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射柳

    廖云新

    射柳,又称“扎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射箭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从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

    “射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庚信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中第一次提到:“藏松宝剑、射柳琱弓”。射柳活动本身则可以上溯到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祭祀活动。当时鲜卑秋祭中有绕林而祭、竖柳枝驰绕的风俗。在驰绕柳枝的同时向柳枝开弓发矢,因为作为以“骑射为业”的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中骑驰而不射是很难想象的。1965年9月,在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出土的北燕贵族冯弗的墓葬中,有一百三十余件铁簇,皆为扁锋,且箭杆缠以银丝,显然是一种礼器,当为北燕时用于射柳的箭。《金史·礼志》中称这种专用于射柳的箭为“无羽横簇箭”。显然,只有用这种扁锋横刃的铁簇才能射断圆的柳枝。可见,在鲜卑人建立的北燕时期,祭祀中仍保留了射柳习俗。

    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射柳活动传入中原。在北方,射柳一直十分盛行。特别是辽金时期,射柳已发展为一种程式化的仪式,专用于祭祀,称为“射柳仪”或“瑟瑟礼”。金代“因袭辽俗”,也全盘继承了这一礼射活动。

    辽金的射柳仪与中原传统的射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行射柳仪前须卜日,并有专门的“大射柳之服”,连鞍马都与平时不同。行射之时,先于地上插起排排柳枝,“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在金代,仍是“射者以尊卑序”,依次驰射。在射箭活动中渗入尊卑的等级观念,是射柳仪与中原射礼活动的共同特征。

    辽金两代射柳仪为何如此隆重呢?《辽史·礼志》载:“行拜天之礼……行射柳。”乞雨、拜天之祭,在古代是治國安民之大事,自然十分隆重。

    射柳仪中虽大量渗入礼节,却并不改变射柳活动本身的军事性质。《金史·礼志》中谈到:“行射柳……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可见辽金时对射柳有严格的要求:一是射柳枝,这是射术上的要求;二是“以手接而驰去”,即在马上拾起射断的柳枝,这是马术上的要求。特别是射时还伐鼓助气,造成紧张的气氛,更增强了实战感。

    如果说辽金两代的射柳活动以乞雨拜天仪式为主,只具有部分军事习武的性质,那么,到宋、元时期,射柳已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据《演繁露》记载:“壬辰三月三日……折柳环插球场,军士驰马射之。”这是宋代阅兵中的射柳活动,显然已摆脱祭祀仪式的束缚。《析津志》记元代军中射柳之时,“三军旗帜森然,武职者以柳条插入土中五寸,各以手帕系于柳上,有引马者先走,万户引弓随之,乃开弓射柳,断其白者,则击鼓为胜……此武将耀武之艺也。”明代皇帝常在宫中观看卫士们射柳。明武宗在皇宫内建平台,“下临射苑,有弛道可走马”。此平台专用于阅射,后废台改为紫光阁,成为宫中射柳场地。

    从金代开始,射柳与打马球活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端午日必行的娱乐活动,这种习俗一起流传到清代。宋、明时期,除将射柳作为平时军训手段以外,每逢端午节还把它列为庆典项目,进行表演、比赛。已定型为全国性的节令娱乐活动了。

    由于射柳活动的盛行,射柳的形式和内容也大大丰富。明永乐时射柳之戏,把鸽子藏在葫芦或盒内,悬挂在柳枝上,射中盒开,鸽飞而出,以此为乐。装在葫芦中的鸽子系有鸽铃,当鸽飞出来时,场地上空顿时响起串串清脆的鸽铃声。若连连射中,则鸽铃之声不绝,十分有趣。每于端午举行射柳之时,朝廷还诏令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前往观看。

    清代中叶以前,北京端午节庆之日,在天坛也举行射柳活动。《帝京岁时纪胜》:“帝京午节……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解。”此外,一般节庆中也举行这类活动。嘉庆初年查揆(公元一七七0年至一八三四年,浙江海宁人。好读书,为文雄奇。官至顺天蓟州知州)写的《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有“插柳天坛逢午节,耍青同上打球场”一句,说明仍将柳枝插在球场上,骋驰射之。清中期以后,射柳、打马球活动逐渐衰落。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