=x2-2x+3的顶点坐标、对称轴、是否有根等问题,教师可以不用详细讲解,让小组讨论自己解决来巩固学过的知识.一些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习题,也可以让小组先自己解决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教师重新讲解重点习题,无论是基础还是难题,只要是重点,就应该详细讲析.
三、开展小组探究性合作竞赛
学生需要有生命力的课堂,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或两节竞赛课来教学几何类等探究性直观性课程,同时小组竞赛为学生创造了一种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把探究性知识任务提前告知学生,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合并同类项”“函数性质”等内容时就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讨论,一些公式需要学生自己推导才能印象深刻,才不容易在考试或写习题时出现记混或忘记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竞争意识.
例如,学习“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程时,教师首先利用一节课讲解知识点及其注意事项,然后第二节课开展小组竞赛,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分10道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由课代表收集交给教师,最后教师批改后,选出前三组进行复赛,最后选出竞赛“小组之星”.教师给予小组成员奖状和笔记本等奖品,并把每周的“小组之星”写在教室的通告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和竞争意识.在这种竞赛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受益匪浅,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习满不在乎的心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真正的乐趣.
总之,为了改善目前一些学生对传统数学学习方法的厌倦,甚至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忽视的现状,将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学习实践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把知识内化,成绩才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