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南: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省”
有“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之誉的河南,精益求精,近年来着力打造“中原特色博物馆体系”,迈向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省”。
坐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南,马不停蹄,继续在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两大项目上积极运作。
一系列的大举措、大项目,不仅实际动作大,而且运作理念新。
河南大地的博物馆群,有特色,有分工,有创意,有互动;大大小小的展览陈列,有策划,有配合,有鲜明主题,有强烈的时代感。
河南的大遗址保护,是社会融入、公众参与、人人共享,切实地推动着所在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这一切,都有现代的眼睛在阅读,都有青春的生命在融入。
——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双语讲解员祁勇花,大学的专业是英语,27岁的她对殷墟文化钻研透彻,讲解让人如沐春风,寥寥数语, 3000年前的科学文明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承传,让闻者如痴如醉;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积极向来访者介绍刚建立不久的古代墓葬壁画馆,一个罕见而令人震撼的古代东方地下艺术世界,通过这个创意新颖的专题展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所叹;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李俊国,特别向参观者推荐馆内的4D影院和计算机互动设备,参观者不仅可以通过4D影像直接“走”到正在造字的祖先“身边” ,在几秒钟内看完一个汉字从诞生到今天的形态变化过程,而且可以通过电脑交互,尝试自己使用刀笔、毛笔、钢笔等工具进行汉字书写体验。
中原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是如此琳琅满目。管理体制上,除了“官办” ,渐多“民营” ;内容拓展上,除了综合类博物馆,更有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书法、碑志、陶瓷、钱币等各类专题类博物馆。如今,大小158座各类博物馆在河南星罗棋布,交相映照。
与博物馆群和大遗址开放带来的每年过亿人次的参观热潮不同,另一个庞大的工程却始终静悄悄地行进在普通人的视野之外。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河南考古界参与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专家之一,正在为他的一项新课题做着研究准备。2005年,他在仰韶文化核心区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目前为止年代最早的随葬玉器,现在静静地躺在他办公室旁边的河南博物院里。
以现代考古学“探源”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因西方学者质疑中国文化起源和“三皇五帝”的古史可信性,而在中国知识界、学术界拉开序幕,近百年的大课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认同与凝聚。
到今天,中华文明的“探源”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庞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指南针计划……每一项,都与河南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